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1 / 2)

成语故事 佚名 6847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过门不入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过家门口而不进门,形容忠于职守,公而忘私。

禹是鲧的儿子。尧命鲧治水,鲧的治水方法不对头,水来土掩,积土阻水,结果失败。鲧因此而被处死。

尧让位给舜以后,舜命禹继续治水。禹接受父亲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他经过勘察,全面规划水道,让水由小渠流入大川,由大川再流入大海。经过整整十三年,终于制服了洪水。

禹的工作很辛苦。他到过许多地方,参加许多工程的设计。据说,浙江的会稽山,就因为禹在那里计议过治水工作而得名。黄河的龙门、三门峡,都是禹领导开凿的。

十三年的艰苦,是一般常人所不能接受的。禹栉风沐雨,不辞劳苦,直到三十岁还没有结婚。在涂山(今浙江绍兴县西北),他遇到一个名叫女娇的姑娘,心中很爱慕,可是没有说上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去视察灾区。女娇也很敬爱禹,过了一段时间,好不容易两人又见面,才草草结了婚。婚后才四天,禹又走了。后来,女娇被送到禹的老家安邑(在今山西运城县附近)去住。但是,禹难得回安邑。虽然为了治水,几次到过家乡,而且曾经三次经过自己家门,还听到孩子正在哇哇地哭,可是都没有时间进去看看。禹说:“时间宝贵,即使是短短的一寸光阴,也要爱惜!”

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

功败垂成

“垂”,接近的意思。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有惋惜的意思。

公元三八三年,前秦皇帝苻坚强征各族人民,组成九十万大军南下,企图灭晋。他骄傲自恃,声称只要命骑兵在江中投入马鞭,就可以断流。东晋宰相谢安,命谢玄等将领率领八万军队迎战。晋军进至淝水,要求前秦略向后移,以便渡河决战,苻坚竟然答应。因各族士兵不愿作战,一退就不可收拾。谢玄乘机率兵渡水攻击,结果前秦军大败。

接着,谢玄等人又奉命北伐,很快收复了北方大片失地,谢玄本想进一步巩固已收复的失地,但是孝武帝的同母弟司马道子对他非常妒忌,借口出征时候太久,要他把军队撤回,坐镇淮阴。谢玄眼看即将取得的胜利又将付之东流,悲愤交加,在南下途中得了疾病。于是他上书孝武帝,请求解除他的职务,回乡治病。但是,孝武帝不许,要他去京疗养,还派名医为他治病。两年后,谢玄病逝,死时才四十六岁。

唐·房玄龄《晋书》的编撰者在为谢玄列传的时候说:“老天给他的年龄为何如此短促,以致他统一北方的事业接近成功时又遭到失败。”

功亏一篑

“功”,功业;“亏”,缺少;“篑”,土筐,意思是堆九仞高的山因差一筐土而未能完成。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一件事,或一个计划眼看要成功了,只差最后一点而不能完成。

曾经辅佐姬发攻灭商纣、建立西周王朝的召公,对武王说:“玩物这东西是谈不上贵贱的,关键在于德行。无德,物不值钱;有德,物才显得贵重。盛德要靠自己修养,圣主不可以沉浸在声色之中。把人当作玩物加以戏弄,会丧失德行;把稀罕物件当作玩物加以赏玩,会丧失志气。这就是‘玩人丧德’、‘玩物丧志’。犬马这类东西不是本地所生,不应该养它;珍禽异兽没有什么用途,也不应该养它;远来的珍宝不要那么稀罕它,不要人家的东西,人家才会归服你。”

“现在最要紧的是珍爱贤人,这是国家安稳的根本大计。君主应该随时积累德行,从早到晚都要想着德行,不能忽视细微的行为。大德都是小德积累而来的。比如堆一座九仞高的土山,只缺少一筐土没有加上去,山就没有堆成。您是一个圣君,如果从这些方面加以注意,就可以世世代代稳坐天下。”

刚愎自用

《左传·宣公十二年》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次,楚庄王率领军队去打晋国,到了黄河附近,听说晋国有了准备,便想撤退。他的部下伍参却主张继续前进。伍参对楚王说:“晋国新的中军主将,还没有足够的威信来行使命令;他的辅佐先縠刚愎不仁,是不会服服贴贴听从他的命令的,这次进军,我们一定能打败晋军。”

楚王听从伍参的建议,遂与晋军战于管城的敖鄗之间。晋军果然大败,楚军得胜而归。

后来人们把《书·仲虺诰》中的“好问则裕,自用则小”的“自用”和这里的“刚愎不仁”的“刚愎”合在一起,说成“刚愎自用”,用来形容固执任性,狂妄自大,傲慢专横。

高枕而卧

《战国策·魏策一》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张仪为了使齐、楚、燕、赵、韩、魏六**秦,便去游说魏王。

张仪到了魏国,魏王接见了他。他对魏王说:“贵国地方不过千里,士卒不过三十万;既无山川之险,又无丰富的产物。况且魏国地处楚国之北,赵国之南,韩国之东,齐国之西。因此,你亲近其中任何一国,其他三国都可能联合起来向你进攻;

你反对其中任何一国,则其他三国也可能联合起来反对你。可见你们的处境十分困难,十分危险。”魏王皱了皱眉头说:“那么先生有什么办法改变我国的处境呢?”张仪故作为难地说:“不好办哪!”他沉思良久才说:“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强大之秦国,则楚、韩两国不敢妄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听说“事秦”,心中十分不悦,但又不好形之于色,只好婉谢道:“先生的意见很好,可惜寡人有些愚蠢,还不敢立刻作出决断,等我和臣子们商量之后,再向先生请教。”张仪听后,便辞魏王而去。

后来人们引“高枕而卧”表示把枕头塞得高高地安安心心地睡觉;现在比喻思想解除武装,放松对敌人的警惕。

割席绝交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管宁和华歆是幼年时的同学,感情很好。

有一次,他们俩在菜园中锄草,忽然挖着一块黄金,管宁没有把它放在眼里,锄草如故;华歆不禁动了私心,立刻拾了起来,放在一边。

又有一次,他们同坐在一张席子上念书,忽然有一个坐着车子的官员路过门外,管宁无动于衷地坐着念书;华歆觉得这个人很阔气,十分羡慕,就放下书本跑出去看。通过这两件事,管宁认为华歆这个人既贪财,又慕荣贵,就不愿再和他做朋友,于是他用刀割断席子,分开座位,并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从此他俩便断绝了友谊。

后来人们称管宁的行为叫“割席绝交”,用以表示朋友之间断绝关系。

更令明号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楚厉王为了有紧急事情时便于号令百姓行动,便设警鼓。凡国家有了紧急情况需要百姓为戌时,便以击鼓为号。

有一次,楚厉王喝醉了酒便击起鼓来,顿时全城百姓大惊。左右的人立即告诉楚王说:“千万不能乱击警鼓,不然就会造成混乱,.失信于民。”可是楚王毫不在乎地说:“我喝醉了酒,击击鼓,不过是和大家开开玩笑而已,这有什么关系呢?”百姓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就各自回家去了。

几个月后,真的有警报了,楚厉王大击其鼓,可是百姓都认为是闹着玩的,一个也没有来。楚厉王所设的警鼓已失信于民,不能号令百姓行动,于是只得“更令明号而信之”。

韩非子是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人主应当对人民讲信用,后来人们引用“更令明号”来表示重新申明号令.

狗尾续貂

《晋书·赵王伦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汉宣帝的第九个儿子赵王伦,于魏嘉平初年,被封为乐亭侯,后拜为谏议大夫。他与孙季勾结,谋害了太子之后,又制造了个宣帝命他早入西宫的神话。舆论造够之后,就带兵五千自端门而入,僭即帝位。自此以后,他便滥封官爵,不管有功无功,只要投合他心意的人,都一一加官进爵。由于爵位太多,所封官员的帽子上的貂尾就不够了,实在无法,只好用狗尾来代替。当时人们对这种怪现象很不满意,就讽刺地说:“貂不足,狗尾续。”

后来人们把“貂不足,狗尾续”说成“狗尾续貂”,用来比喻把不好的东西续在好的东西后面。用来喻事物的前后好坏很不相称(多指文艺作品)。

孤苦伶仃

公元二六三年,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灭蜀之后,第.二年他的儿子司马炎就废除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晋武帝司马炎为安抚蜀汉十族,便对汉蜀的旧臣采取笼络收买的怀柔政策,征召他们去洛阳任职。时李密在徘徊犹豫之中·决定暂时不去。于是以尽孝祖母为名,写了上武帝的《陈情表》。他在《陈情表》中描写他幼年时的生活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汤药,未尝废离。……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意思是:我生下来才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便去世了。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劝我母亲改嫁,改变了我母亲守节的志向。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孱弱,亲自把我抚养。我小的时候,常常生病,到了九岁还不能行走。孤单困苦,没有依靠。直到长大成人,还是上面没有叔伯,下面没有兄弟,……单身独立,只有形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并且祖母刘氏早年就有疾病,常常躺在床上,不能行动,我侍奉汤药,不曾离开过她。……〔而今〕祖母刘氏的病日愈沉重,正象太阳快往西山落下去了一样。她只有一丝儿气了,生命非常危急,早晨都很难料到她能不能活到晚上。我没有祖母,也就没有今天;祖母没有我,她也无法度过晚年。我们祖孙二人是相依为命的啊!)

晋武帝看了他的《陈情表》后,为了维护其“以孝治天下”的幌子,就答应李密的请求,免于应征,并在生活上予以优厚

的照顾。

后来人们把“零丁孤苦”说成“孤苦伶仃”,用来形容困苦孤单,无依无靠。

瓜田李下

《旧唐书·柳公绰·公权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唐文宗李昂问工部侍郎柳公权,近来人们对朝廷有些啥议论。柳公权回答说:“您派郭旻做邠宁的主官,有些人赞同,也有些人反对。”

文宗听后,皱了皱眉,显出不大高兴的神情。过了一会儿,他对柳公权说:“郭旻做官一向没有什么过失,今天以金吾大将的身份放任邠宁做个主官,这还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呢?”柳公权说:“按郭旻对国家的功劳,派做邠宁的主官是无可非议的;只是听议论的人说,郭旻是因为进献了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样的官职的。”文宗听了柳公权的这些话,双眉紧锁,似乎受了极大的委曲,赶紧解释说:“郭旻的两个女儿进宫不是献给我的,而是去伺候太后。”柳公权说:“瓜李之嫌,何以户晓?”(意思是:瓜田李下的嫌疑,怎能给每个人都说得清楚呢?)唐文宗无法,只得摇摇头。

后来人们用“瓜李之嫌”或“瓜田李下”比喻容易使人发生嫌疑的地方。

官官相护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五回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曹州于家屯那个地方,有个财主名叫于朝栋,他有两个儿子。有一年秋天,他家被强盗抢了一次,于家即到官府报案,结果有两个小强盗被捉去杀了,因而强盗与于家结了仇。强盗为了报复,在一次抢劫之后,把一部分赃物悄悄地放进于家一间放杂物的屋子里。

曹州长官玉贤带领人马追捕强盗,途中在于朝栋家搜出了强盗所藏的赃物,于是不由分说,将于朝栋父子三人抓去。此事明明是冤枉,但曹州府玉贤既不调查核实,又不听从下人的意见,硬把于朝栋父子三人放在站笼里活活折磨死了。

于朝栋等死后,众人愤愤不平

不久,众人议论开了,有的人建议:此事应往上告,要上面重审。有人却不同意这样做。理由是:民家被官家害了,除了忍受,没有别的办法。倘若上告,照例仍旧发回来审问,这样又落在他手里,岂不是又要倒霉么?当时又有人建议,请于朝栋的女婿去上告,因他是秀才,知书识理,一定有办法。于朝栋的女婿对众人说:“我去是很可以,只是于正事无济,反叫站笼里多添一个屈死鬼。你想,抚台一定要发回原官审问;纵然派个委员前来会审,官官相护,……他是官,我们是民……这官司打得赢打不赢呢?”众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没有办法,只好罢了。

后来人们引用“官官相护”或作“官官相为”表示官吏们互相包庇。

鬼鬼祟祟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晴雯得了伤寒,头痛脑热,懒怠动弹。宝玉给房中人说:“不要声张,不然太太知道了,又要叫晴雯搬回家去治。家里纵好,到底寒冷,不如在这里。”宝玉接着又说:“晴雯在里间屋好好躺着,我叫人请了大夫,悄悄从后门进来诊治。”

医生看病后,一个老婆子把药取了回来。宝玉命丫环就在屋内的火盆上煎。晴雯说:“这里煎药,弄得满屋子药气,还是拿到茶房里去煎罢!”宝玉说:“药气比一切的花香还香呢!我屋里各色香都齐了,就缺少药香。”一面说,一面命人煨上。一切安排停妥之后,宝玉才去给贾母王夫人请安。

宝玉来到贾母房中时,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王熙凤等正在和贾母谈笑。宝玉请了安,坐了一会儿,因惦记着晴雯等,便回到自己的房中。宝玉一踏入房门,药香满室,但不见一人,只有晴雯独卧炕上,脸上烧得绯红。用手一摸,滚烫滚烫的。宝玉见此情景说道:“别人去了也罢,麝月秋纹也这么无情,各自去了!”晴雯答道:“秋纹是我撵了他去吃饭了,麝月是方才平儿来找他出去了。两个人鬼鬼祟祟的,不知说什么。”

原来平儿来找麝月,是告诉她小丫头坠儿偷了镯子,因晴雯是火爆性子,怕她忍不住气要打骂坠儿,所以把此事悄悄地对麝月说了。

后来人们用“鬼鬼祟祟”表示行动不光明正大。

国色天香

唐·李浚《摭异记》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太和年间,有一次,文宗皇帝李昂在程修己的陪同下,到御花园赏花。这时园中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争奇斗妍。当文宗看到花王——牡丹的时候,便问身边的程修己道:“今京邑传唱牡丹诗,谁为首?”(意思是:而今都城里传唱牡丹诗的哪一个数第一?)程修己回答说:“中书舍人李正封有诗道:‘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文宗听了,赞叹不已。

后来人们从李正封的两句诗中摘取“国色天香”来形容牡丹的色香皆佳,不同于一般花卉,也用来比喻女性的美丽。

国士无双

《史记·淮阴侯列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韩信从小就喜欢兵法和武艺,后来成了汉初具有卓越才能的军事家

当秦王朝政治腐败不堪之际,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在群雄起来反**秦的声浪中,韩信带着武器投奔项梁。项梁失败之后,他又跟随项羽。在项羽的军队中,一直没有受到重用,只任过中郎。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都没有采纳。韩信认为,项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从人心的向背看,项羽不如刘邦,再从项羽的为人、个性及其种种措施看,也不及刘邦。因此,他认为项羽的势力“其强易弱”,于是便去投奔刘邦。他在刘邦手下做一个接待宾客的小官。韩信为了得到进身之路,经常与萧何谈论军事。为此萧何很重视他。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韩信仍未得到刘邦的重用,他便弃刘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报告刘邦,便亲自去追。刘邦误以为萧何也逃跑了,又怒又忧。两天后,萧何回来了,刘邦既惊且怒又喜。萧何把追韩信的事告诉了刘邦,刘邦不信。他说:“逃跑的将领数以十计,为什么你只去追韩信呢?”萧何说:“其余诸将,得来容易,至于韩信可以说是‘国士无双’(意思是:一国之中,找不到第二个这样杰出的人才)。如果大王果真只想做汉中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了。”在萧何的极力推举下,刘邦乃拜韩信为大将。

后来人们引用“国士无双”(国士:国内最有才干的人)表示国内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奇才。今用来称赞当代杰出的人才。

过河拆桥

《元史·彻里贴木儿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元代有个许有壬,从小就饱读经书。后来,经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从此官位逐步升到参政。可是当他升到参政后,就竭力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当时,治书御史普化对他这一作法很有意见,就讥讽他说:“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

许有壬听了很不舒服,认为这是对他莫大的侮辱,于是就称病不再出来了。

后来人们引用“过河拆桥”比喻利用他人达到目的之后,就把别人一脚踢开。

过五关,斩六将

《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三国时候,曹操发兵二十万攻打徐州。刘备战败,投奔袁绍;关羽被围,投降曹操。后来关羽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便辞别曹操前去与刘备相聚.

在往河北途中,由于未得到曹操的通行文凭,故沿途屡遭艰险。出发的第二天到东岭关时,即被守将孔秀带兵拦住。孔秀要关羽留下老小作为人质,方可过关。关羽闻言大怒,纵马提刀,直取孔秀。两马相交,只一回合,大刀起处,孔秀尸横马下。关公斩了孔秀后,向洛阳进发。洛阳太守韩福及其牙将孟坦带兵把关,不让通行。韩福、孟坦惧关羽勇猛,不敢力敌,乃设计擒之。即孟坦出战,佯败诱关来追,韩福用暗箭射杀。谁知孟坦佯败回马时,关羽马快赶了上去,一刀把孟坦砍为两段。韩福见状,立即暗放一箭,正中关羽左臂。关羽奋起追杀韩福,他手起刀落,带头连肩,将韩福斩于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