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应【正文】
一曰:
人主出声应容①,不可不审。凡主有识,言不欲先。人唱我和,人先我随,以其出为之入②,以其言为之名,取其实以责其名,则说者不敢妄言。而人生之所执其要矣③。
孔思请行④,鲁君曰:“天下主亦犹寡人也,将焉之⑤?”孔思对曰:“盖闻君子犹鸟也,骇则举⑥。”鲁君曰:“主不肖而皆以然也,违不肖⑦,过不肖⑧,而自以为能论天下之主乎?凡鸟之举也,去骇从不骇。去骇从不骇,未可知也。去骇从骇,则鸟何为举矣?”孔思之对鲁君也,亦过矣。
魏惠王使人谓韩昭侯曰⑨:“夫郑乃韩氏亡之也⑩,愿君之封其后也。此所谓存亡继绝之义。君若封之,则大名。”昭侯患之,公子食我曰:“臣请往对之。”公子食我至于魏,见魏王,曰:“大国命弊邑封郑之后,弊邑不敢当也。弊邑为大国所患。昔出公之后声氏为晋公,拘于铜鞮,大国弗怜也,而使弊邑存亡继绝,弊邑不敢当也。”魏王惭曰:“固非寡人之志也,客请勿复言。”是举不义以行不义也。魏王虽无以应,韩之为不义,愈益厚也。公子食我之辩,适足以饰非遂过。
魏昭王问于田诎曰:“寡人之在东宫之时,闻先生之议曰:‘为圣易。’有诸乎?”田诎对曰:“臣之所举也。”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田诎对曰:“未有功而知其圣也,是尧之知舜也;待其功而后知其圣也,是市人之知舜也。今诎未有功,而王问诎曰‘若圣乎’,敢问王亦其尧邪?”昭王无以应。田诎之对,昭王固非曰“我知圣也”耳,问曰“先生其圣乎”,己因以知圣对昭王。昭王有非其有,田诎不察。
赵惠王谓公孙龙曰:“寡人事偃兵十余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孙龙对曰:“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兼爱天下,不可以虚名为也,必有其实。今蔺、离石入秦,而王缟素布总;东攻齐得城,而王加膳置酒。秦得地而王布总,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此偃兵之所以不成也。”今有人于此,无礼慢易而求敬,阿党不公而求令,烦号数变而求静,暴戾贪得而求定,虽黄帝犹若困。
卫嗣君欲重税以聚粟,民弗安,以告薄疑曰:“民甚愚矣。夫聚粟也,将以为民也。其自藏之与在于上,奚择?”薄疑曰:“不然。其在于民而君弗知,其不如在上也;其在于上而民弗知,其不如在民也。”凡听必反诸己,审则令无不听矣。国久则固,固则难亡。今虞、夏、殷、周无存者,皆不知反诸己也。
公子沓相周,申向说之而战。公子沓訾之曰:“申子说我而战,为吾相也夫?”申向曰:“向则不肖,虽然,公子年二十而相,见老者而使之战,请问孰病哉?”公子沓无以应。战者,不习也;使人战者,严驵也。意者恭节而人犹战,任不在贵者矣。故人虽时有自失者,犹无以易恭节。自失不足以难,以严驵则可。【解说】
《审应览》八篇,主旨在于劝说君主应该重言慎言,反对淫辞辩说。
本篇论述君主应当详察自己的应对举止。文章列举了鲁君问孔思、魏惠王使人谓韩昭侯、魏昭王问田诎等六例来证明这一观点。文章指出,这些君主由于不审“出声应容”,所以言语失当,而对于那些饰非遂过之言则无从辨察。文章主张,在应对时,君主不该先开口,而应“人唱我和,人先我随,以其出为之入,以其言为之名,取其实以责其名。”这样,说者就“不敢妄言”,君主就能抓住根本了。作者认为,后三例中公孙龙、薄疑等的应对是得当的。这三例意在说明,君主言谈应对时要反躬自求,这是详察自己音容举止的正确方法。【注释】
①出声:说话。应容:脸上做出反应。
②以其出为之入:根据他外在的表现考察他的内心。
③执:掌握。要:根本。
④孔思: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
⑤焉之:到哪里去。焉,何。
⑥举:这里是起飞的意思。
⑦违:离开。
⑧过:往。
⑨魏惠上:公元前369年—前319年在位。韩昭侯:《任数》篇作“韩昭釐侯”。此处与《史记》同。
⑩郑乃韩氏亡之也:郑国是被韩哀侯(韩昭侯的祖父)灭亡的,所以这里这样说。
存亡继绝:使被灭亡的国家得以存在,使被灭绝的诸侯得以延续。
大名:使名声显扬。大,用如使动。
公子食我:人名。
大国:对别国的尊称。弊邑:对别国谦称自己的国家。弊,通“敝”。
出公:晋出公,公元前4年—前452年在位,为智伯及韩、赵、魏四卿所攻,出奔齐,死于途中。声氏:疑即静公(孙诒让说)。静公名俱酒,出公五世孙,立二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静公迁为家人。
铜鞮(tí):地名,在今山西省沁县南。
举不义以行不义:大意是,举出别国的不义行为(指魏不救声氏)来为自己行不义(指韩不封郑之后)辩解。
适:正
好。饰非遂过:文过饰非的意思。遂,成。
魏昭王:公元前295年—前277年在位。田诎:魏昭王臣。
在东宫之时:指当太子时。东宫,太子所居,故用以指称太子。
诸:之。
举:提出,说出。
于:乎。
市人:指市井流俗之人。
有非其有:享有不是自己应该享有的声誉,这里指尧之知舜而言。
田诎不察:指田诎在对答时没有详察昭王之意,偷换概念,曲为之说。
赵惠王:《史记·赵世家》、《战国策·赵策》俱作“赵惠文王”,公元前298年—前266年在位。公孙龙:战国时期赵国人,属名家。
偃兵:停止战争。偃,止息。
蔺、离石:二县名,原属赵,后被秦夺去。其地在今山西省西部。
缟素布总:指丧国之服。缟素,白色的丧服。布总,以布束发,是古人服丧时的一种装束。
所:是,此。
慢易:轻慢。
阿党:阿私,偏袒一方。令:善,好。
重税:加重赋税。
薄疑:卫嗣君之臣。
奚择:有什么区别。奚,何。择,区别。
知:晓得,这里是得到的意思。
虞:即有虞氏,古部落名,其首领舜继尧而为帝,故又称虞舜。
公子沓:人名。
申向:周人。战:战栗,恐惧。
訾(zǐ):毁谤非议。
病:瑕疵,过失。
严驵:严厉骄横。驵,通“怚(jù)”。骄。
以严驵则可:“以严驵则可以难”的意思。
重言【正文】
二曰:
人主之言,不可不慎。高宗①,天子也,即位,谅闇三年不言②。卿大夫恐惧,患之。高宗乃言曰:“以余一人正四方③,余唯恐言之不类也④,兹故不言。”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故言无遗者。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⑤,援梧叶以为珪⑥,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令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⑦。
荆庄王立三年⑧,不听而好⑨。成公贾入谏⑩,王曰:“不榖禁谏者,今子谏,何故?”对曰:“臣非敢谏也,愿与君王也。”王曰:“胡不设不榖矣?”对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动,将以定志意也;其不飞,将以长羽翼也;其不鸣,将以览民则也。是鸟虽无飞,飞将冲天;虽无鸣,鸣将骇人。贾出矣,不榖知之矣。”明日朝,所进者五人,所退者十人。群臣大说,荆国之众相贺也。故《诗》曰:“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何其处也,必有与也。”其庄公之谓邪!成公贾之也,贤于太宰嚭之说也。太宰嚭之说,听乎夫差,而吴国为墟;成公贾之,喻乎荆王,而荆国以霸。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曰:“与仲父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国必有圣人也。”桓公曰:“嘻!日之役者,有执蹠而上视者,意者其是邪!”乃令复役,无得相代。少顷,东郭牙至。管仲曰:“此必是已。”乃令宾者延之而上,分级而立。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臣闻君子有三色:显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湫然清静者,衰绖之色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此兵革之色也。君呿而不唫,所言者‘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臣窃以虑诸侯之不服者,其惟莒乎!臣故言之。”凡耳之闻,以声也。今不闻其声,而以其容与臂,是东郭牙不以耳听而闻也。桓公、管仲虽善匿,弗能隐矣。故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解说】
本篇论述君主说话应该慎重。文章列举了殷高宗居丧三年不言、周成王桐叶封弟以及荆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等故事,说明“人主之言,不可不慎”,只有“重言”,才能做到言语不失误。
文章结尾举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的例子,由东郭牙“不以耳听而闻”引出“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的观点,这与本篇主旨关系不大,而与下篇《精谕》相通。【注释】
①高宗:殷王小乙(盘庚之弟)之子武丁,德义高厚,殷人尊之为“高宗”。
②谅闇(ān):或作“谅阴”、“亮阴”等,指帝王居丧。
③余一人:古代天子自称。正四方:使四方正。
④类:善。
⑤成王:周成王,周武王之子。唐叔虞:成王之弟,封于唐(即后来的晋),故称“唐叔虞”。燕居:退朝而居,闲居。
⑥珪:也作“圭”,古玉名,诸侯用为守邑符信。
⑦有:通“又”。辅王室之固:古代诸侯乃天子屏障,叔虞封于晋,可藩屏周王室,使之巩固,所以这里这样说。
⑧荆庄王:即楚庄王,公元前613年—前591年在位。
⑨听:指听朝,听政。(yǐn):隐语。
⑩成公贾:楚庄王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