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犬不宁
这个成语出自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所作《捕蛇者说》。
唐朝中期,由于朝廷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割据,致使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统治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在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十分困苦的情况下,仍然横征暴敛,拼命搜刮,弄得民不聊生。
公元805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任司马,使得他能够接触到社会底层,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难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写下了《捕蛇者说》这篇著名的散文,以表示对横征暴敛的不满。在这篇散文中,柳宗元写道:有一个姓蒋的捕蛇人,虽然他的祖父、父亲都由于捕蛇而被夺去了生命,但他却仍然继续捕蛇。其原因就是因为租税太重,没有办法,只好冒着生命危险,捕蛇抵税。这个姓蒋的捕蛇人在谈到差役到村里催交赋税的情形时说:“这些差役们一个个凶神恶煞,大声吆喝,横冲直撞,村民们无不担惊受怕,即使鸡和狗也不得安宁(原文是‘虽鸡狗不得宁焉’)。”
后来,人们把“鸡狗不得宁焉”简化成“鸡犬不宁”成语,
鸡鸣狗盗
这个成语出白《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个贵族,名叫田文,他承袭了父亲田婴的封爵,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东南),又称“薛公”。
孟尝君很有贤名,他不惜家产而厚待宾客,门下收养了各式各样的食客,最多的时候达数千人,秦王闻其名,一次又一次派人请他入秦。后来,孟尝君带着一帮食客来到秦国,被秦昭王拜为相国。这一任命遭到很多秦国旧臣的反对,有的私下对秦昭王说:“孟尝君虽然很贤能,但他是齐国的贵族,你让他当秦国的相,他必定事事先为齐国打算,然后才为秦国着想。这样一来,秦国就危险了。”秦昭王听了,罢免了孟尝君,并且把他囚禁起来,准备杀死他。
孟尝君被囚禁后,急忙派人向秦昭王的一个宠妃求救。这个妃子向他要一件白狐皮袍。这种皮袍价值千金,孟尝君来秦时已经献给了秦昭王,再也没法找到第二件。怎么办呢?随同孟尝君一起入秦的很多食客谁也提不出办法。这时,坐在最下手平时被别人看不起的一个食客站起身来,不慌不忙地说:“我有办法。”原来这个门客是善于学狗叫的小偷。当天夜里,他学着狗叫,偷偷地爬进秦王的存衣库,偷出了原先献给秦王的那件白狐袍,由孟尝君派人送给了秦昭王的宠妃。在宠妃的劝说下,秦昭王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一经释放,立即改名换姓,骑着快马,与门客们飞速逃向齐国。可是,当他们赶到东边函谷关时,只见关门紧闭,已经是半夜时分了。按照规定,管关的人必须待到鸡鸣以后才开关放行。孟尝君非常着急,他知道,秦昭王虽然释放了自己,事后必然翻悔,一定会派人追拿。正当他急得团团转时,他手下一名平时被别人歧视的门客却学着公鸡的声音啼叫起来。接着,附近的公鸡也跟着啼叫起来,管理函谷关的秦国官员听到鸡叫,连忙打开关门,孟尝君一行便蜂拥而出,逃离了秦境。果然不出孟尝君所料,秦昭王同意释放孟尝君以后,又后悔起来。连忙派人去抓回,发现他们已经逃走。于是,又急忙派兵追赶。等追兵赶到函谷关时,孟尝君一行早已逃得无影无踪。这两个身怀“鸡鸣”、“狗盗”之术的食客,虽然平时不怎么被人重视,但在关键时候,却使孟尝君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
后来,人们常以“鸡鸣狗盗”来比喻卑微不足道的本领。
卷土重来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作《题乌江亭》一诗。
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和楚霸王项羽经过多年的反复争夺,最后刘邦逐渐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垓下一战,汉军大败项羽,项羽率八百骑深夜突围南逃。逃到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时,只剩二十八人,而刘邦的追兵有几千人之多。
这时,乌江亭长撑着一只船过来,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但土地有一千里,人口有几十万,您仍然可以在那里称王。您赶快渡江吧。”项羽苦笑着说:“天要亡我,我渡过江去还有什么意思?况且当初和我一起渡江西进的八千江东子弟,如今没有一个生还,即使江东父老兄弟同情我,继续拥戴我为王,可是,到了目前这般田地,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最后,项羽拔剑自刎而亡。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有一次来到当年项羽自杀的地方,想起项羽和那八千江东子弟兵的英勇和失败,非常感慨和惋惜,便在乌江亭上写了《题乌江亭》这首诗,原文是:“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里“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意思是说,如果项羽当时不自杀身亡,而是先渡江到江东去积聚力量再回来与刘邦较量,那么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呢!
后人由此引申出“卷土重来”这个成语,比喻遭受挫折和失败之后,重新再干。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这句成语出自元末明初刘基所作《
诚意伯集·卖柑者言》。刘基通过卖柑小贩之口,揭露和抨击了元末官僚统治阶层的腐朽。这个故事的大意如下:
元朝末年,在杭州城里有一个卖水果的小贩,很会做买卖。他贮藏的柑子,即使存放一年,拿出来卖时,柑子的外表仍然象刚刚从树上摘下来时一样金黄油亮,新鲜可爱,但剥去表皮,里面却干枯得象破旧棉絮一样。
有一天,刘基从小贩那儿买了几个柑子,剥开后看到竟是这种样子,便生气地去责问他。小贩笑了笑,说:“世界上耍弄欺骗手段的人多得很,难道只有我一个人吗?那些佩挂兵符、坐在虎皮交椅上的武官,别看他们耀武扬威,有几个是懂得兵法、有点真本事的?那些戴着高大的帽子,穿着宽阔的朝服、气宇轩昂的文官,难道他们真的掌握治理国家的本领吗?这些人啊,寇盗横行他们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们不会救助,贪官污吏他们不懂得处置,法纪败坏他们不知道收拾整顿,你看他们,一个个身居高位,骑的是高头大马。吃的是山珍海味,喝的是琼浆美酒,哪一个不是装得一本正经,一副堂堂正正、显赫威武的样子?可是,他们又哪一个不象我的柑子一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呢!?你为什么看不到这些,只看到我的蜜柑呢?”
后来,人们引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成语,来比喻虚有其表,外表好看而里面很糟。
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和“有备无患”都见于《左传·襄公十一年》。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事不休。当时的郑国,一方面想扩大自己的势力,一方面又担心晋楚这两个强国。公元前**1年,郑国的国君听了大夫们的意见,想挑起晋、楚两国的矛盾和不和,便不断向邻近的宋国等进行军事挑衅。于是激起了各诸侯国的愤慨,联合起来进攻郑国。郑国自知抵御不了包括晋、楚在内的各诸侯国的联合进攻,便派使者告诉楚国,说郑国准备归顺晋国,以挑起楚国与晋国的矛盾。但楚国没有上当。最后,晋国同意和郑国结盟,其他的诸侯国百年只好跟着停止了对郑国的进攻。
为了表示对晋侯的感谢,郑国给晋侯送去了很多礼物。晋侯把一部分礼物分给了对晋国的富强作出重大贡献的魏绛,作为奖赏。魏绛推辞说:“这是由于国家的洪福和君王您的威灵,也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有多大力量?不过,我希望您在安逸快乐的时候,应该想到国家可能碰到的困难和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防备,就不至于酿成大患(原文是:‘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谨以此向您规劝。”
后来,人们根据魏绛的话引出两句成语,用“居安思危”说明处在安逸快乐之中,要经常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难,用“有备无患”说明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举足轻重
“举足轻重”出自《后汉书·窦融传》。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天下大乱。窦融曾担任过一个时期王莽朝的武官。后来刘秀起兵反对王莽统治,势力发展很快。窦融为避关东(潼关以东)之乱,率兄弟前往河西(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地区)。当时这一带的酒泉太守梁统、金城(即今兰州市)太守库钧、张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彤(读rónɡ荣)共推窦融为河西五郡大将军。他们在河西修兵马,习战射;为政宽和,上下相亲,把当地治理得很好。
光武帝刘秀推翻王莽统治、自己做了皇帝之后,窦融遣长史刘钧去向刘秀奉书献马。在此同时,刘秀也派人来与窦融联系,以便统一河西地区。刘秀接见刘钧,获悉窦融有归顺之意后,很高兴,随即给窦融写了一封信让刘钧带回去,并封窦融为凉州牧。信上首先赞扬了窦融治理河西五郡的勋绩:“劳镇守边五郡,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外则折挫羌胡,内则百姓蒙福。”尔后写到对窦融的思慕之情:“威德流闻,虚心相望,道路阻塞,邑邑何已!”最后,刘秀分析当时军事形势,指出在他与窦融相隔之间,尚有益州(即现在四川省包括成都在内的北部广大地区)的公孙子阳和天水(即现在甘肃省包括天水在内的东南部广大地区)的隗嚣在与他相争夺的情况下,窦融决定去向,对全局将起关键性作用:“今益州有公孙子阳,天水有隗将军,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意思说正当蜀、汉两军对垒之际,将军您偏向那一方,都可以打破均势,使形势发生很大变化。
后人据此,概括出“举足轻重”成语,以说明由于处的位置极其重要,其一举一动都不能等闲视之,都会对大局发生重大影响或作用。
举案齐眉
“举案齐眉”为东汉孟光、梁鸿夫妻相互敬重的故事,见《后汉书·梁鸿传》。
梁鸿幼时遭乱世,父死以卷席而葬。后到太学(国家最高学府)学习,博览群书,无不通晓。但因家贫,毕业后,未得官做,曾在上林苑放过猪。后归乡里。
梁鸿是个有学问而又有高节的人,家乡不少人曾向他提出要以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但都被梁鸿谢绝。同县(扶风平陵,即今天的陕西
咸阳市一带)一位姓孟家有女儿名孟光,年已三十,肥壮黑丑,给找了多次对象,她都不嫁。其父母亲问她为什么,她说:“欲得贤如梁伯鸾(鸿字伯鸾)者。”梁鸿听到这个消息,欣然表示愿与孟光结为夫妻。
婚后不久,夫妇二人隐居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来梁鸿东出潼关,在访问京师洛阳时,曾作《五噫之歌》一首,对朝政有所讥讽。为此,皇家下令捉拿他。从此,梁鸿更姓改名,与孟光隐居于齐、鲁(都在今山东省)之间。后又迁居吴地(今江苏省南部地区),借居于当地有钱人家皋伯通之小偏房,以替人舂谷为生。梁鸿劳累一天归家,孟光把饭菜都准备好,“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举案齐眉,双手捧着放饭菜盒的托盘,高举至与自己的眼眉毛相齐。这是对丈夫梁鸿表示非常敬重的意思。孟光的举动惊动了皋伯通,他认为梁鸿“非凡人”。于是,将梁鸿夫妻请到家里居住。后梁鸿在此潜心闭门著书十余篇。梁鸿死后葬于吴地,孟光后归回扶风老家。
后人以“举案齐眉”为成浯,比喻夫妻之间相亲相爱、互相敬重。
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与“高枕无忧”两个成语同出于《冯煖客孟尝君》一文中。此文见《战国策·齐策》。
齐国国相孟尝君田文门下有一个名叫冯煖的食客,他自告奋勇为孟尝君到封邑薛地(今属山东省,在微山湖东南滕县至枣庄市一带)收债。行前,冯煖问孟尝君:“债收完,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们家少什么就买什么好了。”
冯煖驱车到薛地后,派手下人要那些应当还债的佃农都带着券契来对帐。对完帐后,冯煖以孟尝君名义,宣布这次债务都不收了,赐给大家了,并当众将券契烧掉。佃农们高兴异常,振臂高呼万岁。
冯煖返京见孟尝君,孟尝君很惊奇他怎么办得这么快,并问道:“买什么回来了?”冯煖答道:“你说你家少什么就买什么,我想了想,你家珍宝、狗马和美人都有的是,所缺少的是‘仁义’。我替你买了‘仁义’了”。孟尝君急忙追问道:“怎么买‘仁义’法?”冯煖说:“现在你只有一块小小的薛地,你不关心那里人民的疾苦,只想从他们身上得到利益。我个人私下为你决定:把所有债务都给免了,并烧了券契,人民皆呼万岁!这就是我为你买的‘仁义’。”孟尝君听完,并不高兴,无可奈何地说道:“唉,你算了罢!”
不久,齐国君王罢免了孟尝君的相位。孟尝君离开京城前往封邑薛地居住。孟尝君尚未到薛地,当地人民扶老携幼到百里之外来迎接孟尝君。这时,坐在车子上的盂尝君转过身来对冯煖说道:“先生您为我田文买的‘仁义’,我今天才看到。”冯煖直言道:“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不久,冯煖又出谋为孟尝君“凿二窟”、“凿三窟”。三窟皆成,冯煖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战国策》对此作出评价道:“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煖之计矣。”“纤介”,指微小、或一点点的意思。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得出“狡兔三窟”和“高枕无忧”两个成语,前者比喻要多想几个办法来保护自己,以免受害;后者比喻什么忧虑都没有了。
既往不咎
“既往不咎(读jiù旧)”,意思是已经过去了的事或犯过的错误,不再去追究了。出自《论语·八佾》篇。
鲁哀公向孔子弟子宰予问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做,宰予回答道,“夏后氏(夏朝人)以松,殷人以柏,周人(周朝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孔予听完宰予这个回答,大为不满,马上说道:“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话的意思是:已经做过的事就不用说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规劝了,已经过去的事不必去责备了。孔子对周礼是维护的,所以当宰予说周朝人用栗树做土地神的神主,含有使人民“战栗”的意思的时候,他就马上以“既往不咎”的话把它搪塞过去。
结驷连骑
“结驷连骑(读jì)”,意思是车马众多。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本是描写当了卫国相国的子贡率众前往拜见老同学原宪的威风场面。
故事是这样的:孔子学生原宪,非常崇拜老师。孔子死后,他决心不再出仕。后他隐居卫国。恰巧这时子贡在卫国当相国,显赫一时。子贡听说老同学原宪在卫国隐居,便率众前往拜访,“结驷连骑”,盛况空前。原宪见子贡及其随从,有的乘车,有的骑马,犹如车水马龙,他便穿着破衣戴着旧帽出来迎接。子贡一见老同学是如此光景,颇有耻辱之感,向原宪说道:“难道您生病了吗?”原宪一听,感到这是子贡看不起他的表现,就很不客气地答道:“我听说:没有钱财的,叫做贫穷;而学道做不到的,才叫做有病。象我现在这个样子,只是贫穷而已,并不是生病了。”听了原宪的回答,子贡意识到自己对原宪讲的话太过分了,最后惭愧而去;且认为这是件遗憾终身的事。
后人
将“结驷连骑”作成语用,形容排场阔绰。
家徒壁立
“家徒壁立”由“家居徒四壁立”变化来,为描写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家境的话,指家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四面立着的墙壁。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人以“家徒壁立”来形容人家贫穷得很。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西汉景帝时,蜀郡(今四川省)成都辞赋家司马相如在京都长安(即今西安市)为武骑常侍,他并不很乐意这个职务,但汉景帝不爱好辞赋,仍让他做这个侍从武官。后来喜爱文人学士的皇族梁孝王进京,发现了司马相如,相如借病辞了武骑常侍官,投到梁孝王门下。数年后,梁孝王死,相如归回老家成都。因家贫、无以自业。位于成都西南的临邛县令王吉,素与司马相如有交情,邀请相如到临邛去。为此临邛巨富卓王孙特设宴宴请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借病不往,王吉亲自前往将相如请至。相如风雅潇洒,使满座高朋为之倾倒。当酒兴正浓之时,王吉上前奏琴曰;“窃闻长卿(相如字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再三,弹奏了几曲。当时,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新寡在家,她很喜欢音乐。相如也早闻文君才貌之名,故在弹奏之中,慎选曲调,以琴心挑之。文君听琴音,从窗外偷看,心中非常高兴,对相如产生了爱慕之情。宴会后,相如暗中使人以重礼物送文君身边的侍者,以向文君献殷勤。文君知相如与己心相通,就在夜里私奔相如,与他一同驰归成都。卓王孙知道后,大发脾气道:“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
文君到成都后,家居徒四壁立。时间长了,文君很不高兴,对相如说道:“我们将家搬往临邛吧,从弟弟那借点钱做个小生意,就足以为生,何必在此这么受苦呢!”相如应允,便与文君一同前往临邛,卖掉车骑,开一小酒店。文君当炉卖酒,相如身着短裤帮着打杂、洗涤器皿。
捷足先登
“捷足先登”由“高材疾足者先得”变化而来,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行动快的人可以先达到目的。
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淮阴侯),在打败齐王田横进驻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后,刘邦为了防止他有变,封他为齐王。当韩信平定了整个齐地后,他部下的谋士蒯通劝信脱离刘邦,先与霸王项羽联系,三分天下,然后再图一统天下。但韩信不听。刘邦打败项羽后,为了削弱韩信势力,借故贬他为淮阴侯。韩信不满,便暗下与驻兵北方的陈豨联系,准备造刘邦的反。但计谋败露,刘邦亲自率兵攻打陈豨,吕后在京都阴谋诓骗韩信于长乐宫谋害之。韩信就斩前仰天叹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刘邦返京后,见韩信已被处死,问信死时说了些什么,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刘邦下令将蒯通捉来审问道:“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刘邦听罢大怒,喝令将蒯通“烹之!”蒯通从容不迫,与刘邦辩理。其中这样一段话甚为精采:“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精锐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想象你这样争夺天下的是很多的),顾力不能耳,又可尽烹之邪(你可以把他们都除尽吗)?”经过蒯通这番辩驳,刘邦也感到杀他的理由不足,即命令把蒯通放了,并免除了他的罪过。
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来源于《战国策·楚策四》。
战国时的魏国,有一位著名的射手叫更羸。一天,他跟着魏王在京台上游览,抬头看一只鸟从远处飞来。更羸对魏王说:“请让我虚发一箭,将这只鸟射下来送您。”魏王说道:“好,你射吧。你的技术能够达到这样高明程度吗?”更羸说:“完全可以。”不一会,那只大雁从东方飞至京台上空,更羸拉满弓,对雁晃动而触弦响,雁闻声而落台前。魏王高兴地称赞道:“好!你的箭术怎么这样的高明呵!”更羸回答说:“这是一只受过伤的悲鸟。”魏王问。“你怎么能够知道的?”更羸说:“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这一段是说:这只雁飞的很慢,时而悲鸣。它之所以飞得很慢,是因为伤痛的厉害,之所以叫的很悲哀,是因为已经离开了伴侣。它的伤还没有好,惊魂尚未定,所以听到弓弦响声,惊而猛向上飞,伤剧痛,支撑不住,便从空中落下。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惊弓之鸟”成语,比喻受过惊吓的人,稍微遇到一点惊动,就惊慌失措、惶恐不安。
脚踏实地
“脚踏实地”出自北宋邵雍的《邵氏闻见前录》。
宋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是个治学非常严谨的人。他在其他史学家的协助下,用十九年时间写出了《资治通鉴》,这是一部我国古代编年史巨著。据说,这部洋洋数百卷的著作,都是用楷书写出,无一字草写。这
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深受时贤们的敬佩。
《邵氏闻见前录》第十八卷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公深以为知言。”这里的“公”和“君实”都指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司马光曾经问邵康节说:‘你看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邵康节答道:‘您是一个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实实在在、一丝不苟的人。’司马光认为这是真正了解他的人所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