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项狄传》序[1]: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位这样的叔叔(2 / 2)

🎁美女直播

17.他父亲刚回家时的愿望。

18.小地方为小孩出生作的准备以及各种考虑。

19.他父亲对特里斯特拉姆这个名字的厌恨,以及他的各种哲学困惑。

20.作者指责不专心的读者。这事儿写这篇介绍文章的作者本人间或也做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位专心的作者。

21.我们在临近孩子出生的那天了,这一章的跑题现象仍然层出不穷。

22.作者在琢磨着他的叙事模式:如果有必要仅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我的创作倾向就是跑题,当然故事也会向前发展,两者同时进行。

23.我喜欢这一章以胡言乱语开场,而不愿意限制我的想像。关于消遣。

24.关于开心果托比叔叔。

25.托比叔叔的腹股沟在战争中受伤,他为此自吹自擂。小说第一卷至此结束。在发生所有这些事情后,如果读者仍不能猜出任何主旨来,那么我就要对此负主要责任。因为我的个性就是这样:如果我认为,对小说下一页发生的事情,你能猜出哪怕一点点端倪,我都会把这页纸从我的书里撕掉。

那么主题是什么呢?

主题就是永远不可能抵达故事的主旨、中心、实质。因此这些杂乱无序、拖沓不严谨的叙述才会存在,因此任何消遣、任何新想法、任何跑题借口才会受人青睐。让我们来回想一下,作者曾是多么执着,避免读者猜出书中下一页的内容。斯特恩迷恋意义微小的琐事,迷恋跑题的逻辑;同样,对于抱怨小说开头和结尾没有意义、中间部分意义晦涩、整本书太费脑筋而且充斥着不相干内容的那些人,他非常乐意与之打交道,小说要这样写是因为,小说主旨就在于此。毫无疑问,在主题和形式上,《项狄传》都确切地再现了真实生活。

你在说什么,人生就像这个样子?

尤其是当有人愤怒地这样追问时,这个问题就成了小说家最好的朋友。而我还要进一步说,小说家们写作时带有明确目的,他们希望引发这种质问。小说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们提出那些关于人生姿态和本质的问题。伟大的小说家们(实际上为数不多)之所以能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不是因为他们直接向主人公们盘查这种问题,或者让叙述者们和与之想法相近的人进行讨论,而是因为他们着手描述生活中微小、特别的细节,来表现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并通过结构、语言、气氛、声音和语调等因素提出这些问题。在读到那么一本特别的小说之前,我们已经对人生有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也得到了普通小说的支持。例如,据说浪漫的情节剧可以激发真正的爱的情感;在政治情节剧里,抱怨化装成了政治;还有所有那些故事,在过去的一千年中都反反复复告诉我们说,曾经遍布地球的好人已经被恶毒的惟利是图者所取代。但是,在伟大的小说里,作者则会给我们带来理解人生的新方式。

第一次阅读的结果,使我们发现《项狄传》很难读,那些违背人生和写作基本常规的书往往很难读。我们生气了,开始抱怨,我们说:“全是胡说八道,我中间退出好了。”最聪明和最简单的读者会这样抱怨:“这本书不值一读,因为生活不是那样的。”他们都会这么说。愚蠢的读者叫嚣着他们什么都不懂,并指责该书违反了他那狭隘的规则,例如,曾有太多的文章批评斯特恩叙述混乱、没有道德,以及拒绝遵守语法规则。但就在这时,感受力强的读者却会心生不安。在愤怒的烟雾和嘈杂之后,他还能认识到,伟大的文学可以让人了解自己在万事万物中的地位。因此,他不停提醒自己说,写作是最深刻、最神奇的人类活动之一,并且他会在某个孤独的时刻再次拣起那本书。

淳朴的读者总是能体验到像这类书所触及的真理,而文学上的故弄姿态者,将永远不能理解这些。聪明的读者,即使对这本书离奇的混乱状态持挑剔态度,可一旦发现其中的宝藏,看到闪光的时刻,他们就会找寻到真正的文学基石,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那些毫无生趣的文学法规立法者永远无法企及的。这种认识可不是想当然的事情。甚至连才华横溢、智慧过人的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3]在谈论你手中的这部小说时,他也听任自己中小学校长式的作风大行其道:他急不可耐地寻找措辞,而后宣布:“所有怪异的东西都不能长存。《项狄传》将永远不会长存。”现在,距《项狄传》第一次出版,已经过去了二百四十年。能给它的土耳其语译本作序,真是我的荣耀和快乐。

那么这本书能教我什么?

我不停地提醒自己(事实上,我也一直在提醒你,并为此致歉),在我生活的贫穷国家里有一种习惯:人们读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为了快乐,而是为了有用。有教养的、能读会写的人理应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这就是我的命运。我已经发现一个简单的骗术,能使读者对书本无比钟爱。那就是,我一开始就会指明,书本会如何提高他们的水平。例如:如同所有伟大的小说,《项狄传》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包括各种习惯、思想状态,以及高雅的趣味。因此,《战争与和平》给我们描绘了波罗底诺战役的详尽内容;《白鲸》(Moby-Dick)对捕鲸业作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记载;而《项狄传》则对人生有着深刻的见解,并深入分析了书中小孩所处的时代,他出生于18世纪的爱尔兰,后来想成为一名英格兰教区的牧师,而这些见解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此外,如同罗伯特·伯顿(Robert Burton)[4]的《忧郁的剖析》(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Don Quixote)(这个书名写成土耳其语是Don Kişot,这个术语已进入我们的词汇),以及拉伯雷(Rabelais)的《巨人传》(Gargantua and Pantagruel),《项狄传》同样也是“学者型机智”或者“哲学幽默”的典范之作。那被读者称之为跑题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无所不包的哲学阐述、渊博学识的精彩表现、对性格以及人类灵魂的研究……是啊,这一切都在这本书里。斯特恩将巧智以及故作庄重引到这些严肃的主题上来,还通过主人公的历险故事来嘲弄、颠覆、质疑这些哲学主张。这样,他使这一切变得均衡、和谐。这些伟大、百科全书式的宏伟书卷对于书籍的看法走在一切其他作品的前面。它们会向我们证明,人生深刻、基本的知识只能来自读书,而后才来自创作与书中所读内容相矛盾的新书。这类哲学小说常由一个主人公来叙述,其人生已被书本激起的梦想所毒害。这方面的例子首先是《堂吉诃德》,其主人公也是骑士传奇故事的牺牲品。最后是《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它也许是文学上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该书中女主人公,为浪漫小说所毒害,不知道自己要在爱情里追求什么,她选择了进一步毒害自己。

小说结尾时的“现实主义”场景(描绘的是爱玛·包法利没有投向书本,而是投向了要命的毒药),这对全世界的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剂过量的“现实主义”,使土耳其文学处于追求表面现实的状态,也毒害了土耳其文学。因为我们住在欧洲的边缘,相信欧洲是一切真理的源头,所以我们仍然相信这种干瘪的现实主义是惟一的前进方向。这种情况如此严重,以至于六十五年以后,《尤利西斯》(Ulysses)第一次出版时,我们仍在忙于忘却自己的文学传统,忽视自己的写作和感觉方式。我们忘了现实主义小说不是本国的传统,而是我们刚从西方诸如福楼拜的店堂里引进的叙事形式。这位作家在1850年曾亲临过伊斯坦布尔。今天,新一代思想狭隘、毫无幽默感的民族主义评论家们让我们不堪重负,他们竟然以“与我们的传统不合”为由,来斥责没有表面现实主义风格的叙事作品。如果《巨人传》和《项狄传》这样的书早一点翻译过来,它们就可能会给我们小小的文学界带来影响,那么,微不足道的土耳其小说对于我们生活的复杂性可能会更愿意接受。(到此时,奥尔罕讲完这些之后,你应该学会不生他的气了,因为,他把生命奉献给了这一事业。)至于《尤利西斯》,这本小说将世界从表面现实主义里挽救出来,可谓居功至伟。而微不足道的土耳其文学也应从现实主义的樊笼里挣脱出来,也应展开自己传统和梦想的翅膀振翅翱翔!

啊,读者,单单从前言里你就学到了这么多东西,你的心里一定充满了爱和快乐!现在,让我在你耳边轻声告诉你这本书的最有用之处,以及它能教给你的一切。请仔细听好,可不要在六年以后骗别人说,那些想法都是你自己的。

就在这里了,这本书教给我们的基本经验

隐藏在一切伟大传说、宗教和哲学之后的逻辑,是它们会教给我们伟大、根本的真理。让我们姑且把这种情况称做宏大叙述,因为它采取了注重细节的故事形式,而且比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更具文学性。在文学性强的小说里,有很多方法可以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冒险经历吸收到这些宏大叙述里。它们呈现给我们的人物,其全部心思都放在认识本质、探求精神,以及追求远方的目标上。我们可以断定,那些毫无遮掩地沉溺于肉欲快乐或是金钱追求的书中人物,充其量只是一维的公式化角色,是一幅漫画而已。但那些出于爱、民族自豪感,或政治理想而出现在宏大叙述中的人物,则沐浴在灿烂荣光里。他们绝非一维化的角色。堂吉诃德不是漫画式的人物,而是一个刻画圆满的人。但是,《项狄传》却告诉我们,一个人不管如何有目标,如何有个性,他的性格如何稳定,这一切只会让他的思想和生活更混乱无序。

换言之,我们是否相信宏大叙述或其影子,这并不重要。因为这两者的描画都过于清晰,不能传达生活的真貌。我们的生活没有中心,没有单一的聚焦点。我们头脑里发生的事情过于混乱,使我们无法找到这种聚焦点。生活也是如此。如同特里斯特拉姆一样,我们的一生也不停地从一个主题跳向另一个主题、讲故事,以及跟从我们的幻想。不论头脑里想到什么,就跟自己说要真是那样就好了。我们总是准备着,也乐于开小差,我们的思想到处漫游。我们的故事讲到一半会停下来,插入一个笑话。这样,我们用宏大叙述不会采用的方式反映出生活的惊奇和巧合。虽然我们活在瞬间,通过斗争来保护自己,通过斗争站稳脚跟。但是,这样的时刻总会到来,也许是在我们躺在那里,垂垂将死之时,也许正如这部小说描述的情形那样,是我们等待着出生时刻的来临。那时,我们会问自己,人生意味着什么?我们的想法不会以宗教、哲学和传说所暗示的宏大形式再现出来,实际上我们的想法会反映出这本书的表现形式。

总结:生活与伟大小说中所叙述的不同,而是与你手中那本书的表现形式相似。

但是小心:生活与那本书本身并不相似,仅仅是和它的表现形式相似。因为,这本书不会让任何故事有结局,而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结尾

人生没有意义,只有表现形式。

我们早已知晓这点,为什么斯特恩要写上一本六百多页的书来证明这一点?如果那就是你的问题,那么,我的回答如下:

所有伟大的小说都会让你睁开双眼,看到你已经知道却不愿接受的事物,这仅仅是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伟大的小说让你睁开眼睛面对它们。

[1]英国18世纪小说家劳伦斯·斯特恩(Lawrence Sterne,1713—1768)的重要作品,书的全名为《绅士特里斯特拉姆·项狄的生平和见解》(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 Gentleman),共分九卷,六百多页。该小说被公认为一种记录“私人历史”的文学体裁,也被称为英国第一部“实验小说”。

[2]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

[3]塞缪尔·约翰逊(1709—1784),英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文人之一,集文评家、诗人、散文家、传记作家于一身。他编纂的《英语词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对英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4]罗伯特·伯顿(1577—1640),英国学者,牛津大学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