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地形湿滑,车轮拖行不转,弓弦就打不开。
后来针对这一点进行立了改良,为两侧车轮装上铁齿,如此就算再湿滑之地也能保证张弦上箭。
但这样的设计依旧出现了问题。
车行弦张,这就需要走上一段距离就要停下放箭方可再行。
这样就导致若是战事进行太快,车弩被远远甩在身后,弓弦已满,但身前全是己方兵卒。
而最大的问题还在于,若是马惊狂奔,弦断车碎。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车弩不能原地激发。
季博常搜集资料之后,也发现了被安装了类似离合器装置的车弩。
装置打开可自由行走,装置按下以轴上弦。
解决了之前的问题,但耐用性又太差。
战场哪有平地,战场的地面又怎么会干干净净。
而古代车弩都为木制铁辅,一旦木制主体开裂,这个大杀器也就成了一堆劈柴。
他是个较真的人,见不得那些车弩一出大杀四方的文章叙事。
如果真的把车弩一搬出来,敌人百万十万的一片一片的死掉,那古代的战争也不会打那么久了。
所以在他看来,每样东西都如菜刀。
有利的一面,就一定有钝的一面。
利在于战场的破坏力,弊在于操控和自身材质所限,发挥不出真正该有的能威能。
所以他给陈家村的画的图纸里,取消了以轴上弩,改用绞盘。
车体以铁制为主,木制为辅。
如此能大大降低车弩自身的重量,也能大大增加车弩的坚固程度。
而以绞盘上弦,可以固定位进行激发,不用跟随大军之后,也可以根据战场形式调整射击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