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寒之证,速宜温中以疏逐冷气,冷气散则胀自消矣,宜益黄散加姜制浓朴,或人参胃爱散
加干姜。若胃寒兼虚,疮白神倦,或气促发厥者,惟温胃饮及陈氏十一味木香散俱为要药。
若寒在脾肾,下焦不化而作胀者,非理阴煎不可。
一、中气本虚,或过用消伐,以致元气无力,不能托送痘毒而陷伏作胀者,宜十宣散,
或合二妙散或神香散。
一、痘毒陷伏于里者,必有热证相杂,如烦躁干渴,大小便秘而作胀者,此只宜温平快气兼
托之剂,当用紫草饮子。
一、寒邪外闭肌腠,身热无汗,或气喘鼻塞,则痘毒不能外达而陷伏腹胀者,宜五积散,
或加减参苏饮。
一、饮食过伤,偶为停滞而腹胀者,此不过一时之滞,食去则胀消,宜大和中饮,或合二妙
散、神香散。
一、腹胀而目闭,口中如烂肉臭,或大便泄泻,或利脓血者,皆不治。
厥逆(五十三)
属性:厥逆者,四肢不温,或甚至于冷也。四肢为诸阳之本,故常宜和暖,若至厥逆,则其阳虚
可知。如指尖微寒者,亦阳气衰也。足心冷者,乃阴邪胜也。其有疮头焦黑,烦渴闷顿,大
便热结而厥逆者,此阳毒内陷,火极似水,所谓热深厥亦深也。又有疮本灰白,大便不结
而厥逆者,此元气虚惫,阳衰而寒也。凡痘疹之候,头常欲凉,足常欲温,若头温足冷者多不
治,故厥逆为疮家恶候。
一、痘疹十指微寒者,即宜五君子煎、六气煎,或六物煎加姜、桂温之,以防虚寒之变。
一、痘疹泻利,气虚而逆者,胃关煎,或陈氏十二味异功散。
一、痘疮始出,手足便冷,或其人先有吐利,致伤脾胃,脾胃气虚则为厥逆,宜六气煎、
六物煎加姜、桂主之,甚者人参附子理阴煎。
一、痘疮起胀之时,手足厥逆,此阳气欲绝之候,必其自利或呕吐,脉见沉细微弱,或
浮大而虚,速宜温补元阳,轻则六气煎加肉桂,甚则六味回阳饮,或九味异功煎。服药后手足
和暖者生,厥不止者死。
一、热毒内甚而厥者,必有烦热便秘,胀满脉滑等证,宜四顺清凉饮,或承气
汤。
一、痘后厥逆者,此其气血已虚,脾胃已困,无怪其有厥也,宜保元汤或六气煎、六物煎
加附、桂之类主之。
发渴(五十四)
属性:痘疹发渴者,里热也。以火起于内,销烁真阴,所以发渴。又其**外泄,化马脓浆,
则营气虚耗,亦以致渴。此痘疮之常候也,若微渴不甚,不必治之。惟大渴者,乃由火盛,
然亦须察其虚实以为调理,切不可因其作渴,即以西瓜、梨、柿之类,轻以与之,恐脾
肺受寒,致生他患也。外有干渴,论在泄泻条中,所当参阅。
痘疮气血内耗,微热微渴而喜汤者,宜七味白术散,或五福饮加麦门冬、五味子。
一、脾肺多热,渴而喜冷者,宜人参麦门冬散,或生脉散。
一、痘疮多热多躁,口燥咽干,大渴引饮,喜冷能食,或大便干结者,此热在肺胃二经,
宜人参白虎汤,甚者再加黄连。若痘后热渴者,此余火未清也,其治亦然。
一、痘疮自利不止,肾阴亏损而作渴者,病作少阴,速宜陈氏十二味异功散,或九味异功煎。
一、大便秘结,腹满烦热,内火不清而作渴者,四顺清凉饮。
一、痘疮发热时,便见大渴,唇焦舌燥,此心火太炎,肾水不升,故血液枯耗也,急宜解之
,苡葛根解毒汤。
程氏曰∶痘疮初发之源,乃壬癸水也,水既流出,其源必竭,奚不作渴?由此观之,可见治
渴者,必不可不滋肾水。
薛氏曰∶凡渴欲饮水者,当审其热之虚实,若属虚热,虽欲水而不多饮,当用七味白术散;
若系实热,索水喜饮者,当以犀角磨水服,其后亦无余毒之患。
失血(五十五)
属性:经曰∶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外溢则衄血,血内溢则便血。疮疹之火由内而发,
毒不能
达,则燔灼经络而迫血妄行,血随火动,从上而出,则为衄为吐,从下而出,则为便为溺,
阴阳俱伤,则上下俱出。凡痘疹失血,若从鼻出者,则有阳明外达之意,尚可望生,若从他处,
则总属阴分而火毒内陷,乃悉为危证。
一、痘疹发热见血者,多属火证。若衄血者,宜玄参地黄汤,或加茅根汁,或加京墨汁同
饮之。衄止者生,不止者不治。溺血者,大厘清饮,或八正散。大便秘而见血者,宜四顺清凉饮。
一、痘疮已出未出之间,凡诸血证,俱宜用犀角地黄汤三方酌宜治之最佳。血止后,可进调元
汤加木通。
一、痘疮十日之后,忽脓血大作,大便陡出者,此为胃烂不治。
发泡(五十六)
属性:痘疮发泡亦与黑陷相类,虽一以外出,一以外入,形有不同,而邪气留结,毒则一也。或
发水泡,或发血泡,或赤或紫或黑,但见此证,十无一生。然亦有似泡而实非者,不可不辨。或
其人身上原有破伤,或疮疖未痊,或虽痊而瘢痕尚嫩,一旦痘出,则疮瘢四围痘必簇,此
物从其类之理也。因疮作泡,则其腐败皮肉,气色本异,宜与完肤有别,不得即认为紫黑泡也。
至若治泡之法,先以针刺破,吮去恶血,后用胭脂汁涂法,又用百花膏敷之。此疮极易作痒,
起发之后,宜常用茵陈熏法熏之,勿令抓伤。若不慎之,则反复灌烂,淹延不愈,变为疳蚀坏
疮,以致不治者多矣。
溃烂(五十七)
属性:痘疮脓熟或微有溃烂者,亦常候也。惟于未成脓之先即有溃者,此名斑烂;有当靥不靥而
身多破烂不收者,此名溃烂。良由未出之先,当发散而不发散,则热毒内藏,必溃烂而兼喘
促闷乱,或不当发散而误发散,则
表虚毒滥亦致遍身溃烂,此皆不善表之故也。又有阳毒内炽,火盛脉实,便结喜冷而失于清利,
以致阳明蓄热,肌肉溃烂者,此不善解毒之故也。故治此之怯,表热者仍宜清理火邪,表虚者
即宜补养营卫。且脾主肌肉,尤宜调脾进食,务令大便得,所以生肌解毒。但解毒不至于过冷,
调养不至于太热,必得中和,方为良法。
一、表虚不收者,必其卫气不足,别无热证,宜十全大补汤之类,或去肉桂,加防风、荆
芥穗,多服自愈。
一、火盛胃热溃烂者,宜大连翘饮之类;若大便秘者,以猪胆导之。
一、痘疮或发表太过,或清解过当,以致表里俱虚,阳气不守,则内为泄泻,外为溃烂,
急当救里,宜陈氏十二味异功散,或九味异功煎。
一、溃烂脓水淋漓者,以败草散,或荞麦散衬之。若斑烂作脓痛甚者,以天水散和百花膏
敷之。
一、痘疮衣以浓绵,围以浓被,或向火偎抱,或任其饮酒,未七日而靥,日期未足,
其收太急,以致自面至腰溃烂平不作痂者,盖此非正靥,乃倒靥也,急宜解去衣被,勿近火,
勿饮酒。因立一方,用黄、白芷以排脓,防风、蝉蜕以疏表,青皮、桔梗以和中,牛蒡子、甘
草以解毒。服后溃疮复胀,则中外毒瓦斯俱得无留,而渐可收矣。
多汗(五十八)
属性:痘疹自汗者,以阴中之火自里及表,达于卫气,故皮肤为之缓,腠理为之疏,**流行,
故多自汗,但得痘疹身常潮润,实为美证。此乃阴阳气和,血脉通畅,盖热随汗减,毒随汗散,
邪不能留,则易出易解,虽见热甚,而汗出之后身必清凉,此即毒之消散也,不必治之。
然只宜微汗不宜大汗,若汗出过多,则阳气泄而卫气弱,恐致难救难靥,或为痒寒战之患,
此则速宜固表以敛其汗也。又有汗出不止,其热反甚者,此邪热在表,阴为阳扰之患,速宜清
火解毒,阳邪退而汗自敛也。若汗出如油,或发润如洗而喘不休者,此肺脱之证,不可治。
一、别无邪热,但以卫气虚,肌表不固而多汗者,调元汤倍加黄,或白术散。
一、脾虚于中,卫虚于外,肌肉无主,别无他证而汗不敛者,人参建中汤。
一、心气虚,神怯多惊而汗不固者,团参散。
一、或吐或泻,气脱于中,阳脱于外,而汗出不收,微者五福饮加炮姜、枣仁。甚至手足
厥冷,或呕恶不止而汗不收者,速宜人参理阴煎,或六味回阳饮,迟则恐致不救。
一、阴中火盛,或身有大热而汗多不收者,当归六黄汤。
一、睡中汗出不收者,以阳入阴中,而阴不能静也,当归六黄汤。
一、阳明热盛,火邪燔灼肌肉,或身热烦渴,或二便热涩而汗不收者,人参白虎汤,或
加黄连。
一、收靥痂脱之后,自汗不止者,此邪去而气虚也,宜十全大补汤,或调止汗散,或以滑
石粉扑之。
夹疹(五十九)
属性:痘疮止宜单出,若与疹并出者,谓之夹疹。盖痘、疹之发,皆有时气,而二者并见,其毒必
甚。《心鉴》曰∶夹疹者,即痘之两感证也,大为不顺之候。若痘本稀少而夹疹者,名为麻
夹痘,其证则轻;若痘本稠密而更加以疹,彼此相混,些碎莫辨,其证则凶。急宜以辛凉
之剂解散为先,而托里次之。但得疹毒渐消,痘见垒落者,乃为可治。若痘疹相杂,毒不少
减者,必危无疑。
一、治夹疹之法,先当察痘之稀密,疹之微甚。若疹轻热微者,但当以痘为主,痘获吉而
疹无虑也。若疹多热甚者,即当急解疹毒,务令疹散而后痘可保也。
一、痘疮初出,内有细密如蚕子者,即夹疹证也。若痘稀疹多者,宜但解疹毒为主。如表
邪不解,外热甚,内火不甚而夹疹者,宜疏邪饮、升麻葛根汤、荆防败毒散,或十味羌活散。
如表里俱热,毒盛而夹疹者,柴葛
煎、解毒防风汤、或十三味羌活散。如内热毒盛而夹疹者,六味消毒饮,或合黄连解毒汤。如阳明火盛,多热
多渴,或烦躁而夹疹者,白虎汤、化斑汤,或葛根麦门冬散。
以上诸治如法,而疹散痘出者可治然后随证调。
理之。若疹不散毒不解者难治。
一、痘疹俱多者,毒必大盛,虽治得其法,疹毒已解,亦必气血重伤,终难为力。凡遇此者,
惟当以保养脾胃,调和气血为主,庶克有济。
一、收靥后复出疹者,此余毒解散之兆,不必治之。
夹斑(六十)
属性:痘疹夹斑与夹疹不同,盖疹则细碎有形,斑则成片无形也。凡痘疮初出,有片片**如绵
纹者,有红晕与地皮相平而全无兴起之意者,是皆夹斑证也。斑以热毒郁于血分,而浮于肌肉
之间,乃足阳明胃经所主,或以寒邪陷入阳明,郁而成热者,亦致发斑,俱宜凉血解毒,但使
斑退而痘见者吉,否则皮肤斑烂,疮易搔痒,而皮嫩易破也。又有赤斑成块,其肉浮肿结
硬者,乃名丹瘤,其毒尤其,疮未成就,此必先溃,不可治也。
一、治斑之法,大抵斑在起发之前者多用表散,在灌脓之后者多用解利。如遍身通红者,
其治亦同。
一、痘出夹斑轻者,只以升麻葛根汤加石膏、玄参,甚者宜人参白虎汤合六味消毒饮。
一、风寒外感,表邪不解而夹斑者,宜荆防败毒散,或加石膏、玄参。
一、斑色紫赤而大便秘结者,宜四顺清凉饮利之。斑既已退,即宜用***之类以固
其脾,庶
可免其内陷。
程氏曰∶凡治夹斑,急宜凉血解毒,以羌活散加酒炒芍药、紫草、红花、蝉蜕、木通、
官桂、糯米,连进数服。斑退后,以保元汤加木香、豆蔻煎服,以解紫草之寒,防其泄泻。如
痘中夹疹,治亦同此,如稍迟则恐变成黑斑,为难治矣。
一、痘疮结痂之后而见斑者,此余毒煎熬血分,必致溃烂,宜黄连解毒汤加当归、芍药、
黄芩、石膏,甚则大连翘饮。若热毒熏蒸于内,大便脓血臭秽而见斑者,此胃烂之证,不可治。
一、发斑溃烂者,以救苦灭瘢散敷之。
昼夜啼哭(六十一)
属性:凡小儿出痘而昼夜啼哭者,当辨其虚实表里而治之。其有内未得出,或外未得散而啼哭者,
此毒瓦斯不解之使然也。有阳邪火盛,红赤突而啼哭者,此痘盘疼痛之使然也。有心肾本虚,邪
热乘阴而啼哭者,此或以神志不摄,或以烦热不宁之使然也。有饮食不节,或偶停滞而啼哭者,
此胃气不和,腹痛腹胀之使然也。知此之由,而辨得其真,则内未出者表之托之,外未散者
解之化之,火之盛者清其热,神之虚者养其阴。若痘毒本微而无故啼哭者,多由饮食内伤,或二便
秘结,此或去其停滞,或通其壅闭,务令表里和畅,营卫通行,则神魂安泰,而痘无不善矣。
或谓啼哭非痰即热,而不究其本,则失之远矣。
大小便闭(六十二)
属性:凡痘疹小便欲其清而长,大便欲其润而实,则邪气不伏,正气不病。若小便利者,大便必实,
虽二三日不更衣者无碍也。若小便少则病必进,小便秘则病必甚,以火盛故也。但初热时,大
便不宜太实,若二三日不行,宜微润之,不然恐肠胃不通,则营卫不行,而疮出转密。惟起发
之后,大便却宜坚实,若太实而四五日不行,恐热甚难靥,亦宜微利之。
一、痘疹小水不利而热微者,宜导赤散;热甚而小水不利者,宜八正散。
一、痘疹发热时,大便秘结不行而内外俱热,有不得不通以疏其毒者,轻则柴胡饮子,甚则三
黄丸,再甚则承气汤。
一、自起发后以至收靥,凡大便不行而火不盛,或虚弱不可通利者,只宜用猪胆导法,
或以酱瓜一条如指许导之即出,切不可轻用利药。
一、大小便俱不通而内热甚者,八正散或通关散,酌宜用之。
一、热毒内盛而痘疮干黑倒陷,烦躁便结者,百祥丸或承气汤。然宜慎用,毋轻易也。
一、痘后余热不尽,内陷膀胱而小水不利者,导赤散或五苓散。大便不通者,四顺清凉饮。
陈氏曰∶凡痘疮四五日不大便,用嫩猪脂一块,以白水煮熟,切如豆粒与食之,令脏腑
滋润,亦使疮痂易落。切不可妄投宣泄之药,以致元气内虚,多伤儿也。
薛氏曰∶前证若因热毒内蕴,宜用射干鼠粘子汤解之。或发热作渴,或口舌生疮,咽喉作
痛,并宜用之。
目证(六十三)
属性:目虽肝之窍,而实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其赤脉属心,瞳子属肾,白珠属肺,
黑珠属肝,裹约属脾。又太阳为上网,阳明为下网,少阴循外,太阳出内,此其部分各
有所主,故可因证以察其本也。然痘疮之病目而为障为翳者,多由火炎于内而热以生风,风
热散于诸经,因多红赤肿痛之患。故治此者,亦当察其所属而因证以调之也。
一、戴眼证,凡痘疮灌脓之后,或大汗大泻之后,多有目睛上吊,或露白者,谓之戴眼。
此精气为脓血汗液所耗,乃太阳少阴真阴亏竭大虚之证。盖太阳为上网,血枯则筋急,所以上吊
也,速宜大补气血,以六物煎、六气煎,或十全大补汤之类主之。其有以此为风热而散之解
之者,是皆速其死也。若七日以前见此者多不治,或无魂失志,不省人事者亦不治。
一、痘疮目赤肿痛翳障等证,无不谓之风热,故古方亦多用清火散风等剂。夫痘疮之火由中
生,目为肝窍,肝主风木而病在目,故云风热,实以风生于火由内热也。所以凡治目赤目
痛者,不必治风,但治其火,火去则风自息矣。何也?盖内生之风与外感之风不同,外感
之风,升之散之则解散而去,内生之风而再加升散,则火愈炽而热愈高矣。常见治目多难救而
寒凉反以伤脾者,正以升降相杂,而用药有不精耳。经曰∶高者抑之,果
何谓乎。今如古方之治火眼,
凡用洗肝散,及洗肝明目散、芍药清肝散之类,总不如《良方》
龙胆泻肝汤,而《良方》泻肝汤又不如加味龙胆泻肝汤之为得宜也。
一、痘疮眼中流浪
赤痛,或多眼眵,此肝火之盛也,宜清解之,以加味龙胆泻肝汤或抽
薪饮,加木贼、蝉蜕之类主之;若大便结闭不通者,亦可少加大黄。
一、痘疮入眼肿痛,或痘后生翳膜者,宜蒺藜散、蝉菊散,或通神散,外以秦皮散洗之。
一、痘疮目病,热少风多而昏暗涩痛,眵泪羞明翳障者,宜密蒙花散,亦以秦皮散洗之。
一、痘后眼闭泪出不敢见明者,此内火不清而阳光烁之,故畏明也,宜洗肝明目散。
一、痘后眼皮风毒赤烂,或痛或痒,燥涩羞明多眵泪者,秦皮散洗之。
一、痘疮靥后,精血俱耗,而眼涩羞明,光短倦开,或生翳障者,宜四物汤,甚者六
物煎加木贼、蝉蜕、白蒺藜。
一、痘斑入眼,在白珠上者不必治,久当自去,惟在黑珠上宜治之,当清肝火。
一、凡病目热者,最宜忌酒及椒、姜、牛、羊、鸡、鹅、鸭一应热物,并鸡鹅鸭蛋皆
不可用,以防连绵不愈之患。
一、痘疮热毒伤目,凡必用之药,如生地、芍药、麦门冬、山栀、玄参、草决明、连翘、
黄芩、黄运,肝热者龙胆草,阳明实热者石膏、石斛,肾火盛者黄柏、知母,三阴俱热者地骨皮,
火浮不降者木通、泽泻,翳障不去者木贼草、蝉蜕、白蒺藜,气虚者人参、黄,血虚者当归、
熟地。但火炎于上者不宜升,阴虚于下者不宜泄,是皆治眼之**。
一、痘疮护眼法,宜钱氏黄柏膏为佳,从耳前眼皮上下颧面间,日涂三四次,可以护
眼稀痘。
一、用点药者,凡目中生痘,或食发物,或热毒太盛,上蒸目窍,以致热毒或生翳障,
切不可妄用一切点药。盖其非毒即冷,必致寒热相激,反以为害。惟余之金露散乃为相宜,
可间用之以解热毒之急。
徐氏曰∶痘之毒瓦斯自里达表,故有目病,治宜活血解毒而已。活血不至热,解毒不至寒,
但得血活毒散,则目疾自愈。
痘痈痘毒(六十四)
属性:(又痘母,见前怪痘形证)
痘发痈毒者,亦名痘母。经曰∶痘前发母者凶,痘后发母者半吉半凶,大都毒发不透,
必发痈疽,故蕴结于经络之间。然其壅结也犹无足虑,而惟其不能消散,及治之不得其法,
则乃为可虑。然散之之法,当知要领,其在虚实之辨而已。如痘痈之有大毒者,不得不为解
毒,有大热者,不得不为清火,俟火毒略清,盒饭调理脾气。其有外虽见热而内本不足者,
则当专用托法,务令元气完固,饮食不减,则毒无不化,何害之有?若不察根本强弱,而但
知攻毒清火,则无不伤脾,多致饮食日减,营气日削,脓血不化,毒日以陷,而痘变百出矣。
所以痘疮始末,皆当以脾气为主,苟不知此,则未有中气虚败而痘能保全者。
一、痘痈初起,壅盛疼痛,元气无损,饮食如常者,宜先用连翘归尾煎,或仙方活命饮
以解其毒,俟毒瓦斯稍平,即当用四君、归、之类,以补托元气。
一、凡用托里之剂,如痈毒内无大热,亦无便闭烦渴等证,或素非强盛之质,或以阴
毒深陷,形不突,不**,不化脓,痛有不甚者,此其毒皆在内,俱速宜用托里之药,以六
气煎加金银花、甘草节、防风、荆芥、白芷、穿山甲、牛蒡子之类,如阳气不足者,仍可加
肉桂、附子,用酒水各半煎服,或全用酒煎亦可,或托里消毒散俱可酌用。
一、凡内热晡热而饮食少思者,多属脾胃不足,血气虚弱,宜六气煎或温胃饮,加金银
花、白芷。若痈毒色白而作痒者,气虚也,治同上。若根赤而作痒者,血虚血热也,宜四
物汤加丹皮、白芷。若肿而不溃者,血气虚也,托里消毒散或加肉桂。若溃而不收者,脾
气虚也,宜六气煎或六物煎加肉桂。
一、凡饮食如常而内外俱热,痈毒肿痛,或烦渴,或大小便俱热涩者,宜大连翘饮,或
仙方活命饮,可间
用之。若饮食如常,内热作痛,或兼口舌生疮者,宜间用射干鼠粘子汤。
一、痘毒发痈,有结硬实热难解者,宜排毒散。
一、痘后发痈疖者,乃痘中未尽之毒,留于经铬肢节而为痈肿也,或解毒,或清火,各有
所宜。凡欲表里兼解者,宜柴胡麦门冬散;欲润肠解毒者,宜消毒散及四顺清凉饮;欲凉血解
毒者,宜犀鱼地黄汤;欲清火利便解毒者,宜大连翘饮。
疳蚀疮(六十五)
属性:陈氏曰∶凡痘疮已靥未愈之间,五脏未实,肌肉尚虚,血气未复,被风邪所搏,则**涩
滞,遂成疳蚀,宜用雄黄散、绵茧散等药治之。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