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2 / 2)

🎁美女直播

你只知道(要宽法的)一面,而不知道(现在为什么要严法的)另一面。秦二世荒淫无道,政令苛刻,人民怨恨,一个普通老百姓一声号召发动起义,秦朝就土崩瓦解了。汉高祖刘邦根据这种情况,(在初入关时,)是可以采用某些宽大的措施取得成功的。刘璋昏庸无能,从他父亲刘焉统治益州以来已有两代了,只能靠文书法令的书面往来,维护上下关系,不能推行好的政令,不能执行严格的刑法。益州豪强专权,为所欲为,上下关系,日益松弛;用官位去笼络他,官位给高了,反而不觉得可贵;用恩惠去拉拢他,恩惠给多了,反而不知道好处。所以造成种种弊病,原因扰在这里。我现在对他们实行严格的法治,法洽推行了,他们就知道恩惠,对他们依据功劳奉加升官位,官位和升,了,他们就知道荣耀,有赏有罚,相辅相成,上下就有了秩序。法治的要领,就在这里显示出来了。绝盟好议①

这是诸葛亮驳斥与东吴绝交的错误主张的一段议论。公元二二九年(蜀建兴七年),孙权称帝。对此,有人认为承认孙权称帝,有损于蜀汉的正统地位,同时认为东吴不能协力抗曹,因此主张与吴绝交。诸葛亮从统一全国的长远利益着眼,坚持联吴抗曹的一贯主张,根据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深刻地分析了同东吴断交的危险性和继续联吴的必要性。

【原文】

权有僭逆之心久矣②,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③,求掎角之援也④。今若加显绝⑤,仇我必深,便当移兵东伐,与之角力⑥,须并其土⑦,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⑧,未可一朝定也粤⑨。顿兵相持,坐而须老⑩,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若太军致讨,彼高当分裂其地以为后规,下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权僭之罪,未宜明也。

(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注释】

①绝:断绝。盟好:同盟友好。议:议论。

②僭:超越本分。逆:叛逆。

③略:忽略。这里作暂时不追究解。衅(xìn信):争端,挑衅。衅情,指挑衅的行为。

④掎(jǐ几)角:意思是前后牵制夹击敌人。求掎角之援:求得东吴的援助,是为了协力对付魏国。这里体现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策略思想。

⑤显:明显,这里作公开解。显绝:公开绝交。

⑥角(jué决):斗争。用刀:较量武力。

⑦并:兼并,其土:指东吴国土。

⑧缉穆(jímù及牧):和睦。

⑨朝(zhāo招):早晨。定:平定。

须:等待。老,长时间,困倦。坐而须老:坐等头发白。

算:计划。非算之上者:不是很好的计划。

孝文:西汉文帝刘恒。卑辞:卑屈的词句。公元一七四年刘恒为了与匈奴和亲,用过分谦逊的词句向匈奴奴隶主贵族头子单于写信。匈奴:当时我国北方的一个奴隶制军事政权,拥有几十万骑兵,是北方的一霸。

优:优厚。先帝优与吴盟:刘备用优厚条件与吴国结盟。公元二一五年(建安二十年)孙权派吕蒙攻取荆州的长沙等三郡,刘备统兵五万下公安,命关羽入益阳。吴蜀即将开战,曹操却在那时攻取汉中,严重威胁益州。刘备为了抗击曹兵,就把荆州的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割归孙权,与东吴重新和好。

应权通变:根据客观情况的发展而制定相适应的策略。

弘思:弘大的谋略,深思远虑。远益:长远利益。

忿(fèn奋):愤怒。

议者,议论的人。这里指主张与吴绝交的人。咸:都。鼎足:鼎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有三足,这里比喻三方并立。

志望:志向和愿望。

无上岸之情:当时魏吴以长江为界,这里指孙权没有渡江攻魏的打算。

侔(móu谋):齐,相等。智力不侔:愿望和力量不相称。

致讨:指蜀国出兵攻打魏国。

彼:这里指东吴。其地:指魏国领土。后规:然后再作打算。

略民广境:指吴国乘蜀魏战争的时机,夺取魏国的劳力和财物,扩大自己的领土。

河:黄河。河南之众:指魏国黄河以南的军队。

【译文】

孙权称中的野心由来已久了,我国所以没有追究他的挑衅行为,是为了求得他的援助,前后牵制夹击敌人。现在如果公开与东吴断绝友好关系,它必然十分仇视我们,那么,就应当移兵东伐,同他较量,等平定吴国之后,才谈得上进攻,中原的事。孙权手下有才干的人还多,将相之间团结和睦,(同他较量)只能一朝一夕决定胜负。长期屯兵相持,就会使曹魏得计,不是上策。过去孝文帝同匈奴和亲,先帝以优厚条件与东吴联盟,都是适应客观形势,考虑长远利益而制定的策略,同那些目光短浅,发泄私愤的人不一样。现在有人认为孙权利于三国鼎立,不能同我们齐心并力,况且愿望已经满足,没有渡江攻魏的打算,考察这类说法,都是似是而非的。为什么呢?孙权是愿望大而力量不足,所以只能隔江自保,孙权不能越过长江,好比魏国不能渡过汉水,都不是力量雄厚而有利不取啊。一旦我们大军讨伐魏国,东吴如采取上策,扰会同时出兵分割魏国领土,再图后计,其次也会乘机取利,骚扰魏国边境,向国内显示武力。总之

,他是会有行动的。即使他端坐不动,只要跟我们和好,我们北伐时,就没有东顾之忧,而魏国黄河以南的军队(为了防御美国)却不能全部调往西边,这样,对我们的好处也就很大了。所以,孙权称帝的罪行,不宜于公开揭露。

论曹军①

这是诸葛亮在说服孙权联合抗曹时,分析曹军的一段话。公元二○八年(建安十三年),刘备被曹军大败于长阪坡,情况十分危急,诸葛亮亲自到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当时东吴内部的一批儒生主张投降。诸葛亮从实际情况出发,深刻地分析了曹军的各种不利因素,预言曹军必败,终于说服了孙权。这一分析,体现了诸葛亮敢于以弱胜强的军事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原文】

豫州军虽败于长阪②,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⑤。故兵法忌之⑥,曰“必蹶上将军”⑦。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⑧。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⑨,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⑩,在于今日。

(见《三国志·蜀志·诸葛壳传》)

【注释】

①标题是注释者加的。

②豫州:指刘备,曾任豫州牧。长阪(bǎn版):地名,在今湖北省当阳县境内,豫州军虽败于长阪:公元二○八年(建安十三年),曹操领兵进攻荆州,荆州牧刘表刚死,次子刘琮(ɡ从)领荆州牧,背着刘备向曹操投降。刘备见势危急,便从樊城向江陵退却,到当阳长阪,被曹军打败。

③刘琦:刘表的长子,江夏(今湖北随县以南,汉水以东)郡太守。

④疲敝:疲劳。

⑤弩(nǔ努):古代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末:终了,最后。势:力量。鲁缟(gǎo

稿):鲁国生产的薄绸子。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见《汉书·安国传》。意思是,强力的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见《汉书·韩绸子也无力穿透了。这里比喻强大的曹军从中原远征到江南,战斗力大大减弱。

⑥忌:禁忌,禁止。

⑦蹶(jué决),跌倒。这里当挫折、失败讲。上将军:这里指善战的将帅。

⑧附操:随附曹操。逼:强迫。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这里诸葛亮强调了人心的向背对战争胜败所起的重要作用。

⑨规:谋划。协规同力:合谋协力。

机:时机,关键时刻。

【译文】

豫州的军队虽然败于长阪,现在重新汇集的战士和关羽的精锐水军共有万人,刘琦集合的江夏战士也不下万人。曹操的军队远征疲劳,听说追刘豫州,轻骑兵一日一夜赶三百多里,这好比“强弩射到了尽头,就连鲁国的薄绸也穿不透了。所以兵法上禁止这样做,说:“就是善战的将帅也定遭挫败”。况且北方兵,不习惯水上作战,加上荆州民众随附曹操是追于势力,并不是心悦诚服,现在将军真能命令猛将领几万战士,和刘豫州同心协力,打败曹军是毫无疑义的。曹军败后,必定退还北方,这样,荆州、东吴的势力扰会强盛起来,三足鼎立的局势就形成了。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天。

殚廖立表①

这是诸葛亮为弹劾廖立给刘禅的公文。诸葛亮在立行法治过程中,遭到豪强地主势力的反对,廖立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极力反对诸葛亮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当诸葛亮积极准备北伐,力争统一全国时,他寻找种种借口,横加阻挠,散布流言蜚语,制造思想混乱,攻击蜀国执行法家路线的文武官员。诸葛亮上表后,刘禅下令撤销了廖立的职务。本表写作时间当在公元二二四年(建兴二年)。

【原文】

长水校尉廖立②,坐自贵大③,臧否群士④,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⑤,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⑥。诽谤先帝,疵毁众臣⑦。人有言国家兵众简练,部伍分明者⑧,立举头视屋,愤咤作色曰⑨,“何足言!”凡如是者不可胜数。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托在大,位⑩,中人以下识真伪耶?(见《三国志·蜀志·廖立侍》)

【注释】

①殚:弹劾(hé核),即检举违法的官吏。

②长水校尉:统领部分禁卫军的官员。

③坐自贵大:狂妄自大。

④臧:善。否:恶。臧否:褒贬,这里是议论、诽谤别人的意思。

⑤贤达:有德有才的人士。廖立所谓的贤达是指那些反动儒生。俗吏:庸俗的官吏。这是廖立攻击出身低微,不学儒家经典的官员。

⑥率(shuài帅),同“帅”。万人率,统领万人的将帅。诸葛亮厉行法治,任人唯贤,不讲门第,廖立却恶毒攻击诸葛亮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咒骂统率万人的都是“小子”。这反映了当时儒法两家在组织路线上的一场尖锐斗争。

⑦疵(cì刺读第一声):毛病。毁:诋毁。疵毁众臣:污蔑和攻击众臣。

⑧部伍:部队。分明:纪律严明。

⑨愤咤(zhà炸):发怒叫骂。

托在大位:身为离官。

【译文】

长水校尉廖立,狂妄自大,肆意指责文武百官,公开叫嚣国家不任用有德有才的人士却任用不读诗书、出身低微的俗吏又骂统领万人的将帅都是些小子。污蔑先帝,攻击群臣。有人称赞国家部队精干,纪律严明时,廖立把头一扬,望着屋顶,怒气冲冲地叫嚷:“何值一谈!”象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羊乱了群,还能造成危害,何况廖立身为高官,一般人怎么能识破他的真面目呢?

黜来敏教①

这是诸葛亮于公元二二七年(建兴五年)为惩罚反动儒生来敏所写的一个文告。来敏的祖先来歙(shè舍)是皇亲,父亲来艳为东汉司空,是东汉末年的世家豪族。来敏,坚持儒家立场,极力反对诸葛亮推行的法家路线,在群众中肆意制造混乱。诸葛亮对他长期容忍,但,他并不改悔,于是上表刘禅,撤消了他的一切职务。这说明,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

【原文】

将军来敏对上官显言②:“新人有何功德而夺我荣资与之耶③?诸人共憎我,何故如是?”敏年老狂悖④,生此怨言。昔成都初定,议者以为来敏乱群⑤,先带以新定之际,故遂含容⑥,无所礼用。后刘子初选以为太子家令⑦,先帝不悦而不忍拒也。后主(上)即位,吾暗于知人,遂复擢为将军、祭酒⑧,违议者之审见⑨,背先帝所疏外,自谓能以敦厉薄俗⑩,帅之以义。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

(见《三国志·蜀志·来敏传》裴松之注)

【注释】

①黜(chù处):罢免或降职。

②上官:上级官员。显言:扬言。(一说上官显是人名)

③新人:新提拔的后辈,指董允。荣资:

荣誉和职位。董允原任侍郎,由于他年青有为,执行法家路线,诸葛亮提拔他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率皇宫卫士的长官),取代了来敏的职务,所以来敏说夺了他的“荣资”。

④狂悖(bèi背),狂妄无理。

⑤乱群:在群众中制造混乱。来敏乱群,实质是破坏法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⑥含容:包含,宽容。

⑦刘子初:即刘巴,蜀国的大臣。家令:主管太子仓谷饮食的官员。

⑧擢(zhuó酌):提拔。将军:这里指辅军将军。祭酒:军祭酒,参与军事的高级参谋。诸葛亮任命来敏为辅军将军、军祭酒,二者都没有实权。

⑨审见:正确的见解。

敦;督促。厉:改变。薄俗:不好的风俗,这里主要指用儒家观点攻击法治路线的歪风邪气。

帅:率领,引导。义:正义,这里指法家的道德标准。

愆(qiān千):罪过,过失。

【译文】

将军来敏在上层官员中扬言:“新提拔的后辈有什么功劳、德行,却把我的荣誉和职位夺去给他呢?许多人都恨我,这是为什么呢?”来敏年老,狂妄无理,竟然发出这样的怨言。过去我们刚占领成都的时候,有人议论来敏专在群众中制造混乱,先帝考虑到局势才安定,所以就宽容了他,也没有重用。后来刘子初选他做太子家令,先帝虽不乐意,但也不好拒绝。皇上继位后,我对这个人认识不透,又提拔他做了将军、祭酒,这既违背了人们的正确意见,又违背了先帝疏远来敏的一贯态度,我以为这样做,能够引导他走上正路,从而达到改变社会不良风气的目的。现在既然不能做到这些,只好上表请求撤他的职,让他好好检查自己的过失。

论来敏

这句话是诸葛亮于公元二二七年(建兴五年),对来敏的一个总评定,它揭露了来敏乱群的严重性。诸葛亮同来敏的斗争,与曹操同孔融的斗争一样,实质是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