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杂证谟积聚(1 / 2)

景岳全书 佚名 3261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经义

属性:《百病始生篇》∶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遇疾风豪雨而不病

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是故虚

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

募原,上达于缓筋,邪气淫,不可胜论。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

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

音,有寒则胀满雷引,故时切痛。其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

益小。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

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

沃之状。其着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着于输之脉者,闭塞

不通,**不下,孔窍干壅。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

生,厥乃成积也。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生胫寒,胫寒则血

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

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

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

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

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奇病论》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息积,此不

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邪气脏腑形篇》曰∶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

肾脉微急为奔豚。

《五脏生成论》曰∶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

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

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

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

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平人气象论》曰∶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胃之大络,名曰虚里

,贯膈络肺,出于**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结而横,有积矣。

《大奇论》曰∶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三阳急为瘕。

《刺热篇》曰∶颊下迎颧为大瘕。

《气厥论》曰∶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

《骨空论》曰∶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卫气篇》曰∶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腹中论》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伏

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

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

为从,勿动亟夺。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

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

水溺涩之病。

《六元正纪大论》帝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

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论证(共四条)

属性:积聚之病,凡饮食、血气、风寒之属,皆能致之,但曰积曰聚,当详辨也。盖积者,积

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由此言之,是坚硬不移者,

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积;或聚或散者,本无形也,故无形者曰聚。诸有形者,或以饮食之

滞,或以脓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块者,皆聚之类,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

诸无形者,或胀或不胀,或痛或不痛,凡随触随发,时来时往者,皆聚之类,

其病多在气分,气无形而动

也。故《难经》以积为阴气,聚为阳气,其义即此。凡无形之聚其散易,有形之积其破难,

临此证者,但当辨其有形无形,在气在血,而治积治聚,自可得其梗概矣。

一、饮食之积,凡暂积者,不过以饮食偶伤,必在肠胃之内,故可行可逐,治无难也。

惟饮食无节,以渐留滞者,多成痞积于左胁膈膜之外。盖以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

下,其动应衣,此阳明宗气所出之道也。若饥饱无伦,饮食叠进,以致阳明胃气一有所逆,

则阴寒之气得以乘之,而脾不及化,故余滞未消,乃并肠外汁沫搏聚不散,渐成积矣。然其初起甚微,人多不觉,及其既久,则根深蒂固,而药饵难及。今西北小儿多有此疾,

而尤于食面之乡为最,正以面性多滞,而留疾于皮里膜外,所以不易治也。即如妇人血

气痞,或上或下者,亦多在肠胃之外,募原之间,故当以渐消磨,求法治之,慎毋孟浪欲

速,妄行攻击,徒致胃气受伤,而积仍未及,反以速其危也。

一、风寒外感之邪,亦能成积。如经曰∶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

募原之间,留着于脉,息而成积。又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由此观之,凡今人以疟后成

痞者,是即风寒之属,类可推矣。但疟由风寒,固易知也,而诸积于风,若不相涉。不知饮

食之滞,非寒未必成积,而风寒之邪,非食未必成形,故必以食遇寒,以寒遇食,或表邪未

清,过于饮食,邪食相搏,而积斯成矣。经曰∶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信乎致积之由,多由于此,即血气痞之由,亦无出于此。然积以寒留,留久则寒多

为热,风以致积,积成则证已非风,故治此者,亦但当治其所留,不可发散,以再伤其真气

也。惟慎疾者,能知所由而虑之于始,则可为保脾之良策。

一、痞之积,凡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本无定所,大都血积多在下,而气积、食

积,则上自胃脘,下自小腹,凡有留滞,无处不可停蓄。余尝治一食结痛者,乃在小

腹下右角尖处,自后屡见此证,方知食道之行,必由小腹下右以入广肠,此实人所不知也,

别有食停治按在心腹痛门可考。故凡治积聚者,必当详审所因,庶得其确。尝见丹溪之论曰

∶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块,其不能作块,或聚或散者,气也;块乃有形

之物,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愚谓可聚可散者,此气聚无疑也;若以左为血积,右为食积,

中为痰饮,则凿矣。即如小儿多有患痞者,必在左肋之下,此无非纵食所致,岂因其在左即

为血积,而可攻其血乎?若为左血右食,则右岂无血,而左岂无食乎?不可以为法也。此仍有

论在诸风门论丹溪条下,当并阅之。

论治(共十一条)

属性:经曰∶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

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凡积聚之治,如经之云者,亦既尽矣。然欲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

补,四者而已,详列如下。

一、凡积坚气实者,非攻不能去,如《秘方》化滞丸、化铁丹、遇仙丹、感应丸、大硝

石丸、三花神佑丸、赤金豆、百顺丸之类,皆攻剂之峻者也。又如三棱丸、胜红丸、阿魏丸

、助气丸、红丸子、温白丸之属,皆攻剂之次者也。

一、凡不堪攻击,止宜消导渐磨者,如和中丸、草豆蔻丸、保和丸、大小和中饮之类是

也。若积聚下之不退,而元气未亏者,但当以行气开滞等剂,融化而潜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