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厘清饮治小水不利,湿滞肿胀,不能受补等证,此方主之。
茯苓(二、三钱)泽泻(二、三钱)薏仁(二钱)猪苓(二、三钱)枳壳(一钱)浓朴(一钱)
水一钟半,煎七、八分,食前服。如阴虚水不能达者,加生地、牛膝各二钱;如黄胆者
,加茵陈二钱;如无内热而寒滞不行者,加肉桂一钱。
解肝煎治暴怒伤肝,气逆胀满阴滞等证。如兼肝火者,宜用化肝煎。
陈皮半夏浓朴茯苓(各一钱半)苏叶芍药(各一钱)砂仁(七分)
水一钟半,加生姜三、五片,煎服。如胁肋胀痛,加白芥子一钱;如胸膈气滞,加枳壳
、香附、藿香之属。
二术煎治肝强脾弱,气泄湿泄等证。
白术(炒,二钱或三钱)苍术(米泔浸,炒,一、二钱)芍药(炒黄,二钱)陈皮(炒,一钱五
分)炙甘草(一钱)茯苓(一、二钱)浓朴(姜汤炒,一钱)木香(六、七分)干姜(炒黄,一、二钱)
泽泻(炒,一钱半)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服。
廓清饮治三焦壅滞,胸膈胀满,气道不清,小水不利,年力未衰,通身肿胀,或肚腹
单胀,气实非水等证。
枳壳(二钱)浓朴(一钱半)大腹皮(一、二钱)白芥子(五、七分或一、二钱)萝卜子(生捣,
一钱,如中不甚胀,能食者,不必用此)茯苓(连皮用,二、三钱)泽泻(二、三钱)陈皮(一钱)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内热多火,小水热数者,加栀子、木通各一、二钱;
如身黄,小水不利者,加茵陈二钱;如小腹胀满,大便坚实不通者,加生大黄三
、五钱;如
肝滞胁痛者,加青皮;如气滞胸腹疼痛者,加乌药、香附;如食滞者,加山楂、麦芽。
扫虫煎治诸虫上攻,胸腹作痛。
青皮(一钱)小茴香(炒,一钱)槟榔乌药(各一钱半)细榧肉(三钱,敲碎)吴茱萸(一钱)
乌梅(二个)甘草(八分)朱砂雄黄(各五分,俱为极细末)
上将前八味,用水一钟半,煎八分,去,随入后二味,再煎三、四沸,搅匀,徐
徐服之。如恶心作吐,加炒干姜一、二钱,或先啖牛肉脯少许,俟一茶顷,顿服之更妙。
十香丸治气滞寒滞诸痛。
木香沉香泽泻乌药陈皮丁香小茴香香附(酒炒)荔核(煨焦,各等分)皂
角(微火烧烟尽)
为末,酒糊丸。弹子大者,磨化服;丸桐子大者,汤引下。疝之属,温酒下。
芍药枳术丸治食积痞满,及小儿腹大胀满,时常疼痛,脾胃不和等证。此方较之枳术
丸,其效如神。
白术(二两,面炒)赤芍药(二两,酒炒)枳实(一两,面炒)陈皮(一两)
荷叶汤煮黄老米粥为丸,桐子大。米饮或滚白汤任下百余丸。如脏寒,加干姜炒黄者五
钱或一、二两;如脾胃气虚,加人参一、二两。
苍术丸治寒湿在脾,泄泻久不能愈者。
云苓(四两)白芍药(炒黄,四两)炙甘草(一两)川椒(去闭口者,炒去汗)小茴香(炒,各
(一两)浓朴(三两,姜汁炒)真茅山苍术(八两,米泔浸一宿,切,炒。如无,即以好白术代之)
破故纸(酒浸二日,晒干,炒香,四两)
上为末,糯米糊为丸,桐子大。每食远清汤送下七、八十丸。
贝母丸消痰热,润肺止咳,或肺痈肺痿,乃治标之妙剂。
贝母一两为末,用砂糖或蜜和丸,龙眼大。或噙化,或嚼服之。若欲劫止久嗽,每贝母
一两,宜加百药煎、蓬砂、天竺黄各一钱佐之尤妙。如无百药煎,即醋炒文蛤一钱亦可,或
粟壳亦可酌用。若治肺痈,宜加白矾一钱,同贝母丸服如前,最妙。
括痰丸治一切停痰积饮,吞酸呕酸,胸胁胀闷疼痛等证。
半夏(制,二两)白芥子(二两)干姜(炒黄,一两)猪苓(二两)炙甘草(五钱)陈皮(四两,切
碎,用盐二钱入水中拌浸一宿,晒干)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一钱许,滚白汤送下。如胸胁疼痛者,加台乌药二两。
神香散治胸胁胃脘逆气难解,疼痛呕哕胀满,痰饮膈噎,诸药不效者,惟此最妙。
丁香白豆蔻(或砂仁亦可)
二味等分为末。清汤调下五、七分,甚者一钱,日数服不拘。若寒气作痛者,姜汤送下。
攻阵
属性:吐法此方可代瓜蒂、三圣散之属。凡邪实上焦,或痰或食,或气逆不通等证,皆可以此法吐之。
用萝卜子捣碎,以温汤和搅,取淡汤徐徐饮之,少顷即当吐出。即有吐不尽者,亦必从
下行矣。又法,以萝卜子为末,温水调服一匙,良久吐涎沫愈。
一法,用盐少许,于热锅中炒红色,乃入以水,煮至将滚未滚之际,搅匀,试其滋味稍
淡,乃可饮之。每用半碗,渐次增饮,自然发吐,以去病为度而止。一法,凡诸药皆可取吐
,但随证作汤剂,探而吐之,无不可也。
赤金豆亦名八仙丹。治诸积不行。凡血凝气滞,疼痛肿胀,虫积结聚坚,宜此
主之。此丸去病捷速,较之硝、黄、棱、莪之类过伤脏气者,大为胜之。
巴霜(去皮膜,略去油,一钱半)生附子(切,略炒燥,二钱)皂角(炒微焦,二钱)轻粉(一
钱)丁香木香天竺黄(各三钱)朱砂(二钱为衣)
上为末,醋浸蒸饼为丸,萝卜子大,朱砂为衣。欲渐去者,每服五、七丸。欲骤行者,
每服一、二十丸。用滚水,或煎药,或姜、醋、茶、蜜、茴香、史君煎汤为引送下。若利多
不止,可饮冷水一、二口即止。盖此药得热则行,得冷则止也。如治气湿实滞鼓胀,先用红
枣煮熟,取肉一钱许,随用七、八丸,甚者一、二十丸,同枣肉研烂,以热烧酒加白糖少许
送下。如治虫痛,亦用枣肉加服,止用清汤送下。
太平丸治胸腹疼痛胀满,及食积气积血积,气疝血疝,邪实秘滞痛剧等证。此方借些
陈皮浓朴木香乌药白芥子草豆蔻三棱蓬术(煨)干姜牙皂(炒断烟)
泽泻(各三钱)
以上十一味俱为细末。
巴豆(用滚汤泡去皮心膜,称足一钱,用水一碗,微火煮至半碗,将巴豆捞起,用乳钵
研极细,仍将前汤搀入研匀,然后量药多
寡,入蒸饼浸烂捣丸,前药如绿豆大。每用三分,
或五分,甚者一钱。)
上随证用汤引送下。凡伤食停滞,即以本物汤下;妇人血气痛,红花汤或当归汤下;气
痛,陈皮汤;疝气,茴香汤;寒气,生姜汤;欲泻者,用热姜汤送下一钱。未利,再服。利
多不止,用冷水一、二口即止。
敦阜丸治坚顽食积停滞肠胃,痛剧不行等证。
木香山楂麦芽皂角丁香乌药青皮陈皮泽泻(各五钱)巴霜(一钱)
上共为末,用生蒜头一两研烂,加熟水取汁,浸蒸饼捣丸,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
随便用汤引送下。如未愈,徐徐渐加用之。
猎虫丸治诸虫积胀痛黄瘦等病。
芜荑雷丸桃仁干漆(炒烟尽)雄黄(微炒)锡灰皂角(烧烟尽)槟榔使君子
(各等分)轻粉(减半)细榧肉(加倍)
汤浸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五、七分,滚白汤下,陆续服之。如虫积坚固者,加巴豆霜与轻粉同。
百顺丸治一切阳邪积滞。凡气积血积,虫积食积,伤寒实热秘结等证,但各为汤引,
随宜送下,无往不利。
川大黄(锦纹者,一斤)牙皂角(炒微黄,一两六钱)
上为末,用汤浸蒸饼捣丸,绿豆大。每用五分,或一钱,或二、三钱,酌宜用引送下,或用蜜为丸亦可。
散阵
属性:一柴胡饮一为水数,从寒散也。凡感四时不正之气,或为发热,或为寒热,或因劳因
怒,或妇人热入血室,或产后经后因冒风寒,以致寒热如疟等证,但外有邪而内兼火者,须
从凉散,宜此主之。
柴胡(二、三钱)黄芩(一钱半)芍药(二钱)生地(一钱半)陈皮(一钱半)甘草(八分)
水一钟半,煎七、八分,温服。如内热甚者,加连翘一、二钱随宜;如外邪甚者,加防
风一钱佐之;如邪结在胸而痞满者,去生地,加枳实一、二钱;如热在阳明而兼渴者,加天
花粉或葛根一、二钱;热甚者,加知母、石膏亦可。
二柴胡饮二为火数,从温散也。凡遇四时外感,或其人元气充实,脏气素平无火,或
时逢寒胜之令,本无内热等证者,皆不宜妄用凉药,以致寒滞不散,则为害非浅,宜此主之。
陈皮(一钱半)半夏(二钱)细辛(一、二钱)浓朴(一钱半)生姜(三、五、七片)柴胡(一钱半,
或二、三钱)甘草(八分)
水一钟半,煎七、八分,温服。如邪盛者,可加羌活、白芷、防风、紫苏之属,择而用
之;如头痛不止者,加川芎一、二钱;如多湿者,加苍术;如阴寒气胜,必加麻黄一、二钱
,或兼桂枝,不必疑也。
三柴胡饮三为木数,从肝经血分也。凡人素禀阴分不足,或肝经血少,而偶感风寒者
,或感邪不深,可兼补而散者,或病后产后感冒,有不得不从解散,而血气虚弱不能外达者,宜此主之。
柴胡(二、三钱)芍药(一钱半)炙甘草(一钱)陈皮(一钱)生姜(三、五片)当归(二钱。溏泄
者,易以熟地)
水一钟半,煎七、八分,温服。如微寒咳呕者,加半夏一、二钱。
四柴胡饮四为金数,从气分也。凡人元气不足,或忍饥劳倦,而外感风寒,或六脉紧
数微细,正不胜邪等证,必须培助元气,兼之解散,庶可保全,宜此主之。
若但知散邪,不
顾根本,未有不元气先败者,察之,慎之!
柴胡(一、二、三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三、五、七片)当归(二、三钱,泻者少用)人参
(二、三钱或五、七钱,酌而用之)
水二钟,煎七、八分,温服。如胸膈滞闷者,加陈皮一钱。
五柴胡饮五为土数,从脾胃也。脾土为五脏之本,凡中气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非此
不可。此与四柴胡饮相表里,但四柴胡饮止调气分,此则兼培血气以逐寒邪,尤切于时用者
也,神效不可尽述。凡伤寒疟疾痘疮,皆所宜用。
柴胡(一、二、三钱)当归(二、三钱)熟地(三、五钱)白术(二、三钱)芍药(钱半,炒用)
炙甘草(一钱)陈皮(酌用,或不必用)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热服。寒胜无火者,减芍药,加生姜三、五、七片,或炮干姜
一、二钱,或再加桂枝一、二钱则更妙;脾滞者,减白术;气虚者,加人参随宜;腰痛者,
加杜仲;头痛者,加川芎;劳倦伤脾阳虚者,加升麻一钱。
正柴胡饮凡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疟初起等证,凡血气平和,宜从
平散者,此方主之。
柴胡(一、
二、三钱)防风(一钱)陈皮(一钱半)芍药(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三、五片)
水一钟半,煎七、八分,热服。如头痛者,加川芎一钱;如热而兼渴者,加葛根一、二
钱;如呕恶者,加半夏一钱五分;如湿胜者,加苍术一钱;如胸腹有微滞者,加浓朴一钱;
如寒气胜而邪不易解者,加麻黄一、二、三钱,去浮沫服之,或苏叶亦可。
麻桂饮治伤寒瘟疫阴暑疟疾,凡阴寒气胜而邪有不能散者,非此不可。无论诸经四季
,凡有是证,即宜是药,勿谓夏月不可用也。不必浓盖,但取津津微汗透彻为度。此实麻黄
桂枝二汤之变方,而其神效则大有超出二方者,不可不为细察。
官桂(一、二钱)当归(三、四钱)炙甘草(一钱)陈皮(随宜用,或不用亦可)麻黄(二、三
钱)
水一钟半,加生姜五、七片或十片,煎八分,去浮沫,不拘时服。若阴气不足者,加熟
地黄三、五钱;若三阳并病者,加柴胡二、三钱;若元气大虚,阴邪难解者,当以大温中饮
更迭为用。
大温中饮凡患阳虚伤寒,及一切四时劳倦寒疫阴暑之气,身虽炽热,时犹畏寒,即在
夏月,亦欲衣披覆盖,或喜热汤,或兼呕恶泄泻,但六脉无力,肩背怯寒,邪气不能外达等
证,此元阳大虚,正不胜邪之候。若非峻补托散,则寒邪日深,必致不救,温中自可散寒,
即此方也。服后畏寒悉除,觉有躁热,乃阳回作汗佳兆,不可疑之畏之。此外,凡以素禀薄
弱之辈,或感阴邪时疫,发热困倦,虽未见如前阴证,而热邪未甚者,但于初感时,即速用
此饮,连进二、三服,无不随药随愈,真神剂也。此方宜与理阴煎、麻桂饮相参用。
熟地(三、五、七钱)冬白术(三、五钱)当归(三、五钱,如泄泻者,不宜用,或以山药代
之)人参(二、三钱,甚者一两,或不用亦可)炙甘草(一钱)柴胡(二、三、四钱)麻黄(一、
二、三钱)肉桂(一、二钱)干姜(炒熟,一、二钱,或用煨生姜三、五、七片亦可)
水二钟,煎七分,去浮沫,温服,或略盖取微汗。如气虚,加黄二、三钱;如寒甚阳
虚者,加制附子一、二钱;头痛,加川芎或白芷、细辛;阳虚气陷,加升麻;如肚腹泄泻,
宜少减柴胡,加防风、细辛亦可。尝见伤寒之治,惟仲景能知温散,如麻黄、桂枝等汤是也
;亦知补气而散,如小柴胡之属是也。至若**于阴,汗化于液,从补血而散,而云腾致雨
之妙,则仲景犹所未及,故予制此方,乃邪从营解第一义也,其功难悉,所当深察。
柴陈煎治伤风兼寒,咳嗽发热,痞满多痰等证。
柴胡(二、三钱)陈皮(一钱半)半夏(二钱)茯苓(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三、五、七片)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寒胜者,加细辛七、八分;如风胜气滞者,加苏叶一
钱五分;如冬月寒甚者,加麻黄一钱五分;气逆多嗽者,加杏仁一钱;痞满气滞者,加白芥子五、七分。
柴芩煎治伤寒表邪未解,外内俱热,泻痢烦渴喜冷,气壮脉滑数者,宜此主之。及疟
痢并行,内热去血,兼表邪发黄等证。
柴胡(二、三钱)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各二钱)枳壳(一钱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温服。如疟痢并行,鲜血纯血者,加芍药二钱,甘草一钱;如湿胜气
陷者,加防风一钱。
柴苓饮治风湿发黄,发热身痛,脉紧,表里俱病,小水不利,中寒泄泻等证。
柴胡(二、三钱)猪苓茯苓泽泻(各二钱)白术(二、三钱)肉桂(一、二、三钱)
水一钟半,煎服。如寒邪胜者,加生姜三、五片;如汗出热不退者,加芍药一、二钱。
柴胡白虎煎治阳明温热,表邪不解等证。
柴胡(二钱)石膏(三钱)黄芩(二钱)麦冬(二钱)细甘草(七分)
水一钟半,加竹叶二十片,煎服。
归葛饮治阳明温暑时证,大热大渴,**枯涸,阴虚不能作汗等证。
当归(三、五钱)干葛(二、三钱)
水二钟,煎一钟,以冷水浸凉,徐徐服之,得汗即解。
柴葛煎方在因阵十八。
治瘟毒表里俱热。
秘传走马通圣散治伤寒阴邪初感等证。此方宜用于仓卒之时,其有质强而寒甚者俱可用。
麻黄炙甘草(各一两)雄黄(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下,即汗。或加川芎二钱。
秘传白犀丹发散外感瘟疫痈毒等证。
白犀角麻黄(去节)山茨菇玄明粉血竭甘草(各一钱)雄黄(八分)
上共为末,用老姜汁拌丸,如枣核大,外以红枣去核,将药填入枣内,用薄纸裹十五层
,入砂锅内炒令烟尽为度,取出去枣肉,每药一钱,入冰片一分,麝香半分,研极细,瓷罐
收贮。用时以角簪蘸麻油粘药点眼大角。轻者只点眼角,重者仍用些须吹鼻,男先左,女先
右,吹点皆同。如病甚者,先吹鼻,后点眼。点后蜷足坐起,用被齐项暖盖半炷香时
,自当汗出邪解。如汗不得出,或汗不下达至腰者不治。
又一制法,将前药用姜汁拌作二丸,以乌金纸两层包定,外捣红枣肉如泥,包药外约半
指浓,晒干,入砂锅内,再覆以砂盆,用盐泥固缝,但留一小孔以候烟色,乃上下加炭火,
先文后武,待五色烟尽,取出去枣肉,每过药一钱,止加冰片二分,不用麝香。忌生冷、
面食、鱼腥、七情。
上药,凡伤寒瘟疫,及小儿痘毒壅闭,痈毒,吼喘,及阴毒冷气攻心,或妇人吹乳,或
眼目肿痛,鼻壅闭塞,并皆治之。
归柴饮治营虚不能作汗,及真阴不足,外感寒邪难解者,此神方也。如大便多溏者,
以冬术代当归亦佳。
当归(一两)柴胡(五钱)炙甘草(八分)
水一钟半,煎服。或加生姜三、五片。或加陈皮一钱。或加人参。
寒阵
属性:保阴煎治男妇带浊遗淋,色赤带血,脉滑多热,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经期太早
,凡一切阴虚内热动血等证。
生地熟地芍药(各二钱)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各一钱半)生甘草(一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小水多热,或兼怒火动血者,加焦栀子一、二钱;如夜
热身热,加地骨皮一钱五分;如肺热多汗者,加麦冬、枣仁;如血热甚者,加黄连一钱五分
;如血虚血滞,筋骨肿痛者,加当归二、三钱;如气滞而痛,去熟地,加陈皮、青皮、丹皮
、香附之属;如血脱血滑,及便血久不止者,加地榆一、二钱,或乌梅一、二个,或百药煎
一、二钱,文蛤亦可;如少年,或血气正盛者,不必用熟地、山药;如肢节筋骨疼痛或肿者
,加秦艽、丹皮各一、二钱。
加减一阴煎方在补阵九。
治水亏火胜之甚者。
抽薪饮治诸凡火炽盛而不宜补者。
黄芩石斛木通栀子(炒)黄柏(各一、二钱)枳壳(钱半)泽泻(钱半)细甘草(三分)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内热甚者,冷服更佳。如热在经络肌肤者,加连翘、天
花粉以解之;热在血分大小肠者,加槐蕊、黄连以清之;热在阳明头面,或躁烦便实者,加
生石膏以降之;热在下焦,小水痛涩者,加草龙胆、车前以利之;热在阴分,**不足者,
加门冬、生地、芍药之类以滋之;热在肠胃实结者,加大黄、芒硝以通之。
徙薪饮治三焦凡火,一切内热,渐觉而未甚者,先宜清以此剂。其甚者,宜抽薪饮。
陈皮(八分)黄芩(二钱)麦冬芍药黄柏茯苓牡丹皮(各一钱半)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多郁气逆伤肝,胁肋疼痛,或致动血者,加青皮、栀子。
大厘清饮治积热闭结,小水不利,或致腰腿下部极痛,或湿热下利,黄胆,溺血,邪
热蓄血腹痛淋闭等证。
茯苓泽泻木通(各二钱)猪苓栀子(或倍之)枳壳车前子(各一钱)
水一钟半,煎八分,食远温服。如内热甚者,加黄芩、黄柏、草龙胆之属;如大便坚硬胀
满者,加大黄二、三钱;如黄胆小水不利,热甚者,加茵陈二钱;如邪热蓄血腹痛者
,加红花、青皮各一钱五分。
清流饮治阴虚挟热泻痢,或发热,或喜冷,或下纯红鲜血,或小水痛赤等证。
生地芍药茯苓泽泻(各二钱)当归(一、二钱)甘草(一钱)黄芩黄连(各半钱)枳壳
(一钱)
水一钟半,煎服。如热甚者,加黄柏;小水热痛者,加栀子。
化阴煎治水亏阴涸,阳火有余,小便癃闭,淋浊疼痛等证。
生地黄熟地黄牛膝猪苓泽泻生黄柏生知母(各二钱)绿豆(三钱)龙胆草(钱半)
车前子(一钱)
水二钟,加食盐少许,用文武火煎八分,食前温服,或冷服。若水亏居多,而阴气大有
不足者,可递加熟地黄,即用至一、二两亦可。
茵陈饮治挟热泄泻热痢,口渴喜冷,小水不利,黄胆湿热闭涩等证。
茵陈焦栀子泽泻青皮(各三钱)甘草(一钱)甘菊花(二钱)
用水三、四钟,煎两钟,不时陆续饮之。治热泻者,一服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