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人不恶待君子有礼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①;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②。
【注释】①不恶:不憎恨。恶,作憎恨解。论语里仁:“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②有礼:能够遵守礼节,无过与不及的意思。
【译文】对待小人,不难做到严厉的地步,而难在不产生憎恨的念头;对待君子,不难做到恭敬的地步,而难在没有过与不及的态度。
【评析】人性本善,任何小人都不是天生而成的,都是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导致;而且小人随时都有良心谴责的时候,都有想做正人君子的念头。虽然人情大抵憎恶,可是要使小人归向善类,是不应该待之以轻视、憎恨的眼光的。至于做一位君子,是人的本分;面对君子,何必表现过分的恭敬?人们就是由于认为君子是了不起的人物,才使自己离君予的境界有一段距离,其实君子乃是最平常的人。
留正气给天地遗清名于乾坤
宁守浑噩①而黜②聪明,留些正气③还天地;宁谢纷华④而甘⑤澹泊,遗个清名⑥在乾坤⑦。
【注释】①浑噩:即浑浑噩噩、朴直没有机诈的意思。②黜:去、摈除的意思。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咸黜不端以绥定王家。”③正气:光明正直的气概,即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敢问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是集义所生者。”’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④纷华:繁缛之景色。史记礼书:“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⑤甘:顺、遂的意思。左传庄公九年:“管召雠也,顾得而甘心焉。”⑥清名:清白的名声。⑦乾坤:即天地之谓。
【译文】宁愿保持朴直没有机诈的本性,而摈除后天的聪明机巧,以留一点浩然之气还给孕育灵魂的天地;宁愿谢却虚无不能把握的纷华,而甘心于淡泊的生活,以留一些清白的名声还给孕育本性的天地。
【评析】天地万物,都有其构成与存在之理,所以《诗经》上说:“天生臣民,有物有别。”人为万物之一,亦有其所以为人之理;人所以为人之理,称为人性。人有求生之欲,与一般生物相同,而人有能思之心,则为人性之特质;《书经》上说“人为万物之灵”,就是指能思之心,与由此心所发生的思虑并与理性作用而言。故必须理性胜过物欲并指导物欲,才能符合做为一个人的道理。否则,机巧必将促成物欲,纷华必将掩去理性,到头来就会使自己成一个无所不为、无所不取的人。
伏魔先伏自心驭横先平此气
降魔①者,先降自心,心伏②,则群魔退听③;驭横④者,先驭此气⑤,气平,则外横不侵⑥。
【注释】①降魔:降抑一切正道之障碍。佛道谓正道之障碍曰魔;乃梵语魔罗之略称,其义为障碍害、破坏;但魔在此亦可解释为不能戒除之习惯、嗜癖。②伏:潜隐的意思。③退听:谓退去听命;在此有不起作用的意思。④驭横:控制不顺理的外物。⑤此气:是说自己的质性。质性、禀赋曰气。⑥侵:干、犯的意思。
【译文】降抑一切正道的障碍,要先降抑受外物干扰的心,心能够潜隐不为所动,那么一切障碍就不起作用;控制不顺情理的事物,要先控制容易浮动的质性,质性能够平静不躁,那么所有外来的横逆就不侵入。
【评析】《六祖坛经》上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又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心是一切行为的主宰,做人必须从持心养性开始。人生有时会处于困窘艰险的地位,或遇到拂逆失败,以及哀痛忿怒的事。这个时候,令人气短,最为难堪,稍一不慎,即致伤身,为终身之恨,而于事情本身,依然毫无禅益。所以,人平常就必须调心理性,不要因眼前情事,攻伐方寸,自戕生命,等到临事才能忍之又忍,反转思之,以保身体,置生死、得失、荣辱等一切世俗思想于胸后。否则,高谈其他道理都是无益的,适足以给人当做笑柄。
种田地须除草艾教弟子严谨交游
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①,谨交游②。若一接近匪人③,是清净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禾④矣。
【注释】①严出入:严格约束出入。出入,出外与入内。②谨交游:注意所交往的朋友。谨,作剑束、严禁解,在此有关心注意的意思;交游,和朋友的往来。③匪人:行为不正的人。匪,非。④嘉禾:大的稻禾。白虎通封禅谕衡讲瑞:“嘉禾生于禾中,与禾中异穗,谓之嘉禾。”
【译文】教导子弟,有如养育闺女,最重要的是严格约束出入,注意所交往的朋友。如果一旦让他接近坏人,就像是在良田之中播下的不好的种子,一辈子也难以种出大的稻禾来了。
【评析】教养子女,是父母对子女的义务,也是对国家、社会的责任。社会上问题少年的日渐增多,出在为人父母的未尽义务,没有责任。子女年幼时,心中无知,不会分辨善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人父母者就必须加以诱导,注意子女的一言一行。严谨交
游,是父母对子女的义务,也是对子女的爱心、关心,可悲的是,一些正当似懂非懂年龄的子女,却自以为走在时代前面,认为父母的观念陈腐、不正确,和生身父母划下鸿沟,造成不小的社会问题,这又是谁的过错?为人父母不易,能不慎于用心之初?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欲路①上事,毋乐其便②而姑为染指③,一染指便深入万仞④;理路⑤上事,毋惮其难⑥而稍为退步⑦,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注释】①欲路:情欲方面。路,作方面解。水浒传四九回:“只见庄兵报道:‘今日宋江分兵四路来打本庄!’孙立道:‘分十路待怎的!”②便:利、有利。吕氏春秋忠廉:“忠臣亦然,苟便于主,利于国,无敢辞违。”③染指:不是自己应有而妄想据有的意思。④万仞:指万丈深渊。仞,周代长度名,或谓八尺,或谓七尺。⑤理路:义理方面。⑥难:不易。⑦退步:让步。
【译文】情欲方面的事,不要因为心喜有利而妄想姑且予以据为已有,这样就使人格坠入万丈深渊;义理方面的事,不要因为畏惧困难而轻易生出退缩的念头,这样就使自己和义理远隔千山。
【评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竣拒元朝的利诱,义无反顾,文天祥的节烈终于成为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榜样。“人生必有义”,处于承平之世,固然必须认识这一人生真谛,生在危急存亡之秋,更要全力践守,这样人类的前途才有希望。“勿为欲染,见义勇为”,从做人做事到承先启后,都不能稍微离开半步。
不流于浓艳不陷于枯寂
念头浓者①,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薄淡。故君子居常嗜好③,不可太浓艳④,亦不宜太枯寂⑤。
【注释】①念头浓者:心里想法深厚的。念头,心里的意思。②淡:薄、浅的意思。③居常嗜好:日常之间的喜好。④浓艳:即浓厚,在此指奢侈无度讲。⑤枯寂:寂寞之甚;在此指悭吝讲。
【译文】心里想法深厚的人,对自己的要求深厚,对别人的要求也深厚,事事都讲究气派;心中欲望淡薄的人,对自己要求平淡,对别人也很淡薄,事事都不免显得浅薄。所以一位君子日常之间的喜好,不可以奢侈无度,也不可以悭吝刻薄。
【评析】人贵知足,过与不及,都非立身之道。任何人呱呱落地之时,都是一无所有,都是自自在在。等到和周遭环境接触后,才有七情六欲。七情六欲当然不是坏的,事实上,任何人在和外物接触后,绝不可能一无反应。但迷于外物,宝爱不用,或任意求取,却不合情理。浪费无度足以败身,悭吝刻薄必将失人,失败的人生,往往不外这两种因素。
“加厚于根本,虽千金不为妄费;浪用于无益,即一金亦为奢侈。”这才是利用厚生的正确观念。
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彼富我仁①,彼爵我义②,君子固不为君相③所牢笼④;人定胜天⑤,志一动气⑥,君子亦不受造物⑦之**⑧。
【注释】①彼富我仁:见别人富贵而我仍甘于淡泊坚守仁德的意思。彼,那些人,表指示。②彼爵我义:看别人位居高官而我仍不攀求,坚守节义之道。爵,爵位,在此指高官。③君相:人君宰相,在此指富贵。④牢笼:谓包括一切,在此有收买之意。淮南子本经:“牢笼天地,弹历山川。”⑤人定胜天:谓人能坚决奋斗,必能胜命运而成功。定,犹言坚决;天,指不可知之命运。⑥志一动气:谓意念纯一则能转变质性。志,意念;一,纯;动,转变;气,质性、禀赋。⑦造物:指天,创造万物的;但在此可解为命运。⑧**:用土作坯子,铸铜器,在此指塑造、主宰。
【译文】见别人富贵我仍坚守仁德,见别人位居高官我仍坚守节义,一位君子应该不被富贵名利所收买。人能够胜过命运而成功,意念可以转变受到蒙蔽的质性,君子也能够不受到造物者的主宰。
【评析】宋元学案上说:“大丈夫行为,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陈伯汝说:“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响,无坚不入,锐甲精兵,不能御也。”从上面所引的这两段话中,不难进一步了解君子何以不为富贵名利所动摇,君子何不被造化所主宰,因为人除了血肉之躯外,更有充沛宇宙的精神,这精神所表现出来的节操、志向,可以使人行事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精神才是人类生命的所在,为人应养其精神。
立身要高一步处世须退一步
立身
不高①一步立,如尘里振衣②,泥中濯足③,如何超达④?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⑤,如何安乐⑥?
【注释】①高:超出众人。②尘里振衣:在飞尘之中拂拭衣服。振,作拂拭解。③泥中濯足:在泥水里面洗涤双足。濯,洗涤。④超达:超越到达的意思。达,在此指到达所立的目标。⑤羝羊触藩:喻进退两难之意
。藩,藩离。易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⑥安乐:身安心乐。
【译文】立身于世不能超出常人而立,就如同在飞尘之中拂拭衣服,在泥水里面洗涤双足,哪里能够超越众人,到达所期望的目标。处理世事不能留一步余地去做,就如同飞蛾投向烛火,公羊用角去触藩离,哪里能够使自己的身心感到安乐?
【评析】名利,人之所欲,但“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螂捕蝉”,如果没有远大的眼光,短视近利,欲壑难填,最后即使不因而葬身,也要进退两难。胡达源说:“处事留有余地步,发言留有限包涵;切不可做到十分、说到十分。”这话并不是教人自扫门前雪,同样在告诉人要看清四周,不要毫无考虑地把自己完全挪出去。“弓满则折,月满则缺”,这永远是不变的哲理。最起码,一个人不能认识自己的能力、看清四周的形势,一说起话来,一做起事来,必定不被旁人接受。
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
学者要收拾①精神,并归一路②。如修德而留意③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④;读书而寄兴⑤于吟咏风雅⑥,定不深心⑦。
【注释】①收拾:谓对于散乱者收而聚之;在此有集中之意。朱子全书学:“敬莫把做一件事看,只是收拾自家精神,专一在此。”②并归一路:合并在一方面,指专心致志。并、归,俱作合解;路,方面。③留意:注意。④实诣:真实的造诣;学业艺术所至之境地称造诣,略称诣。⑤兴:趣味、兴会、兴头。⑥吟咏风雅:吟咏诗文。诗经上有国风、大雅、小雅,故后人称诗文之事叫风雅。⑦深心:深远的思虑。
【译文】追求学问要集中精神,专心致志。如果修养道德还要去注意事功名誉,一定没有真实的造诣;如果读书把兴趣寄在吟咏诗文上面,一定不会有深远的思虑。
【评析】求学要专心致志,修道要真诚不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道理人人都懂,有不少人也常挂在口中,但实践起来,却不见得容易;读书,诚然是一件很枯躁的事,必须有定力才能学成。至于修道不诚,还要注意功名地位,不只是对本身的一大讽刺,简直是自欺欺人。
真伪之道只在一念
人人有个大慈悲①,维摩屠刽②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③,金屋茅檐④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⑤,当面错过⑥,便咫尺千里⑦矣。
【注释】①大慈悲:谓仁慈的心。慈悲,佛家语。大乘义章:“爱怜名慈,恻怆曰悲。”②维摩屠刽:维摩,即维摩诘,人名,佛在世时之大居士;维摩诘乃梵语,义译曰净名,净者清净无垢之谓,名著名声播之谓。屠刽,指以屠杀牲畜为业及刽子手一类的人。③真趣味:自然的兴趣。④金屋茅檐:金屋,华丽的屋子;茅檐,茅草搭成的房舍。⑤欲闭情封:谓心为物欲所掩,被利欲所闭。情,利欲。礼记坊记:“无解而行情**争。”封,闭的意思。⑥错过:失去、耽误。⑦咫尺千里:即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的意思。
【译文】人人都有一颗慈悲的本心,维摩诘和屠夫刽子手的本心并无两样;处处都有一种自然的趣味,华丽的屋宇和茅草搭成的房舍并无差别。但是人心常为物欲所闭私情所封,当时一错过,就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了。
【评析】每个人在刚降临人世时,心地无不洁白无邪,这种共同的本性,要到开始接触周遭环境以后,才有了变化。有不少有感于此的人,就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人染于黑则黑,染于白则白。因此,人在懂事以后,最要小心一念之间的想法,如果一念偏差,本性受到蒙蔽,就要沦入邪恶之境而难以自拔了。
道者应有木石心名相须具云水趣
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①,若一有欣羡②,便趋③欲境④。济世经邦⑤,要段⑥云水⑦的趣味,若一有贪著⑧,便坠⑨危机⑩。
【注释】①要个木石的念头:是说要有一个像木石般坚定的心意。念头,心意的意思。②欣羡:玩赏爱慕;指受到外物的诱惑。③趋:归向的意思。④欲境:物欲的地步。境,作地步解。晋书顾恺之傅:“渐入佳境。”⑤济世经邦:即经邦济世,治理邦民济助世人的意思。⑥段:种类。唐书陈叔达传:“因肠物百段。”⑦云水:禅林称行脚僧为云水,以其到处为家,无棋无拟,有如行灵流水;此为淡泊之谓。⑧贪著:贪求念头的存在。著,立也,引申作存在解。左傅交公六年:“著之话言。”⑨坠:落、掉下的意思。⑩危机:生死成败的紧急关头。
【译文】增进德行,修养心性,要有木石般坚定的意志。如果羡慕外物的诱惑,就会踏入物欲的境地。济助世人,治理邦国,要有一种云水僧的淡泊胸怀。如果一有贪求名利的念头存在,就会陷入生死成败的紧急关头。
【评析】进德修业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心,随时都会受到外物诱惑,半途而废,最后就生活在糜烂的外物追求上面。济世经邦乃是立德、立功的事,没有淡泊的胸怀,自然就是盗名欺世,就要贪赃犯法。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怀,有心于济世经邦的人,实应谨
记心头,时刻不忘。
善人和气一团恶人杀气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