第56章 杂证谟噎膈(2 / 2)

景岳全书 佚名 3042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夫天下之理,本无二三,而或者或非,何多朱紫,余每欲言,未尝不知自反,第于最疑

处,则不得不呈其丑,又安得轩岐再起,以为我一正哉。尝闻之康节先生曰∶欲为天下屠龙

手,肯读人间非圣书。其感慨深矣,岂不信然,岂不信然。

论治(共七条)

属性:凡治噎膈,**当以脾肾为主。盖脾主运化,而脾之大络布于胸膈,肾主**,而肾之

气化主乎二阴,故上焦之噎膈,其责在脾;下焦之闭结,其责在肾。治脾者,宜从温养,治

肾者,宜从滋润,舍此二法,他无快捷方式矣。然泰交之道,天居地下,故必三阳出土,而后万

物由之,可见脾土之母,由下而升。褚侍中曰∶外病疗内,上病救下,辨病脏之虚实,通病

脏之子母。斯言得矣,不可忽也。

一、治噎膈之法,凡气血俱虚者,宜五福饮及十全大补汤。脾虚于上者,宜***汤。

脾虚兼寒者,宜五君子煎。脾肺营虚血燥者,宜生姜汁煎。阴虚于下者,宜左归饮、大营煎。阴中之阳虚者,宜右归饮加当归,或右归丸、八味地黄丸之类,皆治本之法也。

一、噎膈初起,微虚者,宜温胃饮加当归、浓

朴。如果痰气不清,上焦多滞者,宜二陈

汤加浓朴,或六安煎亦可。如气有不顺,或兼胸腹微痛者,宜加减二陈汤暂解之。凡初觉饮

食微有不行,而年不甚衰者,宜速用大健脾丸,或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以调脾气为上策,

或芍药枳术丸亦可。

一、噎膈便结者,但察其无火无滞,而止因血燥阴虚者,宜五福饮或大营煎,加酒洗肉

苁蓉二三钱同煎服。或以豕膏渐润其下,而以调脾等剂治其上,最为良法。或多服牛羊乳酥

之类,以滋其**,使之渐润,毋欲速也。如果气血未至甚损,而下焦胀闭之甚者,则不得

不为暂通,轻则玉烛散、人参利膈丸,或搜风顺气丸,甚则大黄甘草汤,酌宜用之。

一、用温补以治噎膈,人必疑其壅滞,而且嫌迂缓,不知中气败证,此其为甚,使非速

救根本,则脾气何由再健?设用温补而噎塞愈甚,则不得不曲为加减,然必须千方百计,务

从元气中酌其所宜,庶可保全也。若用补之后,虽或未见功效,但得全无窒碍,便是药病相

投。且此病最不易治,既能受补,必须多服,方得渐效,以收全功,不可性急致疑,一暴十

寒,以自误也。若急图目前之快,但使行滞开胃,而妄用大黄、芒硝、三棱、莪术、栝蒌、

桃仁、滚痰丸之属,非惟不能见效,必致胃气日败,万无生理矣。此徒速其亡,不可不省也。

一、诸家治噎,古法用人参、黄以补元气,御米、粟米以解毒实胃,竹沥以清痰散结

,干姜以温中,生姜以去秽,牛、羊乳以养血润液,当归以润燥,用此数者为主治,其余因

证而增减之,俱是良法。凡肥胖之人,鲜有噎证,间或有之,宜用二陈加人参、白术之类。

血虚瘦弱之人,用四物合二陈,加桃仁、红花、韭汁、童便、牛羊乳之类。七情郁结而成噎

膈者,二陈合香附、抚芎、木香、槟榔、栝蒌、砂仁之类。饮酒人患噎膈,以二陈加黄连、

砂仁、砂糖之类。胸膈有热者,加黄连、黄芩、桔梗、栝蒌之类。脾不磨者,加神曲、砂仁

、麦芽之类,以助消导。噎膈大便燥结之甚者,必用大黄,或用二陈汤加酒蒸大黄、桃仁以

润之,乃急则治标之法也。或用四物汤加桃仁、童便、韭汁,多饮牛羊乳为上策。按古人治

噎之法大略已尽于此,虽其中有宜有不宜者,亦并录之,以备采择。

丹溪治法云∶用童便、韭汁、竹沥、姜汁、牛羊乳,气虚入***,血虚入四物;有痰

用二陈,入气血等药中用之。切不可用香燥药,宜薄滋味。

噎膈不治证

属性:凡年高患此者多不可治,以血气虚败故也。粪如羊矢者不可治,大肠无血也。吐痰如蟹

沫者不可治,脾气败也。腹中疼痛,杂如刀割者不可治,营虚之极,血竭于中也。

述古(共五条)

属性:《巢氏病源》曰∶阴阳不和则三焦隔绝。三焦隔绝则**不利,故令气塞不调,是以成

噎。此由忧恚所致。忧恚则气结,气结则不宣流,而使噎塞不通也。

张鸡峰云∶噎膈是神思间病,惟内观自养者可治。此言深中病情。

严氏云∶五膈五噎,由喜怒太过,七情伤于脾胃,郁而生痰,痰与气搏,升而不降,饮

食不下。盖留于咽嗌者,则成五噎,结于胃膈者,则为五膈。其病令人胸膈痞闷,呕逆噎塞

,妨碍饮食。治法宜调阴阳,化痰下气,阴阳平匀,气顺痰下,则病无由作矣。

刘宗浓曰∶夫治此疾也,咽嗌闭塞,胸膈痞闷,似属气滞,然有服耗气药过多,中气不

运而致者,当补气而自运。大便燥结如羊屎,似属血热,然服通利药过多,致血液耗竭而愈

结者,当补血润血而自行。有因火逆冲上,食不得入,其脉洪大有力而数者,或痰饮阻滞,

而脉结涩者,当清痰泄热,其火自降。有因脾胃阳火亦衰,其脉沉细而微者,当以辛香之药

温其气,仍以益阴养胃为之主,非如《局方》之惟务燥烈也。若夫不守戒忌浓味、房劳之人

,及年高无血者,皆不能疗也。

陈无择《三因方》曰∶五膈者,思忧喜怒悲也。五噎者,忧思气劳食也。思膈则中脘多

满,噫则醋心,饮食不消,大便不利。忧膈则胸中气结,**不通,饮食不下,羸瘦短气。

喜膈则五心烦热,口苦生疮,倦甚体痹,胸痛引背,食少入。怒膈则胸膈逆满,噎塞不通,

呕则筋急,恶闻食气。悲膈则心腹胀满,咳嗽,气逆,腹中雷鸣,绕脐痛,不能食。忧噎,

胸中痞满,气逆时呕,食不下。思噎,心悸喜忘,目视KTKT。气噎,心下痞,噫哕不食,胸

背痛,天阴手

足冷,不能自温。劳噎,气上膈,胸中塞噎,肢满背痛。食噎,食急多胸中苦

痛,不得喘息。

灸法

属性:膏肓(百壮,以多为佳)、膻中(七壮)、中脘(七壮)、膈俞(七壮)、心俞(七壮)、天府(

七壮)、乳根(七壮)、三里(三七壮)。

噎膈论列方

属性:***汤(补一)五君子煎(新热六)十全大补汤(补二十)生姜汁煎(补九四)五福饮

(新补六)八味地黄丸(补一二一)左归饮(新补二)右归饮(新补三)加减二陈汤(和二)

右归丸(新补四)大营煎(新补十四)人参利膈丸(和一六六)温胃饮(新热五)大健脾

丸(和八五)芍药枳术丸(新和十六)四物汤(补八)六安煎(新和二)搜风顺气丸(和三

四三)二陈汤(和一)豕膏(新因二九)人参生姜枳术丸(和八二)玉烛散(攻二四)滚

痰丸(攻七七)大黄甘草汤(攻十三)

论外备用方

属性:神香散(新和二十气膈)五膈散(和一五六)五噎散(和一五九)五膈宽中散(和一

五七)十膈散(和一五八)利膈丸(和一六五胸痹)人参利膈丸(和一六六)大七香丸(

和一三一寒逆)草豆蔻丸(和一六七酒膈)人参豆蔻汤(和一六一)嘉禾散(和百六十

痰气)紫苏子饮(和一六二)补气运脾汤(和一**中虚气逆)枇杷叶散(和一六三

五噎)木香宽中饮(和五五行气)胡椒理中汤(热六胃虚寒)理中汤(热一中寒)

透膈汤(攻三十逐痰滞)青木香丸(攻八六气滞痰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