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治法(二十二共十九条)
属性:痘疮一证,顺者不必治,逆者不能治,所当治者,惟险证耳。何为险证?如根窠顺而部位险,
部位顺而日期险,日期顺而多寡险,多寡顺而颜色险,颜色顺而饮食险,饮食顺而杂证险,杂证顺
而治疗险,治疗顺而触秽险。然犹有最险者,则在元气与邪气,邪气虽强,元气亦强者无害,只
恐元气一馁,邪气虽微者亦危。设或犯之而不为速治,则顺者不顺,而吉变为凶矣。凡此数者,皆
痘中之要领,所当详察详辨也。故凡欲治痘,必须先识死生,辨虚实,审寒热,明此六者,则尽之
矣。
一、治痘之要,惟邪气正气二者而已。凡邪气盛而无制者杀人,正气虚而不支者杀人,及其危
也,总归元气之败耳,使元气不尽,则未必至死。凡治此者,但知补泻二字,而用之无差,则尽善
矣。故补泻难容苟且,毫厘皆有权衡,必不可使药过于病,亦不可使药不及病。是以善用攻者,必
不致伐人元气,善用补者,必不致助人邪气,务使正气无损,而邪气得释,能执中和,斯为高手。
然执中之妙,当识因人因证之辨。盖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败所由,故当以因人
为先,因证次之。若形气本实,则始终皆可治标;若形质原虚,则开手盒饭顾本。若谓用补太早,
则补住邪气,此愚陋之见也。不知补中即能托毒,灌根即能发苗,万无补住之理。是以发源之初,
最当着力,若不有初,鲜克有终矣。此可与智者言,不可与庸人道也。
一、治痘不宜迟。凡痘疹之有不同者,无过寒热虚实四证,大都寒则虚,热则实,虚寒则宜温
补,实热则宜清解。然其挽回之力,当于三五日前治之,过此则恐无及。若七日之后,毒发于外,
外不足则外剥而死,若
毒发不尽,则又内传,内不足则内攻而死。故治痘有时,时之不可失也,有如此。倘初时不慎,则
后来之祸,从此伏矣。
一、解毒当知表里。所谓毒者,火毒也。所谓解毒者,求其所在而逐之也。盖痘疮之发,内则
本于淫火,外则成于风邪,内外相触,其毒乃发。故其发也,不甚于内则甚于外,甚于内者,以火
邪内盛而炽焰于外也;甚于外者,以寒邪外闭而郁火于内也。故但察其无汗外热而邪在表者,则当
疏之散之,使热邪从外而去,则毒亦从外而解矣。若察其多汗内热而邪在里者,则当清之利之,使
热邪从内而泄,则毒亦从内而解矣。其有内热既甚而表邪仍在者,则当表里相参,酌轻重而兼解之,
则邪必皆散矣。若邪不在表,则必不可妄兼发散,以致表气愈虚,而痘必终败,其证则身有汗而外
不甚热者是也。若毒不在里,则必不可兼用寒凉,以致中寒脾败,而瑟必反陷,其证则口不渴而二便
不秘者是也。知斯五者,则蟹毒治实之法,无余蕴矣。此外有虚邪虚火等证,则当先酌元气,次察
邪气,无使失楫中流,顾本不及,则尤为切戒。凡云痘毒者,痘必自内而达外,但得出尽,则内无
毒,但得化尽,则外无毒,既出既化,而不使复陷,则毒尽去矣。故或宜散表,或宜托送,或宜清
解,或宜固中,而治法尽之矣。
一、补虚当辨阴阳。凡痘疮血气各有所属,已见则气血条中。然痘之所主,尤惟阴分为重,何
也?盖痘从形化,本乎精血,凡其见点起胀,灌浆结痂,无非精血所为,此虽曰气为之帅,而实血
为之主。且痘以阳邪,阳盛必伤阴,所以凡治痘者,最当重在阴分,宜滋润不宜刚燥。故曰∶补脾
不若补肾,养阴所以济阳,此秘法也。然血气本自互根,原不可分为两,如参、、白术之类,虽
云气分之药,若用从血药,则何尝不补血?归、芎、地黄之类,虽云血分之药,若用从气药,则何
尝不补气。故凡见气虚者,以保元汤为主,而佐以归、地。血虚者,以四物汤为主,而佐以参、。
盖气血本不相离,但主辅轻重,各有所宜,而用之当不,则明拙自有差耳。
一、治痘有要方,兹表而出之,以便择用。其有未尽,当于各条求之。
凡解表诸方,乃初热时所必用者,诸家皆以升麻葛根汤为首,程氏则用苏葛汤,似为更妥,余
则常用柴归饮以兼营卫,似为尤妥,此当随宜择用。营虚表不解者,五柴胡饮。阳气虚寒表不解者,
柴葛桂枝汤。元气本壮而表不解者,疏邪饮,或加减参苏饮。寒气胜而表不解者,五积散,或麻
黄甘草汤。
凡清火解毒诸方,所以解实热也。如欲解毒清火而兼养气者,惟四味消毒饮为妙。鼠粘子汤亦
佳
。热毒两盛而不化者,宜搜毒煎。烦热作渴,小水不利者,导赤散、六一散。血热赤斑,烦躁多
渴者,犀角散。热在阴分而失血者,玄参地黄汤。内热不清者,东垣凉膈散。二便供不利而火甚于
内者,通关散。热毒内蓄,小水不利,而为丹为痈者,大连翘饮。烦热多惊而神不安者,七味安神
丸。热毒内甚而狂妄者,退火丹。
凡表里兼解诸方。如内外俱有热邪者,宜柴葛煎,或柴胡麦门冬散。里邪甚而表邪微者,解毒
防风汤。表里俱有邪而元气兼虚者,实表解毒汤。表里俱实热者,双解散。
凡托里诸方,有宜专补元气者,有宜兼解毒者。如气血俱虚不起者,六物煎,或托里散。虚寒
不达,兼托兼表者,参内托散,或十宣散。气分虚寒不透者,六气煎。气血俱虚,微热不起者,
紫草快斑汤。
凡诸补剂,皆痘中元气根本,祛邪托毒者之所必赖,但见虚邪,必当以此诸方为主。气分不足
者,调元汤。气虚宜温者,保元汤,六气煎。气虚微热宜兼凉解者,参四圣散。血虚者,四物汤,
芎归汤。血分虚寒宜温者。五物煎。血虚血滞者,养血化斑汤。血虚血热宜兼解毒者,凉血养营煎。
气血俱虚者,六物煎、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气血虚寒,大宜温补者,无如九味异功煎、六味回阳
饮。即陈氏十一味木香散、十二味异功散,但虚寒而兼气滞者宜用之,欲赖补虚,大有不及。
凡攻下诸方,亦痘中所不可无,惟必不得已然后用之,勿得视以为常也。血虚秘结,大便不通
者,四顺清凉饮。里实多滞秘结者,前胡枳壳汤。表里俱实,大便不通者,柴胡饮子。血热便结毒
盛者,当归丸。
一、凡痘已出尽,内无不虚,盖随痘而为托送者,背元气也。使于此时,不知培补化源,则何
以灌浆?何以结痂?何以收靥?倘内虚无主,将恐毒母气复陷,无不危矣。若痘之稀疏者,气血之耗,
犹为有限,若痘之多而
甚者,其气血内亏,必更甚矣。此不可不预为之防也。
一、平顺之痘,毒原不甚,既出之后,内本无邪,此辈原不必治。无奈父母爱子之切,且不识
病之轻重,故必延医诊视。既延医至,无不用药。既已用药,无匪寒凉。在彼立意不过,曰∶但解
其毒,自亦何妨?不知无热遭寒,何从消受?生阳一拔,胃气必伤,多致中寒泄泻,犹云协热下利,
更益芩、连,最可恨也。又如痘疮初见发热,每多不审虚实,止云速当解毒,凡于十日之外,多有
泄泻而致毙者,皆此辈之杀之也。冤哉,冤哉!
余见者多矣,故笔诸此以为孟浪者戒。
一、痘在肌肉,阳明主之,故自出齐以后,最不宜吐泻,与其救治于倒陷之后,孰若保脾土于
未坏之先?
故凡生果茶水之类,皆宜慎用,而寒凉之药,尤不可不慎也。
一、治痘须辨其证,大部湿多则泡,血热则斑,气不足则顶陷,血不足则浆毒不附,里实大补
则生痈毒,表实大补则不结痂。里虚不补则内攻而陷,表虚不补则外剥而枯。但使周身气血活泼无
碍,则虽密亦不难治。故惟贵得中,勿使偏胜,则寒热虚实,自无太过不及之患,斯足云尽善矣。
一、秘传治痘之法,首尾当以四物汤为主,随证加减用之。惟肚腹不实者须远当归,但将全剂
通炒微焦,则用自无碍,且复有温中暖脾之妙。
一、首尾皆忌汗下,此先哲治痘之心法。盖妄汗者,必伤阳气,阳气伤则凡起发、灌浆、收靥
之力,皆失所赖,此表虚之为害也。妄下者,必伤阴气,阴气伤则凡脏腑化源,精神锁钥,饮食仓
廪,皆为所败。此里虚之为害也。然表虚者,犹赖里气完足可以充之,里虚则根本内溃,卫气亦从
而陷,无策可施矣。故古人深以汗下为戒,诚至要之旨也。然此以常道为言,非所以应变者设。遇
外感寒邪,腠理闭密,其出不快,其发不透者,若不用辛甘发散之剂以通达肌表,则痘有壅遏之患
矣。又若有大小便秘结,而毒有留伏不达者,不与苦寒泄利之药以疏通脏腑,则有胀满烦躁,焦紫
黑陷等患矣。故当察其虚实,审其常变,当汗则汗,当下则下,中病则已,无过其制。若无汗下之
证,则必不可妄用汗下,以贼人之命也。务得其宜,然后谓之明医,而福自有归矣。
万氏曰∶解其火毒,恐郁遏而干枯;养其血气,欲流行而舒畅。按此说诚善。然所谓火毒者,
以实热为言,若火有虚实真假,则不得概认为火毒。
程氏曰∶痘疮出自六腑,先动阳分,而后归阴经,其本属阳,故多发热而阴血虚耗者多也。
首
尾当滋阴补血为主,不可一毫动气,贵从缓治,所以白术、半夏之燥悍,升麻之提气上冲,皆不可
轻用也。且痘疮多有血热者,故宜用四物汤加芩、连之属,以养其阴而退其阳也。
程氏曰∶痘毒根于淫火,必因岁气传流而发,故多兼表证,则内外交攻。此时若不用轻扬之剂,
祛风散邪,淡渗解毒之药,利便退热,则外邪内火何由得解?邪既不解,则痘何由得善?此治之不
容已也。然治之之法。必须审儿形色,察儿虚实,因证用药,庶几神效。世之医者多宗钱氏清凉解
毒之论,或按陈氏辛温发敬之方,主见不同,致误多矣。殊不知痘疹色灰白,不起发,根窠不红活,
此皆虚寒,必宜陈氏方救之。荀非理明于心,无不眩惑。故必热则凉之,寒则温之,虚则补之,实
则泻之,何患乎疾之不愈耶。
程氏曰∶治痘之要,始出之前,宜开和解之门;既出之后,当塞走泄之路;落痂之后,清凉渐
进;毒去已尽,补益宜疏。
程氏曰∶凡治痘,前后须加木通,以泻热邪自小便中出,不使攻胃,令无变黑之证。七日之后,
热退者,少用之。凡痘疮前后总有危证,万勿用天灵盖、脑、麝之属攻之。盖毒出一步,财内虚一
步,血气运一日,则内耗一日,岂可夏用辛香耗气之剂,虽侥幸偶中,后必有余害也。是可见王霸
之珠,相去远矣。
程氏曰∶凡妇人有孕而出痘者,以安胎为主。气虚者,保元汤。血虚者,四物汤,或加白术、
黄芩、砂仁、陈皮,必使胎气无损为主。
程氏曰∶桂岩郑先生云∶痘者象其形而名之也。愚谓不独象形而名,而治之之法,亦犹农家之
种豆也。豆之为物,上实则难出,土瘠则难长,故实者锄扰之,瘠者灌沃之,不实不瘠,惟顺其性,
不使物害之而已,知此则可以语医矣。今人于痘初起,不察虚实寒热,或过用木香散、异功散之类,
则以火济火,致变紫黑倒陷,
痈毒吐衄者有之;或妄用芩、连、栀、檗寒凉之药,则大伤脾胃,为吐为泻,为寒战内陷者有之。
故凡治痘之法,六日之前,不宜温补,亦不宜妄用寒凉。师云∶凡解毒之内,略加温补,温补之中
,略加解毒,此不传不刻之秘诀也。若六日以后,毒已尽出于表,当温补而不温补者,脓不得壮而
痒寒战之患,必所不能兔矣。
热证论治(二十三共十一条)
属性:古云∶痘疹之病,皆由父母胎毒伏于命门相火之中,故每遇二火之令,或主客温热之气,即触
发而动,此痘疹属阳,固无疑矣。然阳毒阳邪,无热不成,亦无热不散,所以非热不能出现,非热
不能起发,非热不能化浆,非热不能干浆,此痘疮之终始,不能无热,亦不可无热也。但热贵其微,
不宜其甚。盖热甚者毒必甚,而痘亦必重;热微者毒亦微,而痘出必轻;无热则不成不化,此热固
痘之常也,所以凡治痘疮,不可尽除其热,若必欲尽去之,则未有不成阴证而败者矣。
一、痘有三火,盖痘、疹二证,皆言为火者是矣。然轩岐之火义有三,曰太过,曰平气,曰不
及也。太过之火,是谓赫曦,炎烈之气也,其毒盛,治宜清解。平气之火,是谓升明,蕃茂之气也,
其毒平,不必治之。不及之火,是谓伏明,屈伏之气也,其毒陷,治宜培补。此阴中有阳,阳中有
阴之大义,而亦痘疹万病之法旨,使不知此,尚敢云医。
一、治热当知微甚,及有毒无毒,斯无谬误。盖痘疹属阳,无不发热。若外虽发热,而内则不
渴,或饮食二便如常,此蒸痘之热耳,热虽在表而内则无病,万万不可妄治。其有热之甚者,痘毒
必甚,此不得不为调理,若甚于发热之初,必为之表散;若甚于见点之后,必为之清解。钱氏曰∶
热甚而大小便闭则利之。如果有热毒实邪,则不得骤用补阳之剂,致令毒瓦斯壅盛,则热终不退,反
为害矣。
一、假热非热,假寒非寒,见有不真,误治则死。如文中主温补,仲阳主凉泻,虽若各有所主,
然无非因病而药,各有所宜,是以二者皆不可偏用。但得中和,斯为贵耳。余见近日幼科,多不知
陈氏之心法,但见痘
疮,则无论是虚是实,开口止知解毒,动手只是寒凉,百证千家,若同一辙,岂必尽皆实热乎?如
实热果真,白非凉泻不可,然必内外俱热,方是热证,内外俱实,方是实证。但其中有似实非实,
似热非热者最多,此不可不察之真而审之确也。故凡见外证虽若实热,而内察则无,如口不甚渴,
二便通利,或见微溏,或禀赋素弱,
或脉息不强,或声色不振,或脏气多阴,或饮食不化,或胀满
呕恶,或吐蛔,或倦睡,或畏寒,或作痒,或多惊恐,或筋惕肉之辈,虽见有热,此皆热在表而
不在里,总属无根之火,非真热证也。最忌寒凉。若垫而妄用,则必致败脾,无一免矣。
一、痘疮热甚者,毒之盛也,其痘必多;热微者毒亦微,其痘必少。痘既出而热不减者,痘必
日增,见点后而热渐退者,痘必疏矣。或有微热而痘反密,其内热必甚?而或见烦躁,或二便热
燥,此毒深热亦深也,宜清其内而兼解其表。或有热甚而痘反稀者,以外虽热而内则不热,此毒
浅热亦浅也。
一、痘疮初热之治法,详发热三朝治法条中。
一、治阳邪实热之法。表里挟邪俱热者,柴葛煎、连翘升麻汤。表热不解而里无热者,疏邪饮、
苏葛汤、柴归饮。表里俱热而邪实者,双解散。内热毒盛者,东垣凉膈散,或解毒防风汤。热毒炽
盛,痘疮紫赤,烦躁者,搜毒煎,或大连翘饮,或犀角地黄汤。阴虚血少,燥热神昏者,四物汤或
二阴煎。阴虚血热而大便不通者,四顺清凉饮。大便不通,实热内壅而胸膈胀闷者,前胡枳壳汤,
或三黄丸。二便俱不利而实热内滞者,通关散。小水赤涩而邪热内蓄者,导赤散、六一散。心火盛
而惊搐多痰者,万氏牛黄清心丸,或七味安神丸。痘疮稠密,身热毒盛,养营退热解毒者,鼠粘子
汤、柴胡麦门冬散。
一、纯阳无阴之证,凡发热谵语,狂妄躁乱,大渴大烦,如见鬼祟,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六
脉滑数急疾,是皆火毒内炽之证,当用前法,酌而治之。
陈氏曰∶凡痘疹壮热,经曰不除,如无他证,只用六味柴胡麦门冬散治之。如不愈,服七味白
术散。凡身壮热,大便坚实,或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皆疮毒未尽也,用射干鼠粘子汤。如不应,
用七味人参白术散。
程氏曰∶痘疮前后,凡有烧热不退,并属血虚血热,只宜四物汤按证加减。渴加麦门冬、犀角
汁,嗽加栝蒌霜,有痰加贝母、橘红。切忌人参、白术、半夏之属,倘误用之,为害不小。盖痘疮
属阳,血多虚耗,今但滋阴补血,其热自退,此即养阴退阳之义也。
一、痘后余热发热证治,俱详痘后余毒条中。
发热三朝治款(二十四)
属性:痘疹一证,虽原于有生之初,然必因时气相触,内外挟邪而后作。凡痘之轻重,已兆于发热之
微甚,而吉凶于此亦可判矣。毒轻者易出易靥,固不必治;毒甚者险证百出,故不得不治。凡治此
者,于初热时,急宜用轻扬之剂,汗以散之,但使外感之邪,脏腑之毒,皆作秽汗,尽从毛窍中出
,则毒瓦斯已减其半,而重者可轻,危者可活矣。即如痘中一切变证,亦无非毒瓦斯欲出不能之所为,
一经表散,则毒从汗去,而诸证亦必自退。然又当察表里之轻重,或宜解表,或宜清里,或宜托助
元气,孰者宜急,孰者宜缓,有不可执一也。故胡氏曰∶表热壅盛,非微汗则热不解,里热壅盛,
非微利则里不解。失此不治,则毒瓦斯渐盛,而逆证随见矣。
一、散表之法,当知邪之浅深,毒之微甚。表邪甚者微散之,则表不能解,无益于事;表邪微
者妄汗之,则表气必虚,痘不起发,而反为大害。故惟以得中为贵,亦以微汗为贵,不可过伤卫气
也。其有大热不退,肌肤秘密,或气令寒凝之时,则不得不大为表散,一散未应,或至于再,必令
身热由汗而退,则毒瓦斯自解,可无患矣。此散之微甚,有权宜也。故凡是痘证,最畏内外之寒气,
务使表里温暖,但得毛窍中常见津津润泽,亦犹庖人炊笼之法,但欲其松,则皮肤通畅,气无不达,
痘必易出易收,无不善矣。
一、痘疮发热之候,宜乍热乍凉者为常。若遍身如火,昼夜不休,为失常也。此当察其表里,
酌宜施治。
一、痘疮初见发热,若无虚寒等证,固不得骤用温补,以助火邪,恐致鼓扇痘毒,则反资大害。
若无实火大热等证,切不可因其发热,妄用寒凉,必致败脾泄泻,则为害尤甚。此时医之通弊也,
大宜戒之。
一、既经表散之后,须谨避风寒,若使外邪再感,则皮毛闭塞,热毒必将复炽,汗而再汗,必
不能堪。又须切戒生冷水果,若误犯之,恐寒湿伤脾而为泄泻不食,则无不致害。
一、表散之剂,凡初见发热,状类伤寒,未知是痘非痘,即当先用汗散。此时欲散表邪,即当
兼调营气,宜以柴归饮为第一,惟大便不实者勿用之,以其性多润也,其次则
苏葛汤,再次则升麻
葛根汤,或只用加减参苏饮亦佳。若冬月寒胜之时,或气体壮实,表不宜解者,须加麻黄,必要表
出一身臭汗为佳,但使热退身凉,苗则轻矣。若初发热,有恶寒身振如疟之状者,阳气虚也,宜柴
葛桂枝汤加黄主之,痘出即愈。
一、清解之剂,用治表里而兼清兼散也。凡热之甚者毒必甚,若身常有汗而大热不退,或兼烦
躁热渴者,此其内火熏蒸而表里俱热也,须两解之,宜连翘升麻汤,或如圣汤。若身热烙手而目赤
口干,二便热秘,烦闷不安者,此表里俱实也,宜柴胡饮子,甚者大连翘饮、双解散,或调益元散
以利之。
一、表汗已透者,不得再汗,恐外亡阳而内伤气也。
一、发热之时,有腹痛胀满者,必外邪与毒瓦斯相并,未得外达而然,宜参苏饮加砂仁,温而散
之。
一、初热时,有惊搐谵语者,是为痘搐。微见而随止者不必治。若元气强壮而搐之甚者,宜羌
活散调制过朱砂以表之。若痰涎壅盛,喉内作声者,宜烈生姜汤,调化痰丸服之,或抱龙丸亦可。
一、此时渴欲茶水,只宜少与葱白汤,既可止渴,亦可疏表。
一、痘疮首尾皆畏泄泻,宜检本条速为治之,否则内溃脱陷之祸,不可胜言也。
徐氏曰∶凡解表之药,必在红点未见之前,如热之甚者,邪毒必甚,宜败毒散或参苏饮,调三
酥饼。
张冀之曰∶凡痘疮一见红点,便不可用升麻葛根汤,恐发得表虚也。程晨峰曰∶治痘者不可轻
用升麻,恐提气上冲,引动肺气也。按此二家之说,是皆治痘之大要,甚属有理,但其中亦有宜否之
辨。如阳气下陷,不能透达肌表者,则暂用升麻,固其所宜。又或虽见红点而表有热邪未解者,则
仍宜解散,亦不可缓。些二说者,虽不可坚执,实不可不知也。
吴东园曰∶初热时,只有二事,惟去邪扶正而已。邪热盛则去邪而正气自旺,正气衰则扶正而
邪热自退。正气盛而痘自发,热为痘用,则不为害矣。邪气退而正气不受烁,血脉充裕,则痘自泰
矣。须于此时看明,下手迟则无济于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