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正文】
一曰:
孟夏之月,日在毕①,昏翼中②,旦婺女中③。其日丙丁④,其帝炎帝⑤,其神祝融⑥,其虫羽⑦,其音徵⑧,律中仲吕⑨。其数七⑩,其性礼,其事视,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蝼蝈鸣,丘蚓出,王菩生,苦菜秀。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旂,衣赤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
是月也,以立夏。先立夏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斋。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还,乃行赏、封侯、庆赐,无不欣说。乃命乐师习合礼乐”。命太尉赞杰俊,遂贤良,举长大;行爵出禄,必当其位。
是月也,继长增高,无有坏隳。无起土功,无发大众,无伐大树。
是月也,天子始。命野虞出行田原,劳农劝民,无或失时;命司徒循行县鄙,命农勉作,无伏于都。
是月也,驱兽无害五谷,无大田猎,农乃升麦。天子乃以彘尝麦,先荐寝庙。
是月也,聚蓄百药,糜草死,麦秋至。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蚕事既毕,后妃献茧,乃收茧税,以桑为均,贵贱少长如一,以给郊庙之祭服。
是月也,天子饮酎,用礼乐。
行之是令,而甘雨至三旬。
孟夏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谷不滋,四鄙入保;行冬令,则草木早枯,后乃大水,败其城郭;行春令,则虫蝗为败,暴风来格,秀草不实。【解说】
依五行学说,夏属火,是万物继续生长繁荣的时期。因此,天子发布政令还应以宽厚为主。天子要“劳农劝民,无或失时”,“命农勉作,无伏于都”;要“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要祭祀山川百神,为民祈福。而“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无举大事,以摇荡于气”。
《孟夏》、《仲夏》、《季夏》三纪所统辖的文章,主要是有关教育和音乐的内容。因为古人认为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和音乐的教化。阐述这些内容,也是为了顺应时气。【注释】
①日在毕:指太阳的位置在毕宿。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金牛座。
②翼: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巨爵座。中:中星,即晨昏时刻出现在南方中天的星座。
③婺女: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又简称“女”,在今宝瓶座。
④其:指孟夏。丙丁:五行说认为夏季属火,丙丁也属火,所以说“其日丙了”。下文“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等等也都是把五帝等先配五行再配四时的。
⑤炎帝:即神农氏,五帝之一,五行家说他以火德统治天下,被尊为南方火德之帝。
⑥祝融:颛顼氏之后,名吴回,曾作高辛氏火官,死后被尊为火德之神。
⑦羽:指凤鸟之类的羽族。
⑧徵(zhǐ):五音之一。
⑨仲吕:十二律之一,属阴律。
⑩七:阴阳说认为,火生数为二,成数为七,这里指火的成数。参看《孟春》注。
性:情性。礼:五性(仁义礼智信)之一。
事:指修身之事。视:五事(貌言视听思)之一。
灶:五祀之一,指对灶神的祭祀。
蝼蝈:蛤蟆,蛙的一种,似蟾蜍而小,初夏开始鸣叫。
王菩(pú):即栝楼,一种药用植物,根和果实可入药。
苦菜:一种野生草本植物。秀:开花。
明堂左个:南向明堂的左侧室。
朱辂(lù):赤红色的车。辂,车。
骝(liú):黑鬣黑尾的红马。
夏属火,其色赤,所以上述御用器物都顺应此种颜色。
菽:豆类。
觕(cū):大(依高诱说)。器物高而且大是顺应夏季长养之气。
先:动词,在……之前。
谒(yè):禀告。
南郊:邑南七里(“七”取夏之数)。
庆:赐。
欣说(yuè):欣喜高兴。说,高兴。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悦”。
乐师:即小乐正,乐官之副职。
太尉:官名,秦没置,负责军事。赞杰俊:向上禀告举荐有才能的人。赞,禀告,这里有举荐的意思。
遂:进。贤良:指有德行的人。
举:举荐。长(ɡ)大:指形貌高大的人。
行爵:封爵。出禄:给予俸禄。
当(dànɡ):相当。
继长增高:这句是指草木生长繁茂。
无:通“毋”。不要。隳(huī):毁坏。
土功:指土木建筑。
(chī):细葛布。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细葛布做的衣服。
野虞:主管山林的官吏。
劳(lào)农:勉励农耕。劝:鼓励。
时:指农时。
司徒:九卿之一,主管教化。循行:巡视。县鄙:二干五百家为县,五百家为鄙。这里泛指天子领地之内。
勉作:努力耕作。
伏:藏。都:指国都。
升:献。
以彘尝麦:就着猪肉品尝麦子。
糜草:即葶苈,一年生草本药用植物。
麦秋:麦子成熟的季节。五谷各以其生为春,以成为秋。
薄刑:轻微的刑罚。
出:指释放。轻系(jì):指不够判刑的犯人。
献茧:指后妃献茧于天子,报告蚕事结束。
茧税:指蚕民收获蚕茧所应交纳的税。
以桑为均:这句意思是茧税应按桑的多少来均分,桑多多交税,桑少少交税。
如一:依照同样的标准。
给(jǐ):供给。郊庙:郊指祭天,庙指祭祖。祭服:祭祀时穿的礼服。
酎(zhòu):春天酿的醇酒。
行之是令:实行应在这个月实行的政令。
至三旬:指十日一次,三旬降三次。
苦雨:指伤害庄稼的秋雨。数(shuò):屡次。
滋:长。
鄙:边邑。保:城堡。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堡”。五行说认为秋属金而金生水,主杀气,所以苦雨频来,五谷不长,寇贼来侵。
败:毁坏。城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五行说认为冬属水,气寒,所以草木早枯,大水毁坏城郭。
格:至,到。
秀草:开花的草。实:用作动词,结实。五行说认为春属木,多风,所以暴风到来,草木不结实。
劝学一作观师【正文】
二曰: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①;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②。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③,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④,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⑤。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⑥,未之尝有也⑦。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⑧,道论矣⑨。故往教者不化⑩,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馀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解说】
本篇以及下面的《尊师》、《诬徒》两篇都是论述教学之道的,不过侧重点各有不同。本篇旨在勉励学习。文章指出,国君、父母极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极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学习的关键在于尊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文章宣扬“忠孝”、“显荣”,并把颜渊事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篇作者的儒家思想。【注释】
①人亲:指父母。
②理:治,特指政治清明安定。
③在右则
右重,在左则左重:大意是,圣人在哪里,哪里就受到尊重。左、右,泛指处所。重,尊。
④争:争竞,计较。
⑤疾:努力,尽力。
⑥魁(kuí)士:贤能之士。魁,大,杰出。
⑦尝:曾。
⑧信:这里是被动用法,被人信从。
⑨论:这里是被动用法,被人称述而彰明。
⑩不化:不能教育感化别人。下句“不化”是被动用法,指不能被教育感化。
不听:这里是被动用法,指不被人听信。
强(qiǎnɡ):勉强。
腐:指腐臭之物。
濡(rú):沾湿。
说:说教。
兑:悦,用如使动。
硾(zhuì):使物下沉。
救:治。堇(jǐn):草名。有毒,可入药。
重:深,甚。
胜理:依循事理。
遇合:指师徒相遇而和洽。
必:这里有一定实现的意思。
遗:弃。释:抛弃。
要(yào):求。
曾子:指曾参,字子舆,春秋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馀若夫何哉:大意是,对那些父亲、老师都不在的,其他人又能怎么样呢?馀,指父、师而外的其他人。夫,彼,指上文“无父而无师者”(依范耕研说,见《吕氏春秋补注》)。
曾点:字皙(xī),曾参之父,孔子的弟子。使:派遣。
无乃:表推测语气,恐怕,大概。畏:这里是横死的意思。
畏:这里是被拘囚的意思。
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
与:语气词,表停顿。
尊师【正文】
三曰:
神农师悉诸①,黄帝师大挠②,帝颛顼师伯夷父③,帝喾师伯招④,帝尧师子州支父⑤,帝舜师许由,⑥禹师大成贽⑦,汤师小臣⑧,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⑨,齐桓公师管夷吾⑩,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句践师范蠡、大夫种。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疾讽诵,谨司闻,观驪愉,问书意,顺耳目,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辨说,以论道,不苟辨,必中法,得之无矜,失之无惭,必反其本。
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此所以尊师也。治唐圃,疾灌寝,务种树;织萉屦,结罝网,捆蒲苇;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泽,取鱼鳖,求鸟兽。此所以尊师也。视舆马,慎驾御;适衣服,务轻暖;临饮食,必蠲絜;善调和,务甘肥;必恭敬,和颜色,审辞令;疾趋翔,必严肃。此所以尊师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解说】
本篇旨在论述尊师与敬学。文章列举了古代十六位圣贤从师学习的事例,以及六位“刑戮死辱之人”从师学习而成为“天下名士显人”的事例,说明:无论是圣贤,还是不肖之人,只要尊重老师、努力学习,都能功垂后世,名扬青史。文章提出:“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反映了儒家学派对于教学的高度重视。文章还详细地列举了尊师的具体做法,而把不尊师的人称作“背叛之人”,对他们给予了极大的蔑视。【注释】
①师:用如动词,以……为师。悉诸:姓悉,名诸,传说为神农之师。
②大挠(náo):传说为黄帝史宫,始作甲子,创造了以干支相配纪日的方法。
③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古帝名,号高阳氏。伯夷父(fǔ):传说为颛顼之师,又称伯夷。父,古代对男子的敬称、美称。
④喾(kù):传说中的古帝名,号高辛氏。伯招:传说为帝喾之师。他书或作“柏招”。
⑤子州支父(fǔ):传说中的古代隐士。
⑥许由:传说中的古代隐士。
⑦大成贽(zhì):传说为禹的老师。
⑧小臣:指伊尹,商王朝的开国功臣。
⑨文王:指周文王,商末
周族领袖,姬姓,名昌,商纣时为西伯,也称伯昌。武王:文王之子,名发,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吕望:西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封于齐,号太公望。周公旦:文王之子,名旦,辅佐武王灭纣,封于鲁。
⑩管夷吾:字仲,齐桓公相,辅佐桓公称霸诸侯。
咎犯:即狐偃,字子犯,晋文公之臣。随会:即士会,字季,晋大夫,食采邑随及范,所以又称随会、随季或范季,死后称随武子、范武子。
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名任好。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为春秋五霸之一。百里奚:姓百里,名奚,秦大夫。他书或作“百里傒”。公孙枝:姓公孙,名枝,字子桑,秦大夫。
孙叔敖:即敖,字孙叔,楚庄王令尹。沈尹巫:春秋时楚国大夫,又作“沈尹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