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四大惭之一。
一次又一次的惨败,也曾使曾国藩灰心丧气,悲观到极
点,乃至蓬头垢足,不饮不食,跑到山上去写遗嘱。但是,
他的自杀作为,并非悲观失望,事情并不这样简单。一次次
失败,完全是由于自己指挥不当,这种羞愤也足以让人以死
相谢了。更重要的,他从小受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为国
捐躯、尽忠报国、舍生取义之类的思想,早已把他的灵魂浸
透了。“愿死疆场,不愿死牖下”,是曾国藩的素质,他早已
经写了“死在沙场是善终”这样的诗句。事实上,从他从戎
那一天起,就已经作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作为一个文人而
勉为其难来带兵,如果难以期望大成,那么但求自己一死,
不也难能可贵吗?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曾国藩其实也是一
个平凡的人,也有着普通人的种种缺点和弱点,使他成为英
雄的,不过是他最终能够战胜失败、战胜自我罢了。
梁启超就说过:凡古来能成大事的人,其自制力、忍耐
力必定是很强的。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还以忍耐教导
他的幕僚、弟弟。同治五年(1**6)曾国荃抵湖北任巡抚,
因与总督官文不和,遂上疏劾之。清廷令他剿捻,但屡次失
败。为此,曾国荃心情抑郁,经常发牢骚。曾国藩请他的心
腹幕僚赵烈文去信“慰之”。但曾国藩仍不放心,以自己的
坚忍成功进行现身说法,十二月十八日,曾国藩给他的九弟
曾国荃信中说:
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曾说我
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求自强,因而引用谚语说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两句话是我生平咬牙立志的口
诀,不料被申夫看破。我在庚戌、辛亥年间被京师权贵
所唾骂,乙卯、丙辰被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
江之败、湖口之败,三县之失,也颇有打脱门牙的迹
象。来信每怪运气不好,便不似好汉声口。只有一字不
说,咬定牙根,徐图自强为妥。
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人,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支持或
是讥讽、嘲笑、轻蔑甚至侮辱,他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好汉
打脱牙和血吞,咬牙立志,徐图自强。
1854年,曾国藩在决计会战湘潭时,太平天国的声势
已颇盛,以南京为中心,武汉、镇江、扬州等重镇,都掌握
在太平军的手里,清朝政府在这一地区内几乎没有任何力量
组织反抗了,而东征太平军的曾国藩也接连失利。决战湘潭
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攸关大局。曾国藩认为:“湘潭与靖
港之贼互为首尾,倘不及早扑灭,不独省城孤立难以图存,
衡、永、郴、桂及两粤匪党,闻风响应,东南大局不堪设
想。”确实,太平军若能取得湘潭之战的胜利,便能攻取长
沙,控制湖南,从而在湖南和两广农民起义军的响应下,迅
速南下,控制两广、闽浙等地,占有半壁江山。太平天国政
权只有在真正实现了划江而治的条件下,才具备发动北伐的
可行基地,夺取全国政权才有可能。对湘军来说,湖南是湘
军的老巢,占有湖南便意味着湘军的兵饷来源有保证;一旦
失去湖南,犹如鱼离开水一样,就会因干涸而消亡。
曾国藩认识到了湘潭战场的重要性,急派悍将塔齐布率
军开赴湘潭,又调水师总统褚汝航协助陆师摆开了与太平天
国生死搏斗的架势。这样在湘潭战场上,湘军的兵力占了优
势,加上太平军主帅林绍璋本人忠厚有余,但“无大本领”,
指挥不当,致使战线过长,兵力分散,使太平军完全陷于被
动挨打的局面。
湘潭之战,太平军遭到前所未有的惨败,清廷特别强调
这一胜利的影响:“自粤逆称乱以来,未受大创,湘潭一役,
始经兵勇痛加剿洗,人人有杀贼之志矣。”
湘潭之战的胜利,改变了对曾国藩黑云压境的形势。然
而曾国藩未被胜利冲昏头脑,当另一部湘军在靖港大败后,
遭来咸丰帝一顿数落与指责,嬉笑怒骂,无所不至!并将曾
国藩革去了礼部侍郎之职,“责成其戴罪剿贼”。
在这种艰难的境遇下,曾国藩回到长沙以后,咬牙立志
徐图自强,他认真总结了岳州、靖港二次战役的惨痛教训,
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为湘军日后出外作战积累了经验。
在曾国藩看来,湘军各营在几次战斗中暴露出来的种种
弱点,其真正原因是功罪不分,赏罚不明;其组织原因是良
莠不齐,勇懦不一。同时他还深刻意识到。最初来投奔他的
人,非亲即故,且抱着各种目的而来,因为台面小,所以凡
事多让,久而久之,连原则也丢失了。他认识到,一旦条件
有所改善,局面有所打开,就应破除情面,以正视听。他检
讨导致湘军缺乏纪律的原因,主要是他过去治军强调以道义
相号召,用忠义感召部下。而且,湘军的骨干,与曾国藩都
有密切的关系,不是同乡,就是同学,或者是同僚。他过去
总觉得对他们无法用法纪来进行约束。这样,在湘军内部,
实际上处于无法无天的状态。
曾国藩体会到,古人用兵,先明功罪赏罚,今时事艰
难,贤人君子大半潜伏不出,我以义声倡导,同履艰危。故
诸人起初跟随我,并不是为了利,我对他们也就难以绳之以
法。其致败实由此缘故。
因此,他对湘军进行了整顿。经查,湘军岳州大败,敢
于同太平军进行抵抗的,只有彭玉麟一营;湘潭之战,浴血
奋战的只有塔齐布两营、杨载福两营。曾国藩根据兵贵精而
不贵多的原则,依据勇于战斗的条件,决定士兵的去留
。他
从明赏罚、严军纪做起,凡溃散之营便不再收集,营哨兵勇
一律裁去不用。经过这番整顿和裁撤,留下的仅有水陆两部
五千人。其弟曾国葆也在被裁之列,这对曾国葆的打击很
大,多少年后还一直深居简出,拒见宾客。同时决定将王鑫
留在湖南。命罗泽南跟随其出征。令塔齐布、罗泽南、彭玉
麟、杨载福增募新勇,使湘军人数又扩至一万余人。在衡
州、湘潭修造船只,与此同时,除湘军本身的扩充以外,将
胡林翼的黔勇增募至二千,征调了登州镇总兵陈辉龙所率的
船队和广西候补道员李孟群统率的船队,共计一千余人。在
困境中持此种态度与行为的人必当是一个具备成功素质的
人。至于能否成功,用曾国藩的观点,还要看“天意”了。
经过长沙整军以后,湘军能战能守,这与曾国藩努力改
正自己的弱点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有失败才有成功,这是历史上许多成功者所证明了的真
理。一般而言,经过艰苦的磨炼或一系列的挫折,才更易使
人具备成功的品质。因而,有许多追求大成功之人甚至不是
先企求成功,而是先企求苦难。这里最主要的奥妙就是在于
失败和逆境的土壤会创造出更多的成功品质。而具备了成功
的品质,才能成功,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
自知之明,就是要知道自己败在哪里,及时调整,就是
要马上去掉不利成功的因素,发扬有利成功的因素。
成功语录:吾生平长进,皆在危难;处心积虑,正是磨练英雄,玉于子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