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1 / 2)

元曲三百首 佚名 3348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小令

[正宫]小梁州①

秋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②,飘动桂枝香。雷峰塔畔登高望③,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潮漾。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说明】

写秋景富有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悲凉之感,表现了诗人开朗的性格。

【注释】

①小梁州:正宫曲调,分上、下片,这在散曲中是比较少见的。句式:上片七四、七三五,下片七六、三三、四五,共十一句十一韵。下片三字两句常用对仗,六字句也有作上三下四的七字句的。

②金风:秋风。

③雷峰塔:五代时吴越王钱俶妃黄氏建,原址在杭州西湖南屏山上,一九二四年九月全塔倾倒。

[双调]落梅风

即景*鱼吹浪,雁落沙,倚吴山翠屏高挂。看江潮鼓声千万家,卷珠帘玉人如画。【说明】

写出了杭州人民在中秋观潮时的热烈场景。

[双调]殿前欢

吊屈原*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①。《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②。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③,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④?【说明】

本篇说即使象屈原这样的忠臣,《离骚》这样的诗篇,也不会感动楚怀王,徒使后来的读者为之惆怅,而无补于实际。因此在伤心之后转而狂笑,笑屈原未免太固执了,为什么不从效忠楚怀王的思想里解放出来?你说“众人皆浊,而我独清”,我看你即使跳入江水,也洗不了身上的污浊呢!这当然不是真正的讥笑屈原,而是对当时统治集团表示了极端厌弃的态度。前人文艺里有一种抑圣为狂、长歌当哭的作法,这首可以作例。【注释】

①忠臣跳入汨罗江:指屈原因楚怀王的听信谗言,被放逐沅湘间,自投汨罗江而死。

②“《离骚》读罢空惆怅”二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赞美屈原的《离骚》,说它可以“与日月争光”。

③三闾:指屈原,他曾作三闾大夫。

④“沧浪污你”二句:《孟子·离娄》:“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沧浪,汉水的下游,这里泛指江水。

[双调]清江引

抒怀*(二首)一

弃微名去来心快哉,一笑白云外。知音三五人,痛饮何妨碍,醉袍袖舞嫌天地窄。

竞功名有如车下坡,惊险谁参破①?昨日玉堂臣②,今日遭残祸。争如③我避风波走在安乐窝。【说明】

这二首小令都表现作者轻视功名的思想,情调未免消极。但从中也反映了当时官场的险恶,对我们今天认识封建专制主义的危害,也还有一定意义。

【注释】

①参破:佛家语,意即看得破。

②玉堂臣:指高官。玉堂,官署之名,汉侍中有玉堂署,后世亦称翰林院为玉堂。

③争如:怎如。

鲜于必仁

鲜于必仁,字去矜,号苦斋,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人,擅长乐府。现存小令二十九首。小令

[中吕]普天乐

平沙落雁稻粱收,菰蒲秀①。山光凝暮,江影涵秋②。潮平远水宽,天阔孤帆瘦。雁阵惊寒埋云岫,下长空飞满沧洲③。西风渡头,斜阳岸口,不尽诗愁。

【说明】

写秋江暮景,境界开阔,好象一幅幅色彩鲜明的风景画,在读者眼前依次展现。【注释】

①菰蒲;菰,禾本植物,一名茭白,秋结实,曰菰米,可吃。蒲,水草,可做席。

②“山光凝暮”二句:山光里凝聚着暮色,江影中包涵着秋景,即山光水影都显出秋天的暮色。

③“雁阵惊寒埋云岫”二句:写雁阵穿过云堆向江边飞下,景象生动。沧洲;水边、江岸。

[越调]寨儿令①

隐逸*汉子陵,晋渊明,二人到今香汗青②。钓叟谁称?农父谁名?去就一般轻。五柳庄月朗风清③,七里滩浪稳潮平。折腰时心已愧,伸脚处梦先惊④。听,千万古圣贤评。【说明】

赞美严子陵、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是元散曲里常见的。这首曲采取史家合传的手法,双提并举,斤两悉称,艺术上有创造性。【注释】

①寨儿令:一名柳营曲,越调中常用的曲调。句式:三三七、四四五、六六五五、一五,共十二句十一韵(第九句不用韵)。相邻两句字数一样的可对。六字两句也有作上三下四的七字句的。

②香汗青:留香名于史册。汗青,史书。

③五柳庄:陶渊明归隐处,参见卢挚[折桂令]《箕山感怀》注③。下句的七里滩是严于陵垂钓处。

④伸脚处梦先惊:严子陵隐居富春山,汉光武帝把他找来时,曾与他同榻睡觉,他把足伸在光武帝的肚皮上。这里活用这故事,说明在帝王旁边睡一次觉都要心惊肉跳。

[双调]折桂令(二首

芦沟晓月①出都门鞭影摇红,山色空濛,林景玲珑。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②。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③。

西山晴雪④玉嵯峨**神京,峭壁排银,叠石飞琼。地展雄藩⑤,天开图画,户判围屏。分曙色流云有影,冻晴光老树无声。醉眼空惊,樵子归来,蓑笠青青。【说明】

鲜于必仁的《燕山八景》组曲,为我们记录了金元时代北京地区的名胜风光,是比较值得重视的作品。这两首分咏“芦沟晓月”和“西山晴雪”,颇尽描写形容之妙。【注释】

①芦沟晓月:示代燕山(今北京地区)八景之一,地点在今北京市西南芦沟桥,桥为金大定(1161-u**)时所建,夸永定河上。

②“起宿霭千寻卧龙”二句:形容芦沟桥姿态的雄伟美丽。

③蟾宫:月宫。俗传月中有蟾蜍,故称月为蟾宫。

④西山晴雪:元代燕山八景之一。西山在今北京市西北。

⑤地展雄藩:意指西山为北京的屏障。雄藩,雄伟的屏藩。

张养浩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自幼聪明苦读,被荐为东平(今山东东平)学正。历经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官。他直言敢谏,不怕得罪当国者。英宗至治元年(1321),他在上疏谏元夕内廷张灯后,因感宦途险恶,遂弃官归隐。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他被召为陕西行台中丞,致力于治旱救灾。到官四月,因勤劳公事,死于任所。

张养浩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是元代有别集流传的少数散曲作家之一。集中的作品,多写于晚年归隐以后。在大量讴歌隐居之乐的同时,透露出宦途险恶的恐惧心情,实际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消极抵制。因为他从险恶的****中转向平静、明媚的大自然,心情特别愉快,因此一些写景之作明丽生动,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他集子里还有部分关怀民生疾苦的作品,表现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跟许多接近市井勾阑的散曲作家大异其趣。小令

[双调]庆东原

即景*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喜沙鸥也解相留恋。一个冲开锦川,一个啼残翠烟,一个飞上青天。诗句欲成时,满地云撩乱。【说明】

把鹤、莺、沙鸥的姿态写得相当生动,背景明朗开阔。与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境颇为接近。结处表现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精神状态,即作者专心致志于艺术构思时,几乎忘怀一切,直到诗句将成,从沉思中清醒过来,才感觉到眼前景象的变换。

[双调]殿前欢

登会波楼四围山,会波楼上倚阑干,大明湖铺翠描金间①。华鹊中间②,爱江心六月寒。荷花绽,十里香风散。被沙头啼鸟,唤醒这梦里微官。【说明】

写从会波楼上看到的大明湖景色,既有色,又有香,描写得十分清丽。末二句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注释】

①大明湖:在山东省济南市北部,湖水清澈,环湖有许多名胜古迹。会波楼:据《济南府志》记载:“大明湖北注会波桥。”会波桥在北门内,会波楼当在其附近。

②华鹊:指在大明湖附近的华不注山与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