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必感叹,担心自己高洁的人格会被京城龌龊的环
境所玷污,因为不到清明节自己就回到家乡了。诗成之
后,他果然于清明前回到家乡山阴,至于赴严州任,那是一
直拖延到七月的事情。诗篇除将日常生活写得很有情趣
外,章法极为谨严,用"客京华"、"听春雨"、"晴窗"、"清明"
等字样,全面扣紧"临安春雨初霁"的诗题,不愧是陆游七律
中的佳作。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①,干戈寥落四周星②。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③,零丁洋重叹零丁④。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⑤。
【注释】
①这句是说自己以科第见知于朝廷,从此备历辛苦。遭逢:遭际,遭
遇。起一经:出身于一种经书的考试。按,自汉代起即以明经取士,
或考一经,或兼考几部经书。文天祥于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以一
经考取第一名。②干戈寥落;指抗元战斗疏疏落落,未能获得胜
利。这种现象是朝廷对元朝统治者的妥协投降政策所造成的。四周
星:是说四年。北斗星斗柄所指方向旋转一周,为时一年。文天祥从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北上"勤王"到被俘,前后共四年时间。③皇
恐滩:赣江自赣县至万安县有十八滩,其中以皇恐滩(在万安县境)最
为险恶。文天祥空坑兵败时,经皇恐滩退往福建。说皇恐:意谓论述
抵抗失败之事。皇:又作"惶"。④叹零丁:感叹零丁孤苦。⑤汗
青:史册。古代用竹简纪事,先烤竹出汗,蒸发出水分,以便书写,故
名"汗青"。
【解说】
文天祥,字宋瑞,别号文山,庐陵(今江西
省吉安市)人。南宋末年****,曾任刑部郎官和右丞相
等职。南宋灭亡后,他组织义军坚持斗争,兵败被俘,后来
在元大都(今北京)英勇就义。诗风沉郁悲壮。有《文山先
生集》。
这首诗是文天祥第二次被俘过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
江口)时所作。文天祥于德祐二年(1276)到元营谈判,被拘
留,押往北方。他中途逃脱,往福建三山(今福州)辅佐宋恭
帝之子赵昰即位,是为端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经略
江西,初获大捷,收复数县,后因腹背受敌,归于失败。元军
追到空坑(在今江西省兴国县),他仅以身免,妻、子都被俘。
景炎三年(即端宗的兄弟帝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
祥移屯海丰,元军大至,他退入南岭,又被俘,自杀,未遂,元
军把他押往厓山(在今广东省新会县南大海中,是宋帝昺行
朝所在地)。祥兴二年正月十三日,船到厓山,这一带系零
丁洋地面。文天祥感愤万端,写出了这首万古流芳的悲歌,
表达了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此诗从自叙身世写起,"干戈
寥落四周星"一句,高度地概括了自己起兵勤王以来披肝沥
胆、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十分精练。颔联用"风飘絮"、"雨
打萍"形象地描绘了国家和个人的悲惨遭遇,充满了悲凉气
氛。颈联则通过两次失败的经历来感叹时艰,流涟歔欷,不
能自己。写法上又用巧对,使心境和地名环境自然合拍。尾
联振起,表示决心以死报国,让自己的耿耿丹心照耀史册。
豪情壮采,激扬飞动,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现了诗人崇高
的精神境界和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第三卷:五言绝句
春晓①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②处处闻啼鸟。③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④
【注释】
①春晓:春天的早晨。②这句说,春夜里睡得很
好,天亮了还不知
道。③这句说,处处闻到鸟儿啼叫,才知道天已
亮了很久。④这两句说,想到昨夜里风吹雨打,不知道花儿落了多
少?
【解说】
孟浩然,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因仕途失意,一生多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由于长期隐沦山林,山水自然便成了他写诗的主要题材。他是唐代创造山水诗的先行者,风格清淡恬静。著有《孟浩然集》。
这首诗是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它的特点是文字
清新,形象鲜明,声调和谐优美。作者通过描绘鸟儿的啼叫
和风雨的声响这些独特的事物,借助听觉展现了诗意盎然的
春天早晨的景色。这是一幅画面异常逼真,诗情和意境又很
深邃的春晓图。
访袁拾遗①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②。
闻说梅花早③,何如此地春。
【注释】
①拾遗:官名,管向皇帝提意见之事。左补阙、右拾
遗,都是古时言官。其实是装门面的。真的直言,轻则贬官,
重则杀头。袁拾遗就以直言被流放。
②流人:现代叫充军。”流"是古代笞、杖、死罪、
徙、流五刑之一。
③梅花早:大庾岭的梅花,因南方气候暖和,梅花于
十月小阳春时便开花。开时也是南枝先北枝后,所以说梅花
早。
【解说】
走访老友袁拾遗,不想他却充军到岭南去了。会不着叫
“不遇",这是诗的主题。诗人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首
二句直叙其事,末二句微露惋惜之情。好象只不过是说:友
人充军去了,当地梅花虽开得早,但终究不如洛阳好。其实
这首诗在短短二十个字中有对友人的同情、赞扬、惋惜、慰
问,有对李唐王朝的谴责,而以含蓄曲折手法表现之。
洛阳在河南,江岭即大庾岭在江西。首二句以"才子"
“流人"见意。才子意外地竟成了流人,就这一正一反的对偶
句子,突出了对袁拾遗的遭遇的惋惜,对李唐王朝的谴责。但
却就此撇开,三四句分承江岭、洛阳二句,说江岭的梅花早,
似乎安慰老朋友,虽说作了流人,但大庾岭还是好地方。把上
联的愤懑惋惜强行节制下来。末句又一转,江岭虽好,究竟
不如洛阳,有"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王粲
《登楼赋》)之慨。但是否又真的认为洛阳好呢?洛阳也不
好。袁拾遗不就是在这儿被迫害的么?因此"何如"二字应
解为"与洛阳的春天又怎么样呢?”第三句撇开,第四句又
收拢。极尽开阖之妙。
送郭司仓①
王昌龄
映门淮水绿,②留骑主人心。③
明月随良掾,④**夜夜深。⑤
【注释】
①司仓:官名,即管粮主簿。②淮水:即淮河。
这句说,清澈碧绿的淮水映照着门庭。③留骑(jì寄,名词):挽
留坐骑。这句说,在这里设宴向你饯行,表示我们的情谊。④掾:
古代官吏的通称。这句说,好官难留,连天上的明月也要
跟随去了。⑤这句说,朋友虽走了,但友谊仍象日夜奔流着的淮河
**那样的渊深。
【解说】
王昌龄,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人,一说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市)人。盛唐著名诗人,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又被人喻为"七绝圣手"。他的诗风格凝炼自然,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和谐宛转。著有《王昌龄集》。
这是王昌龄为夜里送别朋友郭司仓而写的诗。
诗中通过"淮水绿"、"主人心"以及"明月"、"**"等
情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深挚宛曲的友谊情感。诗的
文字虽少,所写的送别又是传统的主题,但由于诗人独具
匠心,融情于景,所以写得意切情真,深沉含蓄,读后令人
感到他们之间的友谊深厚深长。
洛阳道
储光羲
大道直如发,春日佳气多。
五陵①贵公子,双双鸣玉珂②。
【注释】
①五陵:见七绝注。
②玉珂:用玉石装饰的马勒,两勒相击而发声,故又
叫鸣珂。
【解说】
储光羲,唐代兖州人,安史之乱陷贼中,后以此被贬官
死。诗为心声,作者在洛阳道中见贵公子春日出游气象,写
了此诗。洛阳为唐之东都,市容整齐,人物繁盛,故云洛阳
的大道笔直,直得象头发一样。在这样繁华的城市里又当春
天,有说不尽的繁荣气象。
尤其五陵这些热闹地区,贵族公
子成群地骑着高头大马,驰骋道上,络绎不绝,何等气派
啊。
诗以"赋"的手法,直抒胸臆。诗人对富贵垂涎欲滴,
如此热中于利禄,而卒以贬死,其可悲也夫!
独坐敬亭山①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③
【注释】
①敬亭山:古名昭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
②闲:悠闲。这两句说,鸟儿全都高飞去了,连那一片闲云也飘然
离去。③这两句说,只有我和敬亭山,彼此相看,久不生厌。
【解说】
这首诗是李白旅游宣城时所作。全诗都是写
“独",众鸟飞尽,孤云独去,余下的只有"孤独"的敬亭山
了。接着,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敬亭山:人与山彼此相
对相看,久久不厌。这两句表面不在乎在写李白的"不独",
然而这却正好反映了当时的李白,独个儿呆看敬亭山,在精
神上是何等的孤独!诗中充分反映了诗人嫉世愤俗的心情。
登鹳鹊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说】
鹳鹊楼在今山西永济县,唐时的蒲州。《梦溪笔谈》曾
说:“鹳鹊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可见北宋时候此
亭尚在。诗人一生写了许多诗,保存下来的只有六首,而这
一首和《凉州词》尤为读者所传诵。
傍晚的景色容易使人消沉,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无限
好",但随之而来是"只是近黄昏"的惆怅。这首诗也是
写傍晚的景色,可是气象雄浑,思想积极。诗人登上鹳鹊楼
瞩目四顾,远眺中条,则"落日镕金,暮云璧合","依"
与"层"画出苍苍茫茫之状,比在平原上的"长河落日圆"
又是一番景色。俯视黄河,则滚滚滔滔,"入"与"流"写出
黄河奔腾跳掷,****之势。使人置身在浑灏苍茫的环
境中。然眼前之景虽广,总是有限的,人之探幽寻胜,却能
冥搜而无穷。下联以"欲穷"二字引出"千里目",再以
“更上"二字照应上句,写出十个字的名诗句,也是至理名
言。它给我们无穷的希望,无限的憧憬,鼓舞我们积极进取,
自强不息。反映了诗人所处的时代正是李唐王朝国力强盛的
阶段。到了晚唐,纵以杜牧之才亦无可如何了。能反映时代
精神,正是一个诗人的伟大之处。
诗人的精神积极向上,诗的艺术构思也是独具一格的。
四句话是两副对子。对仗工稳自不必说了。而前两句对中有排,
写诗人眼前的雄伟气象,是实写;后两句用"流水对"(自然契
合、不觉得是在对),用虚写。既切中条山、黄河,楼有三层的实
际,而又虚实相生,使读者同诗人在壮观景色中浮想联翩,
自己去想象,去享受更奇瑰大观的美景。章法十分绵密;写
哲理而生动自然,引人入胜。在词法上:白日依山已尽,黄
河入海仍流,不仅句子矫健,尽字借依字之晕,流字更添入
字之势,从而使这薄暮的山光海色给人以无限的艺术享受。
王之涣盛唐时期并州(太原)人。《唐诗纪事》只录诗
四首。他与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齐名。据《集异记》
说:他们四人偶到旗亭(普通酒店)小饮。有男女歌者继
至,遂相约以歌者唱自己的诗的多少来判各人诗之优劣。其
余三人之诗歌者皆已唱,独没人唱之涣诗,遂相与笑谑之涣。
之涣指歌手中最美者说,如果她唱时不是唱我作的诗,就甘
拜下风。不久,该那位歌手唱了,一发声即唱"黄河远上白
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关"(《凉州词》)。四人相与大笑,歌手们问其故,知为
四大诗翁,遂相与尽欢而归。世传为"旗亭佳话",为诗坛掌
故之一。于此亦可见唐诗是能入乐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