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躁引饮无度,或感瘴虚热,胸膈不利,或呕或泄并宜。
良姜白檀香草豆蔻(面包煨)附子(制)炙甘草(各一钱)丁香(七粒)
水一钟半,煎七分,用井水浸冷,于呕吐时服之效。或为细末,水调生面糊丸,如芡实
大,每服一丸,新汲水磨下亦可。
《直指》木瓜汤治吐泻不已,转筋扰乱。
木瓜(一两)茴香(微炒,二钱半)吴茱萸(半两,汤泡)炙甘草(二钱)
上咀,分二服。加姜五片,紫苏十叶,空腹急煎服之。《良方》有生姜二钱五
分,无茴香、甘草,名木瓜煎。
《三因》诃子散治老幼霍乱,一服即效。
诃子(炮,去核)炙甘草浓朴(姜制)干姜(炮)神曲(炒)良姜(炒)茯苓麦芽
(炒)陈皮草豆蔻(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当病发不可忍时,用水煎,入盐少许服之。
霍乱三方治霍乱泻利不止,转筋入腹欲死者。
用生姜三两,捣烂,入酒一升,煮三、四沸,顿服。
一方∶凡霍乱吐泻不能服药,急用胡椒四十粒,以饮吞之。
一方∶凡霍乱吐泻不止,用艾一把,水三升,煮一升,顿服之。
《千金》霍乱方治霍乱干呕不止。
以薤叶煎一升,服三次立愈。
干霍乱二方凡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呕恶不止者,谓之干霍乱。
一方∶用盐一两,生姜半两,捣,同炒令色变,以水一碗煎,热服。
一方∶用丁香十四粒为末,以热汤一盏调服。
《金匮》苓桂术甘汤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
上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小便即利。
姜术汤治心下停饮怔忡。
白姜白术白茯苓半夏曲(各一钱)官桂(三分)甘草(五分)
水一钟半,枣三枚,煎服。
韩氏温中汤凡病患两手脉沉迟或紧,是皆
胃中寒也;若寸脉短少及力少于关尺者,此
阴盛阳虚也,或胸膈满闷,腹中胀满,身体拘急,手足厥冷,急宜温之。
丁皮丁香(各五分)浓朴干姜陈皮白术(各一钱)
水钟半,加葱白、荆芥穗同煎。
(东垣)浓朴温中汤治脾胃寒滞,心腹胀满,或见疼痛。
浓朴(姜炒)橘红干姜(各一钱)茯苓草豆蔻木香甘草(各五分)
水煎,温服。
大正气散方在和阵。治风寒湿气伤脾,心腹胀闷,有妨饮食。
强中汤治生冷寒浆有伤脾胃,遂成胀满,有妨饮食,甚则腹痛。
人参橘红青皮丁香(各二钱)白术(钱半)附子(炮,去皮脐)草豆蔻干姜(炮,各
一钱)浓朴(姜汁炒)甘草(炙,各五分)
水钟半,姜三片,红枣二枚,煎七分,不拘时服。呕,加半夏;若伤面食,加莱菔子一钱。
《三因》强中丸治胃脘虚寒,痰饮留滞,痞塞不通,气不升降。《局方》温中化痰丸
,即此方不用半夏。
高良姜干姜(炮)陈皮青皮(各一两)半夏(制,二两)
上为细末,生姜汁煮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三生饮此治中风,乃行经治痰之剂,斩关夺门之将,必用人参驱驾其邪而补助真气,
乃可用之,否则恐反为害。
生南星(一两)生川乌(去皮,半两)生附子(去皮,半两)木香(二钱)
每用一两,加人参一两,同煎服。
(严氏)三生丸治痰厥头痛。
南星半夏白附子(等分)
上为末,姜汁浸蒸饼丸,小豆大。每服四十丸,食后姜汤下。
五生丸治风痫。
川乌头附子(各生用,去皮脐)南星(生)半夏(生)干姜(生,各半两)
上为细末,醋煮大豆汁作面糊和丸,桐子大。每服五丸,冷酒送下,不拘时。
《局方》温中化痰丸治停痰留饮。
陈皮青皮良姜干姜(等分)
上为细末,醋煮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宝鉴》温胃化痰丸治膈内有寒,脾胃伤饮,胸膈不快,痰涎不已。
半夏(制,三两)白术陈皮干姜(炮,各一两)
上为末,姜汁糊丸,桐子大。姜汤下二十丸。
《局方》倍术丸治五饮吞酸等证。一曰留饮,停水在心下;二曰饮,水在两胁
;三曰痰饮,水在胃中;四曰溢饮,水溢在膈;五曰流饮,水在胁间,沥沥有声,皆由饮水
过多,或饮冷酒所致。
白术(炒,二两)桂心干姜(炒,各一两)
上为末,蜜丸。每服二十丸,温米饮下,加至三、五十丸,食前服。
《发明》丁香半夏丸治心下停饮冷痰。
丁香半夏(制,各一两)人参干姜(炮)细辛(各五钱)槟榔(三钱)
上为细末,姜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局方》丁香五套丸治胃气虚弱,三焦痞塞,不能宣行水谷,故痰饮聚结,呕吐恶心
,胀满不食。
丁香木香青皮橘红(各半两)白术茯苓良姜干姜(各一两)南星(制)半夏(
制,各二两)
上为末,汤浸蒸饼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温汤下。
《三因》复元丹治脾肾虚寒,发为水肿,四肢虚浮,心腹坚胀,小便不通,两目下肿。
附子(炮,二两)南木香(煨)茴香(炒)川椒(炒出汗)浓朴(制)独活白术(炒)
橘红吴茱萸(炒)桂心(各一两)泽泻(一两半)肉豆蔻(煨)槟榔(各半两)
上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紫苏汤不拘时送下。
(薛氏)加减金匮肾气丸方在补阵。治脾肾阳虚,不能制水,为肿为胀。
《济生》实脾散治**发肿,宜先实脾土。
附子(制)炮干姜浓朴木香大腹皮草果仁木瓜(各钱半)甘草(炙,五分)
水二钟,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服。
(严氏)实脾散
即前方加白术、茯苓。
《简易》腹胀方
凡肚腹胀满不能用药者,以独蒜煨熟去皮,绵裹纳下部中,冷即易之。又治关格胀满,
大小便不通,亦用上法,气立通。又方∶用生姜如指大一块,煨熟,以绵裹乘热纳下部中,冷即易之。
丁香止痛散治心痛不可忍。
丁香(半两)良姜(二两)茴香(炒)甘草(各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沸汤点服。
胜金散治卒心痛。
桂枝玄胡索(炒)五灵脂当归(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
二十丸,食前陈皮汤送下。
《良方》铁刷散治心脾积痛,妇人血气刺痛,酒病恶心,肠滑泄泻。
良姜(炒,二两)茴香(炒七钱)苍术(制)甘草(炙,各二两八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姜、盐汤调下。
《局方》蟠葱散治男妇脾胃虚冷,滞气不行,攻刺心腹,痛连胸胁,膀胱小肠寒疝气
疝,及妇人血气刺痛。
苍术(米泔浸,切)炙甘草(各八钱)三棱(煨)蓬术(煨)茯苓青皮(各六钱)丁皮
砂仁(去壳)槟榔(各四钱)延胡索(三钱)干姜(炒)肉桂(各二钱)
上每服五钱,水一盏,入连根葱白一茎,煎七分,空心热服;或为末,用葱汤调服二、三钱。
《宝鉴》沉香桂附丸治中气虚寒,饮食不美,阴盛阳虚,脏腑积冷,心腹疼痛,胁肋
膨胀,腹中雷鸣,便利无度,面色不泽,手足厥冷,及下焦阳虚,疝气疼痛不可忍,腰屈不
能伸,喜热熨稍缓等证。
附子(炮,去皮脐)川乌(制同)沉香肉桂干姜(炮)良姜(炮)茴香(炒)吴茱
萸(泡,各一两)
上为末,醋煮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米饮下,日二服。忌生冷。
椒附丸治小肠虚冷,小腹痛,小便频而清白。
椒红(炒)附子(炮)龙骨桑螵蛸(炙)山茱萸鹿茸(酒蒸,焙,各等分)
上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盐汤下。
大沉香丸治寒气攻冲,心腹刺痛,亦治卒暴心痛。
沉香干姜(炮)姜黄桂心檀香(各二两)甘松(洗,焙)白芷天台乌药甘草(各
半斤)香附(一斤)白豆蔻(三两)
上为末,炼蜜和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生姜汤下,不拘时。
《辨疑》桂附二陈汤治寒疟寒多热少,腰足厥冷。
附子(炮)肉桂半夏(制)白茯苓陈皮炙甘草
上咀。每服五、六钱,水一钟半,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扶阳助胃汤罗谦甫治崔运使长男云卿,年二十五,体肥养浓,常食凉物寒药,以致秋
间疟发,复用水吞砒石等药,反增吐泻,中气愈虚,延至次年四月,复因劳怒,前证大作。
诊其脉得弦细而微,手足稍冷,面色青黄,食少痞闷呕酸,气促汗出。予思《内经》云∶中
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为痿厥心。又曰∶寒气客于肠胃之
间,则卒然而痛。非大热之剂不能愈,遂制此方。
附子(炮,去皮脐,二钱)干姜(炮,钱半)草豆蔻益智仁拣参甘草(炙)官桂白
芍药(各一钱)吴茱萸陈皮白术(各五分)
上咀。水二盏,枣二枚,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温服。三服后,大势去,痛减
半。至秋灸中脘以助胃气,次灸气海百余壮,生发元气。明年复灸三里二七壮,亦助胃气,
引气下行。仍慎加调摄,一年而平复。
五味沉附汤治虚寒无阳,胃弱干呕。
熟附子干姜(炮,各一钱)白术炙甘草(各钱半)沉香(五分)
水盏半,姜五斤,煎七分,食前服。
二味沉附汤治瘴疾上热下寒,腿足寒厥。
沉香(磨汁)附子(制,各三钱)
水一钟半,生姜三片,煎八分,去,入沉香汁放冷服。此药主上热下寒。《全集
》云∶沉水真正铁角沉香,其味甘辛者,为美;辛辣者,性热。附子降气敛阳。治阴毒冷瘴
,只一服而回生起死,真可以夺化功。
《济生》七枣汤治瘴疟,或因感冒风寒,或者五脏气虚,阴阳相搏,寒多热少,或但
寒不热,皆可服。
大附子(一枚,制,分四服。又方∶用川乌代附子,以水调陈壁土为糊,浸泡七次)
水二钟,姜七片,枣七枚,煎一钟,当发日早晨空心温服,仍吃枣子三、五枚,忌如常。
冷汤治瘴毒内寒外热,咽嗌间烦躁不解。
人参(半两)大附子(一钱)甘草(炙,三寸)淡竹叶(十四片)大枣(五枚)
水煎,温服,或冷服。甚者,宜倍用人参、附子,不可拘此常数。
生姜煎治瘴如疟,憎寒壮热。
老生姜(一大块,打破,湿纸包,煨熟)
上用水一钟,煎半钟,热服取微汗
芎附散治五种痛痹,自腿臂间发作不定者。
小川芎附子(炮,去皮)黄防风白术当归(酒洗)熟地桂心甘草柴胡(等分)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空心服。
《局方》参附渗湿汤治坐卧湿地,雨露所袭,身重脚弱,关节疼痛,发热恶寒,小便
不利,大便溏泄。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附子(炮)干姜(炮)桂枝芍药(等分)
水二钟,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七味渗湿汤方在和阵。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小便赤涩,大便溏泄。
熨背散治胸痹心背疼痛气闷。
乌头细辛附子羌活川椒桂心(各一两)川芎(一两二钱)
上为末,以少醋拌匀,或炒热,或用帛裹微火炙令暖以熨背上,取瘥乃止。忌生冷如常
服。按∶此方当用气,惟诸辛香者佳,附子似不必用。
温中法曲丸治脾痹发咳呕汁。
法曲(炒)枳实(面炒)白茯苓吴茱萸(汤浸,炒)桂心浓朴(姜制)当归甘草
(炙,各三两)人参麦冬干姜(炮)细辛附子(炮)桔梗(炒,各一两)麦芽(微炒,五合)
上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熟水下,日三。
(丹溪)龙虎丹治走注疼痛,或麻木不仁,或半身疼痛。
草乌苍术白芷(各一两)
上为末,水拌发热过,再入乳香二钱,当归、牛膝各半两,酒糊丸,弹子大。酒化下。
活络丹方在和阵。治中风手足不用,日久不愈,经络中有湿痰死血者。
《济生》二至丸治老人虚弱,肾气虚损,腰痛不可屈伸。
附子(炮,去皮脐)桂心杜仲(制)补骨脂(炒,各一两)鹿角霜鹿角(镑)鹿茸(
酒炙)青盐(另研,各半两)
上为末,酒煮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胡桃肉细嚼,盐汤或盐酒送下。如畏
热药者,去附子,加肉苁蓉。
《三因》肾着汤治肾虚身重,腰冷如在水中,不渴,小便自利,食饮如故,腰下重痛如带五千钱。
茯苓白术(各四两)炙甘草干姜(炮,各二两)
上咀。每服四钱,水煎,空心冷服。一方用姜四两,术二两;《良方》每服有
杏仁五分,治妊娠脚肿。
(韩氏)茵陈附子汤治发黄,服四逆汤,身冷汗不止者。
附子(二个,各作八片)干姜(炮,二两半)茵陈(一两半)
上用水煎,分作三服。
(韩氏)小茵陈汤治发黄,脉沉细,四肢及遍身冷。
附子(一个,炮作八片)炙甘草(一两)茵陈(二两)
上用水二升,煮一升,分作三服。
(韩氏)茵陈橘皮汤治身黄,脉沉细数,热而手足寒,喘、呕、烦躁不渴者。
茵陈橘皮生姜(各一两)白术(二钱半)半夏茯苓(各五钱)
上用水四升,煮取二升,放温,分作四服。
五鬲散方在和阵。治五鬲、五噎。
十鬲散方在和阵。治十般鬲气。
五噎散方在和阵。治诸气结聚,胸膈痞闷,痰逆恶心,饮食不进。
《良方》白术圣散子治一切泻痢久不瘥,并妇人产后痢疾。
白术砂仁当归肉豆蔻干姜(炮)陈皮炙甘草石榴皮诃子芍药(炒,等分)
上咀。每服五钱,水一钟半,入乳香一豆大,煎八分,食前服。
(仲景)吴茱萸汤呕而胸满,干呕吐涎沫,头痛,及食谷欲呕者,此方主之。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枚,擘)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良方》吴茱萸汤治冒暑伏热,腹痛泻痢,或饮食过度,霍乱吐泻,或食冷冒寒,或
忍饥大怒,或因舟车伤动胃气,令人吐泻并作,转筋逆冷等证,迟则不救。
吴茱萸木瓜食盐(各半两)
上同炒令焦,先用瓷瓶盛水三升,煮百沸入药,煎至二
升以下,倾一盏,或冷或热,随
病患之便服之。若卒无前药,止用盐一撮,醋一盏,同煎八分,温服。或盐、梅咸酸等物皆可用。
吴茱萸散治肠痹寒湿内聚,腹痛满气急,大便飧泄。
炮干姜炙甘草吴茱萸肉豆蔻(面裹煨)砂仁神曲(炒,各一钱)白术浓朴(姜
制)陈皮(各二钱)一方有良姜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下。
(海藏)吴茱萸丸治下痢脏腑不调,胀满腹痛,水谷不化,怠惰嗜卧,时时下痢,乃阴湿证也。
吴茱萸(两半,汤洗,炒)神曲(炒,五两)白术(炒,四两)肉桂干姜(炮,各二两半)川
椒(去目,炒,一两)
上为末,糊丸,桐子大。米饮下三、五十丸,食前服。
(杨氏)八味汤治脾胃虚寒,气滞不行,心腹刺痛,脏腑虚滑。
人参当归炮姜吴茱萸(汤泡七次)肉桂丁香木香陈皮(各一钱)
上咀。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无时。按∶此汤味太刚烈,当加炙甘草方妙。
(
仲景)真武汤治少阴伤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
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切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
辛、干姜各一两;小便利者,去茯苓;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呕者,去附子,加生
姜足前成半斤。
《良方》九宝丹调理脾胃,止泄泻。
人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干姜(炮)木香藿香(去土)诃子(去核)肉豆蔻
(面炒,各一钱)
水一钟半,加姜煎,食远服。
《济生》四柱散治本元气虚,真阳耗散,脐腹冷痛,泄泻不止。
人参附子(炮)白茯苓木香(各一两)
上咀,每服五、七钱,水一钟半,煨姜五片,盐少许,食远煎服。滑泄不止,
加肉豆蔻、诃子,名六桂散;《活人》有白术,无诃子。
(仲景)白通汤治少阴病下利。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白通加猪胆汁汤,即于前方加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治少阴下利,无脉,干呕而烦者。服汤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仲景)桃花汤治少阴伤寒,下利便脓血。
赤石脂(一斤,一半筛末,一半全用)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所筛赤石脂细末方寸匕,搅匀服之
,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洁古)浆水散治暴泻如水,周身汗出,一身尽冷,脉微而弱,气少不能语者,甚者加吐,即为急证。
半夏(一两,制)附子(制)炮姜肉桂甘草(各五钱)良姜(二钱半)
上为末。每服三钱,浆水一钟半,煎至半钟,热服。
《澹寮》附子茴香散治气虚积冷,心腹绞痛,泄泻食少。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七分)附子(制)炮姜(各五分)茴香肉豆蔻(各四分)木
香(三分)丁香(五粒)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服。
《本事》五味子散治肾泄,在侵晨及五更作泻,饮食不进,不时去后。
五味子(炒,二两)吴茱萸(炒,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为丸尤效。
《本事》二神丸治脾胃虚寒,不思饮食,泄泻不止。
肉豆蔻(生用,二两)破故纸(炒,四两)
上为末,用大肥枣四十九枚,入生姜片四两同煮,以枣烂为度,去姜,取枣肉捣药为丸
,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汤下。
(薛氏)四神丸治脾肾虚寒,大便不实,饮食不思,及泄痢腹痛等症。
破故(炒,四两)肉豆蔻(面煨)五味子(各二两)吴茱萸(汤浸,炒,一两)
上为末,用大枣百枚,同姜八两煮烂,取肉捣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
白汤下。按∶此丸不宜用枣,但以姜汁煮面糊为丸更佳。
《澹寮》四神丸治脾肾泄,清晨溏泻。
破故(炒,四两)肉豆蔻(二两)木香(半两)小茴香(炒,一两)
上为末,姜煮枣肉为丸,桐子大。白汤送下。
《医林》四神丸治寒疝胀痛不已。
荜澄茄木香(各半两)吴茱萸(半酒浸,半醋浸)香附(各一两)
上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盐汤或乳香葱汤任下。
《集要》四神丸方在补阵。治小便频数不禁。
五味子丸治下元虚寒,火不生土,以致命门不暖,关门不闭,名曰肾泄,亦名脾肾泄。
人参白术(炒)北五味子(炒)破故(炒,各三两)山药(炒)白茯苓(各两半)吴茱萸
(汤泡,炒)川巴戟(去心,炒)肉果(面煨,各一两)龙骨(,五钱)
上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百余丸,食前白汤或米汤任下。
《得效》荜茇丸治滑泄中寒者宜之。
荜茇川姜(炮)丁香(不见火)附子(炮,去皮脐)良姜胡椒吴茱萸(汤浸,炒,
各一两)山茱萸草豆蔻(去皮,各半两)
煮枣肉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食前陈米饮下,日三服。
《局方》肉豆蔻丸治脾胃虚弱,胀满,水谷不消,脏腑滑泄。
肉豆蔻(面煨)苍术(制)干姜(炮)浓朴(制)陈皮(各四两)炙甘草茴香(炒)肉
桂川乌(炮,去皮脐)诃子肉(各二两)
上用汤浸蒸饼为丸,梧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