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千家诗7(2 / 2)

🎁美女直播

荆山已去华山来②,日照潼关四扇开③。

刺史莫辞迎候远④,相公⑤新破蔡州回。

【注释】

①次:指军队抵达、驻扎。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是古代著名的

军事要塞。张十二:即张贾,排行第十二,当时任华州(州治在今陕西

省华县)刺史。阁老:唐代中书省和门下省

的官员称阁老。张贾曾做

过属门下省的给事中,所以称他为阁老。使君:汉代称州刺史为使

君,唐代沿用作为对刺史的敬称。②荆山:在今河南省阌乡县南。

华山:又称太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南。③日照:一作"日出"。

四扇:一作"四面"。④刺史:指张贾。潼关距华州一百二十里,宰

相裴度胜利回师,驻扎潼关,作为华州刺史的张贾应当远来迎候。

故曰;"莫嫌迎候远"。⑤相(xiànɡ象)公:指裴度,唐代称宰相为

相公。

【解说】

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省孟县)

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三岁而孤,二十五岁中进

士。后来迁官至监察御史,因直谏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

山县)令。做刑部侍郎时,又因谏止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

(治所在今广东省潮安县)刺史。累官至吏部侍郎。他是中

唐时期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奇崛的气势、险怪的意

境、奇特的构思、生硬的词语,是他古体诗的特点;但他的律

诗、绝句却浑厚自然,古朴中透着清新。而平铺直叙的笔

法、散文议论化的语言又是他大多数诗歌的共同特色。有

《韩昌黎集》。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韩愈以行军司马的身份,随

同宰相裴度讨伐叛乱的吴元济。大将李愬雪夜入蔡州(今

河南省汝南县),铲除了淮西长期分裂割据的势力。这次大

捷使韩愈异常兴奋。这首诗就是韩愈随裴度班师回朝、途

经潼关时写给华州刺史张贾,要他准备迎接凯旋大军的。

前两句写胜利回师的自豪心情。意思是:大军行进,已经离

开荆山,华山又迎面而来;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潼关,关门大

开,迎接凯旋的王师。用"已去"和"来"把荆山和华山都写

得似有性灵——一**山仿佛都来相送相迎,都为这胜利

归来而欢呼。又用"四扇"写潼关的城门,虽然有人以为是

不尽符合当时城门的数目,但却很有气势,也是合乎艺术真

实的。后两句是通知华州刺史张贾来迎接裴度和王师。第

三句从欢迎一方设想,结句又点明事实,不但立意新颖,还

暗示出这次重大胜利的深远意义。

浪淘沙①九首(选一)

刘禹锡

日照澄洲②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③。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注释】

①浪淘沙:唐代教坊曲之一,有别于后来的词牌。今所见之曲词即

以刘禹锡所作为最早。九首诗的内容都和大浪淘沙的意思相关。

②澄洲:清澈的洲渚。③江隈(wēi威):江水弯曲的地方。

【解说】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人,一作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他和柳宗元皆因坐王

叔文党,同时被贬南荒。初贬连州刺史,半道又改贬朗州

(治所在今湖南省常德县)司马,后又任连州(治所在今广东

省连县)、夔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和州(治所在今安

徽省和县)等地刺史,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

宾客集》。

他不但政治态度比较进步,而且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哲

学见解。他的诗格调高亢,意象简括,气骨桀骜,语言明快,

这都是与柳宗元不同之处。他的怀古诗写得语言浅近而含

意深远,学习民歌的作品《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

等,又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首诗前两句概括叙述了淘金女工们的劳动场景。后

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贵族妇女的首饰和王侯之家

的印玺,原本都是出于淘金女工们的辛勤劳动。字里行间,

流露出诗人对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愤懑,同时

也对淘金女工们寄予了深厚的同情。按,此诗原为第一首。

竹枝词①二首(选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②。

【注释】

①竹枝词:原为巴渝一带民歌。刘禹锡依照曲谱

,制成了新的《竹枝

词》。②二句或许以比喻暗示诗中男子态度有些使人捉摸不定。

“无晴"谓"雨","有晴

"指"日出"。”晴"与"情"谐音。民歌里常用这

种修辞法,如以"丝"喻"思",以"莲"喻"怜"等都是。

【解说】

这是一首摹拟民歌的爱情诗,是原作的第一首。诗用

第一人称的口吻,表现了一位初恋的少女的微妙心理。第

一句写女主人公的眼前所见,用特定的景物交代了时令和

环境;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是意中人的歌声撩起了少女的

情思;后两句妙语双关,结合着眼前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表

达出这位痴情少女由疑虑转为喜悦的心理变化。诗篇全用

白描写法,格调刚健,语言清新,特别是用了以"晴"谐"情"

的双关语,更增添了诗歌的情趣,显得新颖可喜。

秋词(二首选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①,我言秋日胜春朝②。

横空一鹤排云上③,便引诗情到碧霄④。

【注释】

①寂寥:寂寞空虚。一作"寂寞"。②春朝:誊天的早晨。③横

空:一作"晴空"。排云:凌云。排,冲破。④碧霄:碧蓝的天空,

青天。

【解说】

《秋词》是作者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司马期间写

的。原诗两首,这是第一首。

自战国时期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

起,悲秋几乎成为古代诗文的传统题材。本篇首句"悲寂

寥"便是对古人逢秋的普遍感受的概括。次句直反其意,说

自己认为秋天胜过春天。两句一反一正,对照鲜明。按着句

三、四两句坐实。诗人抓住秋空晴朗的特点,并用一鹤冲霄

加以渲染,便突现出一幅天高气清的开阔图景;而诗人油然

而生的高标旷远的诗绪,也随同排云而上的白鹤直到碧霄。

全诗充满着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时

仍然不愿随波逐流的操守,想象新奇,意境悠远:诗情深厚。

石头城①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②,潮③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④,夜深还过女墙⑤来。

【注释】

①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②山围:山峦环绕。故

国:前朝的国都,这里指石头城。刘禹锡写此诗时,石头城已有二百

年。周遭:即周匝,指石头城四周残破的城墙。③潮:指长江的潮

水。④淮水;指流经石头城的秦淮河。这里是六朝时最繁华的地

方。旧时:指六朝时。⑤女墙:城上的短墙,即城垛。

【解说】

作者在此诗的序里说,他"少为江南客",因未游金陵,

“尝有遗恨",后任和州刺史时,有客出示《金陵五题》,诗人

有得于心,于是写下了《金陵五题》这一组著名的诗篇,用联

章形式分咏金陵五处古迹。这是第一首。金陵(今南京市)

的名称始于战国,三国时吴国孙权改名为石头城。石头城

是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国都,到唐高祖武德九

年(626)才被废弃。

这首诗借咏金陵古迹,抒写了诗人深沉的感慨。首句

从金陵的自然形势写起,金陵素有"虎踞龙蟠"之称,"山

围"、"周遭",用词准确,概括了它的气势,"故国"二字则透

露出凭吊之意。第二句从山说到水,用江潮的寂寞衬托古

城的衰废。三、四两句借月抒感:秦淮"旧时"的明月,曾经

目睹过六代贵族纸醉金迷,笙歌彻夜的生活,如今在凄凉的

深夜,依然多情地穿过女墙,然而昔日的繁华已逝,照见的

却只是一座空城罢了。诗中凭吊古迹,不用典实,不发议

论,面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吊古伤今的主题。

作者在序中还说:“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

措辞矣。馀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可见刘禹

锡自己也很欣赏这一组诗,尤其是本篇。

闻乐天①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②,此夕闻君谪③九江。

垂死④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

①乐天:白居易的字。②幢幢(ɡɡ床床):形容昏暗的样

子,也作影

子摇晃讲。③谪(zhé哲):降职,贬官。④垂死:将

死,形容病重。

【解说】

元稹由于自己的文学观点和早年的政治倾向与白居易

相同,所以二人就结下了深挚的友谊。他们同受权贵的排

挤打击,元和十年(815),元贬为通州(四川达县)司马;白贬

为江州(江西九江市)司马。这首诗就是作者贬通州染病后

听到白居易贬放江州的消息时写的。白居易读到这首诗以

后,十分感动。

诗篇首句写景,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次句点明本事。第

三句承前,写自己在困厄中又听到故人被贬消息时内心的

震撼和悲痛。末句以景托情,饶有余味。全诗用残灯、阴

影、暗风、秋雨、寒窗等景物,构成了一种凄惨孤独的意境,

借以衬托诗人所处的环境和关切友人的挚情,即景抒情,寓

情于景,手法高超。本篇所以写得如此感人,是与诗人政治

失意后的感受、以及与白居易真挚深厚的友情分不开的。

题金陵渡①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②,一宿行人③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④。

【注释】

①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金陵,这里不是指现在

的南京。王楙《野客丛书》:“盖时人称京口亦曰金陵。”京口即镇江。

②津渡:渡口。一说可能指位于镇江西北九里的西津渡。小山楼:渡

口附近的小楼,诗人寄宿的地方。③一宿:一夜。行人:在外旅行

的人,指诗人自己。④星火:形容远处象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瓜

洲:在今江苏省邗江县南,与镇江隔江斜对。

【解说】

这首诗可能是诗人漫游江南时所作。诗篇通过夜宿津

渡山楼所见夜景的描写,表现出羁旅的愁思和失意的苦闷。

前两句叙事言情。首句点题,揭示地点。次句表明夜宿山

楼,旅怀萧索,满腹愁思。三、四两句由此生发,转写夜景。

诗人深夜难眠,凭楼俯瞰,见江潮已落,月色朦胧;远望对岸

的瓜洲,两三点星火,依稀可见。诗人笔下这孤寂的画面,

既反映了他当时愁闷的胸怀,又最易撩动他那客子的情思。

诗篇写景如画,很有风调,耐人体味。

闺意上张水部①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②,待晓堂前拜舅姑③。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④?

【注释】

①张水部:即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以官职相称表示敬意。②洞

房:指结婚的新房。停红烛:喻新婚。古代人们结婚时,在新房中燃

红色蜡烛。停:放置。③舅姑:公婆。④画眉:描眉。古代妇女

以眉长为美。入时:合乎时尚。无:这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么"。

【解说】

朱庆馀,名可久。闽中(今福建)人。一作越

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人。中唐诗人。宝历年间进士,官

秘书省校书郎。曾经受到当时著名诗人张籍的赏识。他的

诗多为五律。有《朱庆馀诗集》一卷。

这诗一题《近试上张籍水部》,字面上是以女子的口吻

写新婚后的情事,而实际却别有寓意。据《全唐诗话》记载:

朱庆馀平日已经受到乐于奖掖后进的著名诗人张籍的赏

识,在考期临近时,他担心自己的文章未必适合主考的要

求,便写了这首诗去征求张籍的意见。诗中以新妇自比,以

“妆罢"喻作文之经心,以"夫婿"喻张籍,以"舅姑"指主

考。从"闺意"诗的角度看,形象完美,文笔细腻,刻画入微,

情意感人,已是一首好诗;如结合其寓意来读,则可见出诗

人构思的新巧,比拟的精当。诗篇把喻指的意思全部隐去,

不露蛛丝马迹,而字面表达的诗意亦自完整,这正是讽喻寄

托一类诗作的共同艺术特色。

后来张籍写《酬朱庆馀》一首,说是:“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抵万金。”对

他的才华表示欣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