⑧霄汉:高空(指朝廷)。两句隐指朝廷无意北伐,空使志士垂泪。
【简说】
据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高宗绍兴年间有人在吴江长桥上题词一首(即本词),不写姓名。以后这首词传入官内,高宗派人大力查访。秦桧请高宗降黄榜招请,可作者竟然不到。人们议论说,作者是隐士,不屑做官。秦桧请降黄榜,并非真心寻求,而是居心叵测。
这首词之所以受到统治者的注意和不满,是由于其中洋溢着慷慨悲歌的爱国豪情,这对当时急于跟敌人议和的统治者来说是一种强有力的鞭挞与讽刺。据近人考证,疑此首为张元干的隐名之作。
青玉案
年年社日停针线①。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②。落日解鞍芳草岸③。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注释】
①社日:指立春以后的春社。停针线:《墨庄漫录》说:“唐、宋妇人社日不用针线,谓之忌作。”唐张籍《吴楚词》:“今朝社日停针线。”
②这两句是说春衫已经穿破,这是谁做的针线活计呢?这里的“谁针线”与“停针线”相呼应,由著破的春衫想起那制作春衫的人儿,不觉凄然泪下,泪痕沾瞒了破旧的春衫。
③这句是说傍晚时在****的岸边解下马鞍,准备休息。
【简说】
上片是身在深山溪桥边的游子,遥念家乡闺中在停做针线的社日,看到双双飞燕而自伤孤单。下片写游:子长期流浪在外,春衫已破,泪痕都满,却还不知归期。
末尾接连三个“无人”,点出不仅赏花、饮酒都无心情,甚至醉了也受不到照顾。将孤身在外的羁旅凄凉况味娓娓道出,真可以说是“语淡而情浓,事浅而言深。”(贺裳《皱水轩词筌》)先著《词洁》则认为这是词中的“妙语”:“‘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与晁补之《忆少年》起句:‘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同一警绝,唐以后特地有词,正以有如许妙语,诗家收拾不尽耳。”
一剪梅
漠漠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②。桑满筐篮。柘③满筐篮。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梁燕**④。篝灯强把锦书看⑤。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释】
①漠漠:寂静无声。
②蚕事欲眠三:蚕儿已快三眠。
③柘:亦名“黄桑”,叶可饲蚕,故多桑柘并用。
④樯(qiáng墙):船上桅杆。樯燕:旅燕。梁燕:家中梁上之燕。
⑤篝(gōu沟)灯:把灯烛放在笼中。强:强自。这句承上面离愁满怀百无聊赖而来,点起灯烛再用心看看家书,表示对于写信者和他故乡的深切感情。
【简说】
暮春时节,风雨交加;春蚕已老,桑柘满篮。这是作者思念中的江南春景。燕儿**,离愁满怀,点灯细看来信,信是从江南写来,作者的心也向往着江南。
本词善用复叠句式,具有回环往复的特色。词语虽然重复,含意却并不相同。
采桑子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①。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②。
【注释】
①成旬:一作“经旬”,即连续下雨十来天。
②这句是说当初还不如不要做春(指开花)。
【简说】
先说花时风雨,耽误寻花,再说天晴而花已谢,因此寄语花神,埋怨她开花不得其时。
长相思
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乐复忧。西湖依旧流①。吴循州。贾循州。十五年间一转头②。人生放下休③。
【注释】
①湖上人家:主要指南宋官僚贵戚。这四句是年复一年,湖水依旧,但湖上人家却因世事无常而有盛有衰。
②十五年间:景定元年(1260)吴潜被劾贬循州,二年后又被贾毒死,德祐元年(1275)贾似道亦被锤死。相隔十五年。这句是说十五年间光阴迅速,好象仅仅一转头就过去了。
③放下休:放下罢。休:语气词。这句是说人生还是看得开一些吧。
【简说】
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侍御史沈炎在贾似道的授意下弹劾宰相吴潜,吴被贬到循州(今广东惠阳县)。贾似道旋即继为宰相,并于景定三年派人将吴毒死。恭帝德祐元年(一二**),贾似道在率师抗敌时临阵求和
不得,不战而溃,因而被罢免贬循州。当路经漳州(今福建漳浦县)时,为县尉郑虎臣锤死于木棉庵,人心大快。本词对贾似道的专权误国、残害无辜进行了鞭挞。末句语意比较消极。御街行
霜风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唳①。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披衣起。告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塔儿南畔城儿里。第三个、桥儿外。濒②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③。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④无寐。
【注释】
①嘹唳(lì利):指高声鸣叫。
②濒:靠近。
③雕砌:雕花的台阶。
④人人:那个人,指爱人。
【简说】
在碧天如水、霜风凄紧的寒夜,孤雁嘹亮的鸣声引起游子无限愁思,他披衣起床,叫住那正往南飞的雁儿,要它低声飞过他爱人所住的河边小红楼,因为她也正为相思而夜不成眠。
这是一首抒情气氛极浓的小词,作者借与雁儿招呼,娓娓道出内心真切的情意。委婉浅显,十分动人。
南乡子
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彼酋①。七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②。厥父既无谋③。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辨④,村牛⑤。好摆头时便摆头⑥。
【注释】
①洪迈:洪皓之子。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洪迈以翰林学士身份出使金国,抵达金都后因他不肯在国书中自称“陪臣”,又不肯用用辱的旧礼朝见金国国主。金人便闭锁使馆,“自旦及暮水浆不通,三日乃得见。”洪迈就在这种威胁之下屈服了。见《宋史·洪迈传》。稽首:跪拜。
②苏武:汉武帝时,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由于苏武不肯屈服,被单于流放至北海放羊,十九年后才得返回汉朝。争禁:怎么受得了。杜牧《边上闻笳》诗:“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③厥父:即洪皓。厥:即“其”。无谋:《宋史·本传》说:“(洪)皓留北十五年,忠节尤著,高宗谓苏武不能过,诚哉。然竟以忤秦桧谪死,悲夫!”对洪皓的“忠节”表示敬佩,而对他南归以后的遭遇表示同情。词中主要批评洪迈,从而也指责洪皓对恢复中原无具体贡献。
④解国忧:解除国家的困难。夸舌辨:自夸能说会道。这两句是指洪迈使金辱命,不能解除国忧,但回来后却还自夸善辨。
⑤村牛:蠢货。
⑥这句是说洪迈在金国不敢摆头表示反抗,而是低头屈服。回国后却得意洋洋,大摆其头。洪迈“素有风疾,头常微掉。”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这里不仅指他生理上的毛病,还批评了他政治上的畏敌情绪。
【简说】
高宗时洪迈出使金国,屈辱而回。本词对洪迈使金时的丑态进行了鞭挞,对于他归朝后的表现也加以讽刺。
柘枝引①
将军奉命即须行,塞外领强兵。闻道烽烟动②,腰间宝剑匣中鸣③。
【注释】
①这首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列入《舞曲歌辞》,题作《柘枝词》,定为宋朝以前的作品。《钦定词谱》题作《柘枝引》。
②烽烟:战火。③“腰间宝剑”句:佩剑在剑匣里发出不平的鸣声,这意味着杀敌的时候到了。
【简说】
沈谦《填词杂说》论:“小调要言短意长,忌尖弱。”这首无名氏词,寥寥二十四字,写出了塞外将士杀敌戍边的慷慨威武和克敌制胜的决心。“将军奉命即须行,塞外领强兵”,著一“即”字写其迅速,雷厉风行;著一“强”字写其雄壮,凛然难犯。“闻道烽烟动,腰间宝剑匣中鸣。”“烽烟动”形象、典型,引起读者对边塞战势的关注与联想:“宝剑匣中鸣”,又调动读者的听觉,似听到战马嘶鸣、刀枪碰撞、请战的呼声。加之选用的韵字浏亮,更给人以雄强高昂的印象。
玉楼春
铅山驿壁
东风杨柳门前路。毕竟雕鞍留不住①。柔情胜似岭头云,别泪多如花上雨。青楼画幕无重数,听得楼边车马去。若将眉黛染情深,且到丹青难画处②。
【注释】
①雕鞍:装饰华美的马。
②丹青:图画。
【简说】
这是一首抒写别情的词,写出了一对恋人的相互钟情。上阕从欲远行的男子角度写,下阕由留待闺中的女子角度写,双方的缠绵**、柔情别意,渲染出一幅浓重的图画。“东风杨柳门前路”,既写出送行的地点、季节,更通过反衬与典型的物象写出了撩人伤别的送别场面。著“毕竟”二字将笔锋一转,折进到“雕鞍留不住”无奈。杨柳、雕鞍,欲行不忍、欲留不能,雉煞人也!此时,心中的“柔情胜似岭头云”,脸上的“别泪多于花上雨”。“胜似”、“多于”把这两个比喻的深度又延宕了一层。别后又如何呢?“青楼画幕无重数”,层层帘幕阻隔了目送情人的视线,着实焦躁、苦恼。只能倾耳“听得楼边车马去”,主人公感情的弦索上进发出更深沉的回音
。“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无限的痴情幻化为一个强烈而奇特的念头:用什么来渲染这满怀的离怨别愁呢?假如用画笔的黛粉做颜料来画这缱绻的离情,那么我一定要尽情涂抹,把这幅风流蕴藉、凄婉哀怨的图画渲染到不能渲染的时候为止。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可染又不可染尽的图画,妙趣天成,实在是令人称奇。
玉楼春(无名氏)
闻笛
玉楼十二春寒侧①,楼角暮寒吹玉笛。天津桥上旧曾听②,三十六宫秋草碧③,昭华人去无消息④,江上青山空晚色。一声落尽短亭花⑤,无数行人归未得。
【注释】
①玉楼:这里指南宋宫苑。侧:轻寒貌。②天津桥:宋代汴京的名胜之地,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洛水上。这句话是说这支曲子曾经在汴京(尚未沦陷时)听过。③三十六宫春草碧:宫苑里都已长满碧草。暗示国土沦亡,宫中无人。④昭华:宫中女官名,这里泛指妃嫔们。⑤一声落尽短亭花:短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行人休息,也是送别的地方。花,梅花,即《梅花引》,笛曲名。这句是说,笛子里吹出离别的曲调。⑥归未得:不能归(回北方)。
【简说】
这首词借笛声抒发了亡国破家之离恨。上片首句点题,以“春寒侧”、“暮寒吹玉笛”,两个“寒”字定准了本词的基调。尽管笔下铺排了宫苑“玉楼十二”座,仍感到寒气袭人、寂寞悲凉。此时未见吹笛人,已洞见其内心的愁苦。吹出的曲子,是过去在汴京听到过的,于是又蓦然联想到而今那些宫殿里已是遍地秋草荒无人迹了。下片直接把笔触引向眼前的社会:徽钦二帝被掳走,多少宫妃们也一去无消息。眼前只见大江东去、青山无语、暮色低垂,著入“空”字,凭添了万种惆怅。耳边又传来笛子吹出的离别调,多少南渡的人士不能归故乡。这首词妙在以笛声贯穿始终,烘托出浓重的氛围,以供读者思想驰骋。
(本章完)
。“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无限的痴情幻化为一个强烈而奇特的念头:用什么来渲染这满怀的离怨别愁呢?假如用画笔的黛粉做颜料来画这缱绻的离情,那么我一定要尽情涂抹,把这幅风流蕴藉、凄婉哀怨的图画渲染到不能渲染的时候为止。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可染又不可染尽的图画,妙趣天成,实在是令人称奇。
玉楼春(无名氏)
闻笛
玉楼十二春寒侧①,楼角暮寒吹玉笛。天津桥上旧曾听②,三十六宫秋草碧③,昭华人去无消息④,江上青山空晚色。一声落尽短亭花⑤,无数行人归未得。
【注释】
①玉楼:这里指南宋宫苑。侧:轻寒貌。②天津桥:宋代汴京的名胜之地,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洛水上。这句话是说这支曲子曾经在汴京(尚未沦陷时)听过。③三十六宫春草碧:宫苑里都已长满碧草。暗示国土沦亡,宫中无人。④昭华:宫中女官名,这里泛指妃嫔们。⑤一声落尽短亭花:短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行人休息,也是送别的地方。花,梅花,即《梅花引》,笛曲名。这句是说,笛子里吹出离别的曲调。⑥归未得:不能归(回北方)。
【简说】
这首词借笛声抒发了亡国破家之离恨。上片首句点题,以“春寒侧”、“暮寒吹玉笛”,两个“寒”字定准了本词的基调。尽管笔下铺排了宫苑“玉楼十二”座,仍感到寒气袭人、寂寞悲凉。此时未见吹笛人,已洞见其内心的愁苦。吹出的曲子,是过去在汴京听到过的,于是又蓦然联想到而今那些宫殿里已是遍地秋草荒无人迹了。下片直接把笔触引向眼前的社会:徽钦二帝被掳走,多少宫妃们也一去无消息。眼前只见大江东去、青山无语、暮色低垂,著入“空”字,凭添了万种惆怅。耳边又传来笛子吹出的离别调,多少南渡的人士不能归故乡。这首词妙在以笛声贯穿始终,烘托出浓重的氛围,以供读者思想驰骋。
(本章完)
。“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无限的痴情幻化为一个强烈而奇特的念头:用什么来渲染这满怀的离怨别愁呢?假如用画笔的黛粉做颜料来画这缱绻的离情,那么我一定要尽情涂抹,把这幅风流蕴藉、凄婉哀怨的图画渲染到不能渲染的时候为止。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可染又不可染尽的图画,妙趣天成,实在是令人称奇。
玉楼春(无名氏)
闻笛
玉楼十二春寒侧①,楼角暮寒吹玉笛。天津桥上旧曾听②,三十六宫秋草碧③,昭华人去无消息④,江上青山空晚色。一声落尽短亭花⑤,无数行人归未得。
【注释】
①玉楼:这里指南宋宫苑。侧:轻寒貌。②天津桥:宋代汴京的名胜之地,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洛水上。这句话是说这支曲子曾经在汴京(尚未沦陷时)听过。③三十六宫春草碧:宫苑里都已长满碧草。暗示国土沦亡,宫中无人。④昭华:宫中女官名,这里泛指妃嫔们。⑤一声落尽短亭花:短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行人休息,也是送别的地方。花,梅花,即《梅花引》,笛曲名。这句是说,笛子里吹出离别的曲调。⑥归未得:不能归(回北方)。
【简说】
这首词借笛声抒发了亡国破家之离恨。上片首句点题,以“春寒侧”、“暮寒吹玉笛”,两个“寒”字定准了本词的基调。尽管笔下铺排了宫苑“玉楼十二”座,仍感到寒气袭人、寂寞悲凉。此时未见吹笛人,已洞见其内心的愁苦。吹出的曲子,是过去在汴京听到过的,于是又蓦然联想到而今那些宫殿里已是遍地秋草荒无人迹了。下片直接把笔触引向眼前的社会:徽钦二帝被掳走,多少宫妃们也一去无消息。眼前只见大江东去、青山无语、暮色低垂,著入“空”字,凭添了万种惆怅。耳边又传来笛子吹出的离别调,多少南渡的人士不能归故乡。这首词妙在以笛声贯穿始终,烘托出浓重的氛围,以供读者思想驰骋。
(本章完)
。“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无限的痴情幻化为一个强烈而奇特的念头:用什么来渲染这满怀的离怨别愁呢?假如用画笔的黛粉做颜料来画这缱绻的离情,那么我一定要尽情涂抹,把这幅风流蕴藉、凄婉哀怨的图画渲染到不能渲染的时候为止。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可染又不可染尽的图画,妙趣天成,实在是令人称奇。
玉楼春(无名氏)
闻笛
玉楼十二春寒侧①,楼角暮寒吹玉笛。天津桥上旧曾听②,三十六宫秋草碧③,昭华人去无消息④,江上青山空晚色。一声落尽短亭花⑤,无数行人归未得。
【注释】
①玉楼:这里指南宋宫苑。侧:轻寒貌。②天津桥:宋代汴京的名胜之地,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洛水上。这句话是说这支曲子曾经在汴京(尚未沦陷时)听过。③三十六宫春草碧:宫苑里都已长满碧草。暗示国土沦亡,宫中无人。④昭华:宫中女官名,这里泛指妃嫔们。⑤一声落尽短亭花:短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行人休息,也是送别的地方。花,梅花,即《梅花引》,笛曲名。这句是说,笛子里吹出离别的曲调。⑥归未得:不能归(回北方)。
【简说】
这首词借笛声抒发了亡国破家之离恨。上片首句点题,以“春寒侧”、“暮寒吹玉笛”,两个“寒”字定准了本词的基调。尽管笔下铺排了宫苑“玉楼十二”座,仍感到寒气袭人、寂寞悲凉。此时未见吹笛人,已洞见其内心的愁苦。吹出的曲子,是过去在汴京听到过的,于是又蓦然联想到而今那些宫殿里已是遍地秋草荒无人迹了。下片直接把笔触引向眼前的社会:徽钦二帝被掳走,多少宫妃们也一去无消息。眼前只见大江东去、青山无语、暮色低垂,著入“空”字,凭添了万种惆怅。耳边又传来笛子吹出的离别调,多少南渡的人士不能归故乡。这首词妙在以笛声贯穿始终,烘托出浓重的氛围,以供读者思想驰骋。
(本章完)
。“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无限的痴情幻化为一个强烈而奇特的念头:用什么来渲染这满怀的离怨别愁呢?假如用画笔的黛粉做颜料来画这缱绻的离情,那么我一定要尽情涂抹,把这幅风流蕴藉、凄婉哀怨的图画渲染到不能渲染的时候为止。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可染又不可染尽的图画,妙趣天成,实在是令人称奇。
玉楼春(无名氏)
闻笛
玉楼十二春寒侧①,楼角暮寒吹玉笛。天津桥上旧曾听②,三十六宫秋草碧③,昭华人去无消息④,江上青山空晚色。一声落尽短亭花⑤,无数行人归未得。
【注释】
①玉楼:这里指南宋宫苑。侧:轻寒貌。②天津桥:宋代汴京的名胜之地,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洛水上。这句话是说这支曲子曾经在汴京(尚未沦陷时)听过。③三十六宫春草碧:宫苑里都已长满碧草。暗示国土沦亡,宫中无人。④昭华:宫中女官名,这里泛指妃嫔们。⑤一声落尽短亭花:短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行人休息,也是送别的地方。花,梅花,即《梅花引》,笛曲名。这句是说,笛子里吹出离别的曲调。⑥归未得:不能归(回北方)。
【简说】
这首词借笛声抒发了亡国破家之离恨。上片首句点题,以“春寒侧”、“暮寒吹玉笛”,两个“寒”字定准了本词的基调。尽管笔下铺排了宫苑“玉楼十二”座,仍感到寒气袭人、寂寞悲凉。此时未见吹笛人,已洞见其内心的愁苦。吹出的曲子,是过去在汴京听到过的,于是又蓦然联想到而今那些宫殿里已是遍地秋草荒无人迹了。下片直接把笔触引向眼前的社会:徽钦二帝被掳走,多少宫妃们也一去无消息。眼前只见大江东去、青山无语、暮色低垂,著入“空”字,凭添了万种惆怅。耳边又传来笛子吹出的离别调,多少南渡的人士不能归故乡。这首词妙在以笛声贯穿始终,烘托出浓重的氛围,以供读者思想驰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