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忙叨的时候,童刚就在哪儿喝茶,待两人坐稳,才缓缓开口:“好了,人齐了,咱们开会。今天主要是选片环节的交流讨论,在此之前,我先介绍一下北影节的筹备进度。”
他清了清嗓子,继续道:“场地和放映影院的协调工作已经完成,集中在国家会议中心以及周边的20家影院。到目前为止,我们共收到1639部电影的参展申请,预计到明年二月,这个数字将达到1900部。按照组委会指示,我们要选出不少于200部的正式作品。”
“将近2千部啊,工程浩大,我们不可能一部部地看完。诸位都是选片委员会的成员,找大家来就是研究一下,用什么标准去筛选?”
“……”
童刚说完,没人接茬,而是传来一阵齐刷刷的沙沙声。每个人面前都摆着一份厚厚的资料,印着每部电影的简介。
褚青也瞧了瞧,是按申请时间排的,最上面的一部叫《明天会更好》,波兰片,导演是多洛塔·肯吉扎夫斯卡。大意讲三个无家可归的男孩,住在俄罗斯的铁路车站,然后想越过边界进入波兰,寻找想要的美好生活。
他在戛纳见过这位导演,略微打过交道,作品水准相当不错。而他更注意的,是下面的那行小字:今年5月27日,于波兰上映。
现在都11月末了,很明显,这电影的海外发行非常窘迫。
好导演,好片,发行困难,褚青凭借几点印象,就在后面打了勾——它或许不是经典,但一定值得看。
至于童刚说的那些屁话,丫听都没听。
拜托!别家电影节的片源收集,都是靠选片人,每人承包一个大区,相中的直接入选。到这就成了开会,开会,开会……还特么不可能全部看完,纯属狗屁!
选片诶,那就得一部部的看好吗?
这是对电影人最起码的尊重,可没办法,他之前的提议没被采纳,还是金鸡那套不着调的专家评审模式。
在场的二十多位,大部分是知名导演和协会人员,几个领导负责政治把关。其实都挺有责任心的,只是思维和眼界太狭隘。
他们的意思,是制定若干条标准,再一部部的往下刷。有的说按创作者的名气选,有的说按题材类型选,有的说不能忽略年轻导演,得考虑周全。
叨逼叨了半天,没个统一意见,童刚忍不住转头,道:“小褚,你说说。”
“呃,大家讲的都正确,那就综合一下。我们有纪录片/短片的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