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1 / 2)

🎁美女直播

△《跨鼇集》三十卷(永乐**本)

宋李新撰。晁公武《读书志》曰:“李新字元应,仙井人。早登进士第。刘泾尝荐於苏轼,命赋墨竹。口占一绝立就。元符末上书夺官,谪置遂州,流落终身。”今考集中《上李承旨书》,称“某叨冒元祐第”。《吊安康郡君词序》称“解褐通籍,在元祐庚午”。与公武早登进士之说合。《上皇帝***》首称“元符三年五月十一日兴元府南郑县丞李新”云云。《上吴户部书》称“庚辰之初”云云。元符纪元凡三年,止於庚辰。与公武元符末上书之说合。《谢循资启》称“妄投北阙之书,久作南冠之絷”。与公武谪置之说亦合。惟《冯隐士碑阴文》称“崇宁二年跨鼇居士以言抵罪,羁於武信”。《遗爱碑记》亦称“崇宁初入遂宁境”。则其谪置在上书后三年。又《与冯德夫手简》称“归来山谷几半岁,时时掖老母登高,指烟云明灭处,正前日羁管所”。则未尝终於谪置。《再与泸南安抚手简》称“祗役新疆,苟摄支邑”。《上郑枢相书》称“陆沈州县三十许年,始以城役改官”。其他转资到任诸谢启,虽不能定在何时,而《更生阁记》称“宣和癸卯八月误恩二郡”,复有《谢茂州到任启》,正在是岁。则新斥废以后,仍官至丞倅,亦未尝流落终身。均与公武所记不合,岂宋人重内而轻外,不挂朝籍,即谓之流落耶?新受知苏轼,初自附於元祐之局。故其所上书,词极切直。

然一经挫折,即顿改初心。作《三瑞堂记》以颂蔡京。《上王右丞书》以颂王安石。《上吴户部书》至自咎“前日所言,得疾迷罔,谓白为黑”。其操守殊不足道。且所作《韩长孺论》,讥其马邑之役,沮前日之议,败今日之功,所以阴解灭辽之失也。作《武侯论》,谓其当结魏以图存,所以阴解和金之辱也。无非趋附新局,以冀迁除。公武但记其上书得罪,而不详其后事,亦未免考之未审也。

惟其诗气格开朗,无南渡后啁哳之音。其文序记诸篇,忽排忽散,虽似不合格,而他作亦多俊迈可诵。在北宋末年,可以称一作者,固不必定以其人废之矣。集本五十卷。今散见《永乐**》者,裒合编次,尚得三十卷。集中《更生阁记》,述政和丁酉剿茂州叛羌旺烈事,所述宋兵怯弱之状,殆可笑噱。核其地理,即今之金川土司。而诸书言蜀事者,未尝举是篇,则是集亦罕覯之笈矣。

△《忠愍集》三卷(永乐**本)

宋李若水撰。若水本名若冰,钦宗为改今名。字清卿,曲周人。靖康初以上舍登第。由太学博士历官吏部侍郎。从钦宗如金营,以力争废立,不屈死。建炎初赠观文殿学士,谥忠愍。事迹具《宋史》本传。《书录解题》载《李忠愍集》十二卷,盖以其追谥名集。刘克庄《后村诗话》作《忠烈集》,当由传写之误。

《宋史艺文志》作十卷。考《书录解题》称后二卷为附录其死节时事。《宋志》盖但举其诗文,其实一也。若水当金兵薄城之时,初亦颇主和议。於谋国之计,未免少疏。而卒能奋身殉节,搘拄纲常。与断舌常山后先争烈。使敌人相顾叹息,有“南朝惟李侍郎一人”之语。其末路足以自赎。史家以忠义称之,原其心也。其诗具有风度,而不失气格。其文亦光明磊落,肖其为人。南宋时蜀中有鋟本刘子翚《屏山集》,有《题忠愍集》诗,词极悲壮。今原集不传。兹就《永乐**》中所散见者,掇拾编次,釐为三卷,以建炎时诰词三道附录於后。其子淳跋是集云:“秭归费守枢为先公作文序,能不没其实。”今费序已佚,惟淳跋仅存,亦并附诸篇末。虽蒐罗补缀,非复蜀本之旧。然唐储光羲诗格古雅,其集亦裒然具存。徒以苟活贼庭,身污伪命,并其诗亦不甚重。至於张巡所作,仅《闻笛》及《守睢阳》两篇,而编唐诗者无不采录。岂非以忠孝者文章之本耶?今若水诗文,尚得三卷,不止巡之两篇。残编断简,固皦然与日月争光也。

△《忠肃集》三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傅察撰。察字公晦,济源人。晁公休为作行状,言生於元祐四年。年十七举进士。当在崇宁五年。周必大序作十八,则大观元年登第也。初,察登第时,蔡京欲以女妻之。察固辞。后娶赵挺之女,以外家恩例,为青州司法参军,历转吏部员外郎。宣和七年,借宗正少卿,接伴金使。適金兵至韩城镇,挟以行,不屈死。赠徽猷阁待制。事迹具《宋史忠义传》。此本称《忠肃公集》,则乾道中所赠谥,而其孙伯寿裒集遗文时所题也。周必大序称文务体要,词约而理尽。

诗尤温纯该贯,间作次韵,愈多而愈工。史亦称其文温丽有体裁。今观其诗,古体学韩不成,近体亦乏深致。文则皆表启俪偶之词,不出当时应酬之格。而《请东封》、《颂西封》,以及青词、疏文、祝文,尤宣、政间道教盛行,随俗所作。

皆不足为典要。必大所云,盖曲徇其孙之请,而史又沿必大之文。然察使不辱命,抗节陨身。人品可传,则文章亦重。必大所序,在谈艺为曲笔;以名教论之,虽谓之直道可矣。

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

○别集类九△《宗忠简集》八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宗泽撰。泽事迹具《宋史》本传。是编自一卷至六卷皆劄子、状疏、诗文、杂体。七卷、八卷为遗事、附录,皆后人纪泽事实及诰敕、铭记之类也。泽孤忠耿耿,精贯三光。其奏劄规画时势,详明恳切。当时狃於和议,不用其言,亦竟无收拾其文者。至宁宗嘉定间,四明楼昉乃缀辑散佚,以成是集。然陈振孙《书录解题》竟不著录。是宋末已不甚行。盖理宗以后,天下趋朝廷风旨,道学日兴。

谈心性者谓之真儒,讲事功者谓之杂霸。人情所竞,在彼而不在此。其沉晦不彰,固其所也。明崇祯间,熊人霖始据旧本重刻。国朝义乌县知县王庭曾又重为编定,增入《谏止割地》一疏,而以楼昉原序及明初方孝孺序弁於篇首。考史称泽力请高宗还汴,疏凡二十八上。本传不尽录其文。今集中所载仅十八篇,犹佚其十。

则其散亡已多矣。

△《龟山集》四十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杨时撰。时事迹具《宋史道学传》。是集凡书奏、表劄、讲义、经解、史论、启记、序跋各一卷、语录四卷、答问二卷、辨二卷、书七卷、杂著一卷、哀辞祭文一卷、状述一卷、志铭八卷、诗五卷。时受蔡京之荐,虽朱子亦不能无疑。然叶梦得为蔡京门客,南渡后作《避暑录话》、《石林诗话》诸书,尚袒护熙宁、绍圣之局。时於蔡京既败以后,即力持公论。集中载《上钦宗第七疏》,诋京与王黼之乱政,而请罢王安石配享。则尚非始终党附者比。又於靖康被兵之时,首以诚意进言,虽未免少迂;而其他排和议、争三镇、请一统帅、罢奄寺守城以及茶务、盐法、转般、籴买、坑冶、盗贼、边防、军制诸议,皆於时势安危,言之凿凿。亦尚非空谈性命,不达世变之论。盖瑕瑜并见,通蔽互形,过誉过毁,皆讲学家门户之私,不足据也。时受学程子,传之沙县罗从彦,再传为延平李侗,三传而及朱子,开闽中道学之脉。其东林书院存於无锡,又为明季讲授之宗。本不以文章见重,而笃实质朴,要不失为儒者之言。旧版散佚,明弘治壬戌,将乐知县李熙重刊,并为十六卷。后常州东林书院刊本,分为三十六卷。宜兴刊本,又并为三十五卷。万历辛卯,将乐知县林熙春重刊,定为四十二卷。此本为顺治庚寅时裔孙令闻所刊,其卷帙一仍熙春之旧云。

(案时卒於高宗建炎四年。其入南宋日浅,故旧皆系之北宋末。然南宋一代之儒风,与一代之朝论,实皆传时之绪馀。故编录南宋诸集,冠以宗泽,著其说不用而偏安之局遂成。次之以时,著其说一行而讲学之风遂炽。观於二集以考验当年之时势,可以见世变之大凡矣。)

△《梁溪集》一百八十卷、附录六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李纲撰。纲有《建炎时政记》,已著录。是集首载宋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陈俊卿序,谓纲少子秀之裒集其表章奏劄八十卷,而诗文不与焉。晁公武《读书志》则作一百五十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则作一百二十卷。盖后人续以诗文合编,互有分并,已非复秀之之旧本。此本赋四卷、诗二十八卷、杂文一百三十八卷,而以《靖康传信录》三卷、《建炎进退志》四卷、《建炎时政记》三卷,俱编入集中。又以年谱、行状之类六卷附焉。与晁、陈二家所录均为不合,又非宋本之旧矣。纲人品经济,炳然史册,固不待言。即以其诗文而言,亦雄深雅健,磊落光明,非寻常文士所及。徒以喜谈佛理,故南宋诸儒不肯称之。然如颜真卿精忠劲节,与日月争光,固不能以书《西京多宝塔碑》、作《抚州麻姑坛记》,遂减其文章之价也。集中有《补宋璟梅花赋》,自序谓璟赋已佚,拟而作之,其文甚明。元刘埙《隐居通议》所载璟赋二篇,皆属伪本。明田艺蘅《留青日札》乃称得元鲜于枢手书璟赋,急录传之,枢之真迹旋毁。核其文句,大抵点窜纲赋,十同七八,其为依托显然。然亦见纲之赋格,置於唐人之中,可以乱真矣。

△《初寮集》八卷(永乐**本)

宋王安中撰。安中字履道,中山曲阳人。登进士第。累擢尚书左丞,出知燕山府。除大名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靖康初安置象州。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卒。

事迹具《宋史》本传。安中以词藻擅名,而行谊甚为纰缪。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少时尝师事苏轼於定武,未卒业而轼去。会晁说之为无极令,复往执弟子礼。

说之勖以为学当慎初之旨,因筑室榜曰“初寮”。其闻见议论得於说之为多。及后贵显,遂讳晁学,但称“成州使君四丈”,无复“先生”之号。今考集中,多直呼说之为晁以道,与振孙言相合。其佻薄已可概见。曾敏行《独醒杂志》称,安中初学东坡书。崇、观、宣、政间,颇更少习,南渡以来,复还其旧。其随时局为翻覆,亦为灼然。史称其以作《瑞应表》受知徽宗。考蔡绦《铁围山丛谈》,实由谄事梁师成以进。《幼老春秋》又称其交结蔡攸,引入禁中,则奔竞无耻,更为小人之尤。史又称其附和童贯、王黼,赞成复燕之议。又身自请行,规措失当,招纳叛亡,挑衅强邻,祸贻宗社。则误国之罪尤为深重。然其诗文丰润凝重,颇不类其为人。四六诸作,尤为雅丽。

史称徽宗尝宴睿谟殿,安中赋百韵诗纪事。

令大书殿屏,仍以副本分赐侍臣。王明清《挥麈后录》载其诗,周煇《清波杂志》又补载其序,皆盛相推挹。张邦基《墨庄漫录》又载其《立春帖子》,称以才华清丽。其人虽至不足道,而文章富赡,要有未可尽泯者。录而传之,亦不以人废言之义也。其集见於本传者七十六卷。晁公武《读书志》止作十卷。赵希弁《附志》则作《前集》四十卷、《后集》十卷,又《内外制》二十六卷。与史传目次相符。自明以来,久佚不见。今从《永乐**》采掇裒次,尚得诗文数百篇。周必大序称安中送其曾大父诗“不论与汝小一月,政自容君数百人”句。又杨万里《诚斋诗话》称安中“行余深少宰制,仰惟前代,守文为难,相我受民,非贤不乂”句。又在象州思乡作文,有“万里邱坟,草木牛羊之践履。百年乡社,室家风雨之飘摇”等句。今俱不见於集中。是其散佚甚多。然蒐罗什一,犹可考见崖略。谨厘为八卷,而仍以李邴、周必大、周紫芝序三篇冠之卷首,以存其旧焉。

△《

横塘集》二十卷(永乐**本)

宋许景衡撰。景衡字少伊,温州瑞安人。登元祐九年进士。宣和中召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钦宗即位,以左正言召,累迁中书舍人。高宗朝至尚书右丞。罢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卒谥忠简。事迹具《宋史》本传。景衡虽源出洛学,而立身刚直,不与贾易诸人嚣争门户。其文章坦白光明,粹然一出於正。在徽宗时,即极言财力匮乏,请罢花石纲运,为王黼所中而去。及从高宗在扬州,又与黄潜善不协,借渡江之议,斥逐而死。虽厄於权倖,屡起屡踬,而终始不挠。今集中所存奏议,如《论童贯误国》、《辨宗泽无过》、《论王安石当自便》、《乞宽恤东南》诸劄子,皆诚意恳挚,剀切详明。其他亦多关系国家大计。虽当时不能尽用其说,而史称“既没之后,高宗每念其遇事敢言,追思不置”。亦足见其忠爱之忱,有以感孚於平素也。至其诗篇,乃吐言清拔,不露伉厉之气,如“玉樽浮蚁一样白,青眼与山相对横”诸句,殊饶风调。胡仔《渔隐丛话》谓:“寇准诗含思凄婉,富於音情,殊不类其为人。”今景衡亦然。盖诗本性情,义存比兴,固不必定为濂洛风雅之派,而后谓之正人也。《宋史艺文志》载《横塘集》三十卷,《书录解题》亦同。自明以来,传本久绝。今从《永乐**》中采掇裒缀,以次排纂,厘为二十卷。《朱子语录》尝称陈少阳事,其详见《许右丞哀词》中,今已不睹是篇。则钜制鸿裁,佚者不少。其幸而存者弥宜宝贵矣。

△《西渡集》二卷、《补遗》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洪炎撰。炎字玉父,南昌人。元祐末登进士。官至著作秘书少监。炎与兄朋、刍,弟羽,号曰四洪。皆黄庭坚之甥,受诗法於庭坚。羽元符中以上书入党籍,不幸早卒,篇章散佚。故吕本中《江西宗派图》中仅列刍、炎、朋三人。陈振孙《书录解题》亦云羽集不传,惟载朋《清非集》一卷、刍《老圃集》一卷、炎《西渡集》一卷。《宋史艺文志》并同。自明以来,《清非》、《老圃》二集并佚。近乃从《永乐**》复裒辑成帙,惟炎集仅存,而亦无刊版。此本为浙江鲍氏知不足斋所藏,惟分上、下二卷,与陈氏所载少异。然《老圃集》陈氏亦称一卷,而今日掇拾残賸,尚非一卷所能容。则或《书录解题》传写之讹,《宋志》因之,均未可知也。炎诗酷似其舅。今全集岿然独完,殊足宝贵。卷未所附朋诗九首、刍诗二十四首、记二篇,不知何人所辑。观其所引之书,如《宋元诗会》、《辟疆园宋文选》,皆康熙中人所集,则亦出近时人手矣。二人诗集已别著录。此为复赘,故删之不录焉。

△《老圃集》二卷(永乐**本)

宋洪刍撰。刍字驹父,南昌人。绍圣元年进士。靖康中官至谏议大夫。后谪沙门岛以卒。刘克庄《后村诗话》曰:“三洪与徐师川皆山谷之甥。”龟父警句,往往前人所未道。然早卒,惜不多见。驹父诗尤工,陆游《老学菴笔记》亦极称其《窜海岛》诗“烟波不隔还乡梦,风月犹随过海身”句。盖当时文士颇重之。

然刍之窜也,《枫窗小牍》谓坐为金人括财太峻,颇称其冤。今考王明清《玉照新志》所载,则刍实於根括金银之时,入诸王邸中,以势挟内人唱歌侍酒。得罪名教,殆不容诛。当时仅斥海滨,殊为佚罚。其人如是,其诗本不足重轻。特其学有师承,深得豫章之格。但以文论,固不愧酷似其舅之称。录六朝人集者存沈约、范云,录唐人集者存沈佺期、宋之问。就诗言诗,片长节取,亦古来著录之通例也。《宋史艺文志》载《老圃集》一卷。久佚不传。《宋诗纪事》仅从诸地志、类书中捃摭数篇,不及百分之一。惟《永乐**》所载尚得一百七十首,殆当时全部收入欤?以篇帙稍多,谨厘为上、下二卷,以便循览焉。

△《丹阳集》二十四卷(永乐**本)

宋葛胜仲撰。胜仲字鲁卿,丹阳人。绍圣四年进士。又试学官及词科,俱第一。官至华文阁待制,知湖州。绍兴元年乞祠归。十四年卒,谥文康

。事迹具《宋史文苑传》。据其婿章倧所作行状,称有文集八十卷、外集二十卷。初刊版於真州,兵燹残阙。隆兴甲寅,知州事宋晓修补之,自跋其后。淳熙丙午,知州事姚恪又为重鋟,中书舍人王信为之跋。自明以来,传本遂绝。今据《永乐**》所载,以类裒辑,得文十五卷、诗七卷、诗馀一卷,又附录行状、谥议为一卷,共成二十四卷。王信跋及章倧行状并称:“宣和北伐之时,胜仲贻书蔡京,力言其不可。”然《宋史》本传不载此事,集中亦无此书。又称“由兖州教授入为太学正,时上幸学,多献颂者,胜仲独献赋。上命中书第其优劣,胜仲为首”。今集中亦无此赋。他如本传所载《论郭天信不当提举议历所》、《论僖祖庙增置殿室不必毁》,其奏议并佚不存。又所称官谕德时为仁、孝、学三论献太子者,今惟存《孝论》、《学论》,而《仁论》竟无可考。则其散失者已多。然观其四分之一,亦足以见其大凡矣。胜仲为太府少卿时,能拒盛章之援引。知汝州时,能拒李彦之括敛。知湖州时,能拒朱勔之求白雀、鸂鶒。其气节甚伟。历典诸州,皆有幹略。再知湖州,遭逢寇乱,复有全城之功。其宦绩亦足以自传。

本不尽以文章重。即以文章论之,在南北宋间,亦褎然一作者也。欧阳修尝辑建隆至治平故事为《太常因革礼》一百篇。胜仲官太常卿时,复手续其书为三百卷。

故於当代典制最娴。官谕德时,尝纂历代太子事迹为《承华诏美》。又考论诸史为《评古篇》。故於古今成败最悉。崇宁三年居父丧,尽阅释氏《大藏经》。故所著作,往往阐明佛理。惟青词、功德疏、教坊致语之类,沿宋人陋例,一概滥载於集中,殊乖文体。流传既久,姑仍其旧,付诸无讥之列可矣。

△《毗陵集》十五卷(永乐**本)

宋张守撰。守字全真,一字子固,常州晋陵人。崇宁元年进士。高宗即位,召为监察御史。绍兴中历官参知政事,兼权枢密院事。以资政殿大学士知建康府。

卒谥文靖。事迹具《宋史》本传。所著《毗陵集》,见於陈振孙《书录解题》者五十卷。其本久佚。故遗文世不概见,仅《前贤小集拾遗》中载其诗一首而已。

今从《永乐**》各韵中蒐辑编缀,约尚存十之三四。谨校订排次,厘为一十五卷。而以娄机等所作谥议文二篇附之於后。史称守家贫好学,过目不忘。故所为文,具有体幹。而论列国家大事,是非利害,如指诸掌。卓有经世之才,尤非儒生泥古者所可及。本传载其建白诸事,如《论防淮渡江利害》、《论金人侵淮有四路,宜择帅捍御》、《论大臣宜以选将治兵为急,不急之务付之六曹》、《论幸蜀十害》、《论宰相非人》、《论敌退后措置二事》。今其文具在集中。他如《论守御事宜》、《乞以大河州军为藩镇》、《乞修德》诸劄子,史所不载者尚多。无不揣切时势,动合机宜。其大旨在经营淮北以规复中原,而不欲为画江自守之计。虽其时宋弱金强,未必尽能恢复。要其所言,不可不谓非一时之正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