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
属性:《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
,当病折腰。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肾脉缓甚为折脊。
《五癃**别篇》曰∶五谷之**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
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本神篇》曰∶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
《经脉篇》曰∶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实则闭癃,虚则腰痛
,取之所别也。膀胱足太阳也,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肝足厥阴
也,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
《脉解篇》曰∶太阳所谓肿腰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
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痛也。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
阳气皆伤,故腰痛也。厥阴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俯而不仰也。
《骨空论》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与痛上,八
在腰*分间。
《刺腰痛篇》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以下共十七证,各有刺法,具详本篇。
《杂病篇》曰∶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明;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取足
少阳。
《终始篇》曰∶刺诸痛者,其脉皆实。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
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
取之。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
也。痒者阳也,浅刺之。
《热论篇》曰∶伤寒一日,**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刺疟篇》曰∶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肾疟者,令人洒洒然
腰脊痛。先腰脊痛者,先刺中出血。
论证(共三条)
属性:腰痛证,旧有五辨∶一曰阳虚不足,少阴肾衰。二曰风痹、风寒、湿着腰痛。三曰劳役
伤肾。四曰坠堕损伤。五曰寝卧湿地。虽其大约如此,然而犹未悉也。盖此证有表里虚实寒
热之异,知斯六者庶乎尽矣,而治之亦无难也。
一、腰痛证,凡悠悠戚戚,屡发不已者,肾之虚也。遇阴雨或久坐,痛而重者,湿也。
遇诸寒而痛,或喜暖而恶寒者,寒也。遇诸热而痛,及喜寒而恶热者,热也。郁怒而痛者,
气之滞也。忧愁思虑而痛者,气之虚也。劳动即痛者,肝肾之衰也。当辨其所因而治之。
一、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为表里,故在经则属太阳,在脏则属肾气,而又为冲任督带
之要会。所以凡病腰痛者,多由真阴之不足,最宜以培补肾气为主。其有实邪而为腰痛者,
亦不过十中之二三耳。
论治(共七条)
属性:一、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但
察其既无表邪,又无湿热,而或以年衰,或以劳苦,或
以酒色斫丧,或七情忧郁所致者,则悉属真阴虚证。凡虚证之候,形色必清白而或见黎
黑,脉息必和缓而或见细微,或以行立不支而卧息少可,或以疲倦无力而劳动益甚。凡积而
渐至者皆不足,暴而痛甚者多有余,内伤禀赋者皆不足,外感邪实者多有余,故治者当辨其
所因。凡肾水真阴亏损,精血衰少而痛者,宜当归地黄饮,及左归丸、右归丸为最。若病稍
轻,或痛不甚,虚不甚者,如青娥丸、煨肾散、补髓丹、二至丸、通气散之类,俱可择用。
一、腰痛之表证,凡风寒湿滞之邪,伤于太阳、少阴之经者皆是也。若风寒在经,其证
必有寒热,其脉必见紧数,其来必骤,其痛必拘急兼酸,而多连脊背,此当辨其阴阳,治从
解散。凡阳证多热者,宜一柴胡饮,或正柴胡饮之类主之;若阴证多寒者,宜二柴胡饮、五
积散之类主之。其有未尽,当于伤寒门辨治。
一、湿滞在经而腰痛者,或以雨水,或以湿衣,或以坐卧湿地。凡湿气自外而入者,总
皆表证之属,宜不换金正气散、平胃散之类主之。若湿而兼虚者,宜独活寄生汤主之。若湿
滞腰痛而小水不利者,宜胃苓汤,或五苓散加苍术主之。若风湿相兼,一身尽痛者,宜羌活
胜湿汤主之。若湿而兼热者,宜当归拈痛汤、苍术汤之类主之。若湿而兼寒者,宜《济生》
术附汤、五积散之类主之。
一、腰痛
有寒热证,寒证有二,热证亦有二。凡外感之寒,治宜温散如前,或用热物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