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1 / 2)

成语故事 佚名 6904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杜渐防微

杜:杜绝,堵塞。渐:事情的开端。微:微小,指事物的苗头。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在祸害或坏事刚冒头、尚未扩大的时候,就加以杜绝、防止,即防备祸患在未发生之前。

丁鸿,东汉时人。自幼聪明好学,对经书很有研究。其父死后,父亲的爵位按当时的世袭传统应由作为长子的他继承,但他却上书朝廷要把爵位让给他弟弟,他自己外出躲了起来。后来,朝廷不允,他在外被人发现,经反复劝说,才回到家中,接受了皇帝的敕封。

到了和帝刘肇继位时,刘肇因年幼无能,大权由窦太后执掌。当时,窦太后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职位非常显要,他拉帮结伙,把窦家兄弟纷纷安排到了重要的职位上,相互勾结,为非作歹,朝廷实际上成了窦家天下。丁鸿见了很着急。他利用那年发生日蚀,古代人认为是不祥之兆的机会,劝说皇帝趁窦家兄弟权势还不大的时候,及早制止,以防患于未然。他上奏皇帝说:“皇上如果亲自负责治理国家,发现坏事的苗头,就及时地制止它、杜绝它。这样,凶险就可以避免,祸害就可消除。”

他还进一步举例说:“岩石的破坏,是因为涓涓细水的侵蚀;能遮蔽阳光的树木,是嫩绿的幼苗长成,事情在开始的时候容易制止,等发展壮大了,就难以除掉了。”

丁鸿的话,正合和帝的心意,和帝本来就有大权旁落的感觉。于是,他罢免了窦宪的官职。窦宪被迫自杀。

咄咄怪事

“咄咄”是叹词,表示惊讶。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使人惊讶的怪事。

东晋时,有个人出身豪门贵族,名叫殷浩。他爱好玄学,擅长论谈,年轻时就很出名,但就是不肯出来当官。后来,他被推荐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他再三推辞,朝廷不同意,只好赴任就职。

殷与当时的大将桓温闹矛盾,大臣王羲之劝他说,大敌当前,应以**为重,主动与桓温讲和,但他不听后来殷浩被任命为中军将军,统率五州军事,并领兵北伐。他屡战屡败,桓温乘机上书朝廷对他进行攻击。结果,他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去。

殷浩当平民百姓,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但他有个很怪的习惯,整天用手指在空中作写字的模样。旁人暗中观察,他写的老是“咄咄怪事”四个字,它的意思是令人惊讶的怪事情。旁人这才知道,他是借这个办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多多益善

益:更加。善:好。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越多越好。

韩信,秦末淮阴人。他原是楚霸王项羽手下的低级军官,后来投奔汉王刘邦,经丞相萧何的极力推荐,被拜为大将。汉楚相争时,他率领汉军,南征北战,立下无数功劳,和萧何、张良一起,被称为汉初三杰。

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解除了他的兵权,但他当时是实力最强大的诸侯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

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

回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有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

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他看到自己过去的部将周勃、灌婴、樊哙等人的官职都和自己一样,羞于和他们同列,便经常称病,不去上朝。

刘邦知道韩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便一一说了。当然,那些将领都不在韩信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

韩信回答:“陛下能带十万。”

刘邦又问:“那你呢?”

韩信答:“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

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

刘邦见韩信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兴。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氏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对牛弹琴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无的放矢。

东汉末年,有个叫牟融的学者,他对佛经有很深的研究。但是当他给儒家学者宣讲佛义时,却总是用儒家的《论语》、《尚书》等经典来阐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经来回答。儒家学者对他的这种做法表示异议,牟融心平气和地回答:“我知道你们都熟悉儒家经典,而对佛经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经来给你们作解释,不就等于白讲了吗?”

接着,牟融向他们讲了“对牛弹琴”的故事,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

“古代有一位大音乐家公明仪,他对音乐有很高的造诣,弹得一手好琴,

优美的琴声常使人如临其境。

“有一天,风和日丽,他漫步郊野,只见在一片葱绿的草地上有一头牛正在低头吃草。这清静怡人的氛围激起了音乐家为牛弹奏一曲的欲望。

“他首先弹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尽管他弹得非常认真,琴声也优美极了,可是那牛却依然如故,只顾低头吃草,根本不理会这悠扬的琴声。

“公明仪先是很生气,但当他静静观察思考后,明白了那牛并不是听不见琴声,而实在是不懂得曲调高雅的‘清角之操’。

“于是,公明仪重又弹了一曲通俗的乐曲,那牛听到好像蚊子、牛蝇、小牛叫声的琴声后,停止了吃草,竖起耳朵,好像在很专心地听着。”

牟融讲完故事,接着说:“我用儒家经典来解释佛义,也正是这个道理。”

儒家学者听了,完全信服了。

断章取义

“章”,文章中的章节,段落。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引用他人文章或讲话时,只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而不顾全篇文章或讲话的基本内容。

春秋时后期,齐国的大夫崔杼和庆封合伙杀死了齐庄公,立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国君,史称齐景公。崔杼与庆封因功分右相和左相。

庄公有两个忠诚的卫士,一个叫卢蒲癸,一个叫王何,他们在庄公遇害后逃到国外去。卢蒲癸在出逃前恳切地嘱托弟弟卢蒲嫳:“你要千方百计取得崔杼和庆封的信任,在适当时候使我回国,为庄公报仇。”

卢蒲嫳不忘哥哥的嘱托,后来当了庆封的家臣。他很快发现,庆封虽然是左相,但朝政大权全被右相崔杼揽住,庆封只是名义上的相国而已。于是他帮庆封施出一条计谋,利用崔杼几个儿子争夺继承权的矛盾,杀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杀身亡。此后,齐国的朝政大权全落入了庆封手里。后来,庆封迷恋上了卢蒲嫳的妻子,不再关心朝政大事,便让儿子庆舍来掌管。

卢蒲嫳在逼死崔杼的过程中立了大功,自然成了大红人。他根据哥哥卢蒲癸的嘱托,设法让哥哥回到齐国,当了庆舍的侍卫。卢蒲癸本来是卫士,勇力过人,庆舍很欣赏他,不久把自己的女儿庆姜嫁给了他。在受到庆舍宠信后,他又设法让同时逃到国外去的卫士王何回到齐国,与自己一起当庆舍的侍卫。从此,两人私下联络了一些不满庆氏父子的人,准备杀灭庆氏,为庄公报仇。

卢蒲癸的妻子庆姜发现丈夫的行为很神秘,便问他究竟在干什么,能否与自己一起商量商量。卢蒲癸心想,我在于杀灭你们庆氏的事,怎么能与你商量呢?但经不起她一再询问,便对她说,如果告诉了她,可能不但自己难逃一死,还会坏了大事。于是庆姜说:“你的事也就是我的事。你告诉了我,我能出力就与你一起策划,不能出力也决不泄露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卢蒲癸把准备杀灭庆氏的事告诉了庆姜。庆姜表示要大义灭亲,帮助丈夫完成这一义举,并严守秘密。预定举事的日子,选在庆封外出打猎的那天,庆姜又说服父亲庆舍随同齐景公去太庙举行祭礼。就在这时候,卢蒲癸突然将长戈刺进了庆舍的胸膛。庆舍死后,卢蒲癸率兵杀灭了庆氏余党。庆封在出猎途中得知这个消息后,带着随从的士兵回城,因城坚无法攻克,逃奔鲁国,后被杀。

事后,有人问卢蒲癸道:“庆氏和你们卢氏都是姜姓的后裔,你怎么会和同宗的庆氏联姻,娶庆姜为妻的呢?”

卢蒲癸回答说:“庆舍不因为我与他是同宗而避开,把女儿嫁给我,我又为什么要去避开呢?就像有人常常截取《诗经》中某篇诗的某一章节,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我只取我所要求的,管它什么同宗不同宗!”

东窗事发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阴谋败露,将受到惩治。

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南宋宰相秦桧,竭力主张投降,感到岳飞是实现对金议和的最大障碍,他指使别人诬告岳飞谋反,把他逮捕入狱。但是,岳飞宁死不屈,不肯招认,秦桧无法将他治罪。秦桧和他的老婆王氏在卧室东窗之下密谋对策,王氏阴险地说:“相公,擒虎容易纵虎难。如果现在不想办法把岳飞治死,将来后患无穷!”秦桧觉得王氏的话很对,便不顾一切地把岳飞治死。他授意谏议大夫万俟泻等人伪造证据,将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部将张宪诬陷成罪,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父子等人杀死在狱中。

秦桧过了不久便死了。又没过多少日子,他的儿子秦熹也死了。王氏心神不宁,便请来一个道士作法。据说那道士在阴世见到了秦熹,看见他头颈上套着沉重的铁枷,便问道:“你父亲在什么地方?”

“在酆都地狱。”

道士赶到酆都,果然看到秦桧和万俟泻都带着铁枷,受着各种痛苦的刑罚。临走时,道士问秦桧要带什么话给王氏。秦桧哭丧着脸说:“烦请带话给我夫人王氏,就说东窗事发了。”道士回到阳世后,把秦桧的话告诉给王氏,王氏吓呆了,不久她也死去。

东山再起

这则成

语的意思是指有声望的人退职以后再度任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或失败后恢复力量再干。

东晋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的名士谢安,年轻时担任著作郎,从事编国史的工作。他不愿当官而受到束缚,便借口有病,辞去官职,隐居在会稽的东山。

扬州刺史(掌握一州军政大权的长官)庾冰听说谢安很有才学,几次请他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了。后来庾冰硬逼,他才勉强应召,但一个多月后就告退。不久,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升降等事务的长官)范汪等,向朝廷推荐谢安的才学。朝廷几次召他做官,他也一次一次地借口拒绝。

谢安四十多岁时,家族里不少当官的人死去或被朝廷贬为平民,谢安对自己家族的不祥命运感到不安。正好这时大司马(掌管全国政务和军务的高级官员)桓温邀他当自己官府的幕僚,谢安答应了。当时,中丞(掌管公卿奏事等的官员)高崧对谢安开玩笑说:“先生几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许多人劝您再次出来做官,你总是拒绝。你如何向老百姓交代?老百姓又将怎样看待你?”

谢安听了,露出惭愧的脸色。他到桓温的官府后,桓温高兴极了,两人整整谈了一天。

谢安出山后,因很有政治和军事才能,不断得到提升。到晋孝武帝时,他被任命为宰相。后来,当北方的前秦国王苻坚领兵南侵,谢安被任命为征讨大都督,他派自己的侄子谢玄、谢石领兵抗击,大破秦军于淝水,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东施效顰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美女西施因心口疼而颦(皱眉头),同村丑女东施竟然仿效西施皱眉的病态,结果更加丑。比喻胡乱模仿,结果适得其反,把事情弄得更糟。

越国苎罗(今浙江诸暨南),有位姓施的美女,因为家住若耶溪西岸,所以村里人叫她西施。

若耶溪东岸也有位姓施的姑娘。她长得很丑,村里人管她叫东施。东施因为自己丑,所以非常爱仿效漂亮

姑娘的服饰、姿态和动作。西施自然更是她仿效的对象。西施穿什么款式的衣服,梳什么样的头发,走起路来有什么习惯动作,她都要加以仿效。

有一天,西施心口疼,走路的时候双手捂住胸部,并且皱着眉头。村里人见她这个模样,都同情地说:“瞧这姑娘的模样,准是疼得难受,真是可怜!”

西施的病态正好被东施瞧见了。她一边看,一边默默记住她难受的姿态和动作。回到溪东后,马上仿效西施的模样,双手捂住胸部,同时皱着眉头。

东施的这副模样,使村里人大吃一惊,以为来了什么妖怪。有钱人紧闭大门,不想看见她,没钱人带着妻儿躲开。

东施只知道人家皱着眉头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皱着眉头会美。其实,西施本来就长得美,即使捧心皱眉,人们看上去也觉得美;而东施本来就长得丑,再捧心皱眉,就显得更丑,难怪人们都被她吓跑了。

大发雷霆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三国时期,孙权在建邺(今江苏省南京)称帝,国号为吴。吴国占据着江(长江)南大片土地,且兵多将广。公元232年(孙权嘉禾元年),魏国的辽东太守公孙渊派宿舒、孙综为使者联吴,与孙权结为同盟。同时献来貂、马等礼物。孙权大喜,封公孙渊为燕王,并派张弥、许晏、贺达等人带领一万人马和金银财宝,从海上送给公孙渊。当时东吴的大臣们都反对孙权的这种做法,认为公孙渊不可信。但孙权根本不听劝告。公元233年,公孙渊背弃盟约,杀了吴国使臣,将其脑袋送给魏国,并改编了吴国派去的一万军队。孙权得知大怒,道:“我年已六十,竟受了这种人的骗,实在叫人气不过。我不将公孙渊消灭,就没脸见人!”这时上大将军、右都护陆逊上书孙权劝阻说:“公孙渊凭借地势险固,杀了我国的使臣,实在令人气愤,以至陛下这样生气,要派军队渡海征讨而不顾后果如何。现在,天下风云变幻,群雄争斗。如果不能忍耐令人气愤的小事,而象震耳的雷声一样高声怒骂(原文是“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这使我十分不解。我听说,欲行千里的人,不能半途而废。想要干统一天下的大事,决不能因小失大。只要完成了统一的大业,公孙渊的仇还怕不能报吗?”孙权听从了陆逊的劝告,决定不去攻打公孙渊。

后来,人们把“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引申为“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斥责。

大而无当

(大相径庭)

“大而无当”和“大相径庭”这两个成语都出自《庄子·逍遥游》。

古代神话中有两个人,一个叫肩吾,一个叫连叔。有一天,肩吾对连叔说:“听说楚国有个陆接舆的人,为了逃避当官,假装精神失常。有时说起话来夸大得不得了,没有一点儿事实根据(原文是‘大而无当’),越说越离奇。我听到之后,又惊奇又害怕,犹如广阔的天空,无边无际;有很多过激之辞,就好象山间小路和堂前庭院那样,相差很远

,一点儿也不近人情(原文是‘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连叔问:“他具体说了些什么?”

肩吾回答说:“他讲:‘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个神人,不吃五谷,只吸清风、喝露水。他乘龙驾雾,遨游在四海之外……’我认为这些话是狂妄而不可信的。”

人们引用“大而无当”,表示东西过分庞大,却不合用。将“大有径庭”改为“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矛盾、相差很远。

大声疾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