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费玛迷失在森林里(2 / 2)

费玛 阿摩司·奥兹 6216 字 11个月前

老人咳嗽了两声,清了清嗓子,就像一个准备滔滔不绝地训导的老教员似的,可他并没有训导费玛,而是忧伤地问道:“这么说,这就是你的人道主义?这就是来自和平阵营的声音?热爱人类的人希望自己的同胞迷失在森林里?伊斯兰教的捍卫者祈祷谦卑慈爱的犹太人消亡?”

一时间,费玛觉得很是窘迫。他为诅咒那个迷失在森林中的拉比发生不幸而后悔不已。但他很快就将力量集结起来,从侧翼给他来了个出其不意的反击:

“听我说,巴鲁赫。仔细地听着。是关于伊斯兰教的。我想把百科全书上关于印度这一条的内容逐字逐句地给你念一念。”

“你自己去印度吧!”老人格格地笑了起来,“可这跟印度有什么关系?钻到你和你那些朋友身体里的魔鬼,费姆奇卡,不是从印度来的。完全是从欧洲来的。你这样宝贵的年轻人,突然要决定变卖全部的犹太遗产,以换取欧洲虚假的和平主义这样一碗红豆汤,这真是奇耻大辱啊。你想成为拿撒勒人耶稣。你想就转过另一边脸由人打[16]这个题目给基督徒上一课。你爱我们的敌人,你恨尤里·茨维,甚至恨他那个如同撒拉弗的爷爷。可臭名昭著的欧洲人道主义已经让我们吃够了苦头。我们的背脊至今还有你那可爱的西方文明烙下的伤疤。我们一直是这一切的接受者,从基什尼奥夫[17]到奥斯威辛都是这样。我给你讲一个辛酸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赞礼员,他有一次居然给困住了——这种事不应该发生在我们身上!——困在了一个荒岛上,而且早不困晚不困偏偏困在敬畏节日期间。在世界和时间的中央,一位孤独的犹太人站在那里思考……”

“等一下,”费玛脱口而出,“你和你那些思考的赞礼员。说赫梅利尼茨基[18]和希特勒等于西方文明,就正如印度等于一个阿拉伯国家。真是荒唐可笑的想法!如果不是西方文明,我告诉你,亲爱的先生,我们就没有一个对着墙壁小便的人[19]能够留存下来。为打败希特勒,你认为是谁让上千万的生命牺牲了?不正是西方文明吗?包括俄国吗?包括美国吗?拯救我们的是谁,是你那个斯特里克斯的圣徒拉比吗?给了我们一个国家的是弥赛亚吗?把坦克和喷气式飞机送给我们作礼物,每年向我们投放三百万美元作为我们的零花钱,这样我们就可以继续像小流氓那样为非作歹了,这人是尤里·茨维吗?注意这一点,爸:有史以来,犹太人每次只要发疯,不用真实的、通用的航海图,而是用弥赛亚的航海图去航行世界,就要有上百万的人付出生命。很显然,我们至今还没有让我们闻名的犹太人头脑明白,弥赛亚事实上是我们的终结天使。一言以蔽之,巴鲁赫:弥赛亚是我们的死亡天使。所以,我们何去何从,尽可以见仁见智,这是个合法的争论话题。但有一个不可动摇的先决条件:不管我们决定去哪里,我们都要用真实的、通用的航海图,而不是弥赛亚的航海图。”

老人突然轻轻地吹了一声口哨,好像为费玛的聪慧抑或是自己的愚蠢感到吃惊。他咳嗽了几声,呻吟了几声,可能是想插几句话,可费玛已经一发不可收了。“有人对我们洗脑,要我们相信人类平等的概念是不属于犹太教的东西,是一种污秽的非犹太人的商品,是一种受到污染的基督教和平主义,而某个弥赛亚拉比,信仰者集团[20]的鼻祖,那个把黑格尔、犹大·哈列维[21]和布拉格的罗尔[22]拉比的破烂拼缀到一起的人所酿制出来的一团糟的东西却突然被认为是直接来自西奈山[23]的犹太教的精髓。这到底他妈的是怎么回事呢?这叫什么呢?纯粹的发疯!根据你的观点,‘不可杀人[24]’难道不属于犹太教,不可触摸?基督教的和平主义。而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拉比那个原始纳粹分子的思想却突然成了真正的犹太遗产!我告诉你吧,爸,约瑟·哈伊姆·布伦纳[25]一根小拇指上的犹太性就比所有你那些穿着礼服大衣的老顽固和你那些戴圆帽的变态者身上的犹太性要多。一部分人冲着以色列国小便,说这是不合法的,因为弥赛亚还没有降临;另外一部分人也冲着以色列国小便,说这只不过是临时搭建的脚手架,现在我们可以将其拆除了,因为弥赛亚此刻就站在大门口。两个派别的人都冲着“不可杀人”这条诫律小便,因为他们都有更重要的事要做:禁止解剖尸体,或者是发现我们女先祖耶洗别[26]的坟墓。”

“费姆奇卡,”父亲叹了一口气,“行行好吧。我是一个老犹太人。这些神秘的东西我理解不了。我或许是个与时代不合拍的人——谁知道呢?我自己亲爱的儿子竟像一个背叛自己创造者的‘有生命的假人[27]’。不要生气,我亲爱的。我用了‘有生命的假人’这个说法,只是因为你觉得提及布拉格的罗尔拉比并没有什么不妥。事实上,我很喜欢你关于通用航海图的说法。阿门,诚心所愿。你击中靶心了。唯一的问题是,或许阁下能告诉我到哪个商店去买这样的航海图?你能开导开导我吗?你能不能帮你父亲一个真心的忙呢?不能?那就别放在心上了。我来给你讲讲那个布拉格的罗尔拉比有一天打教堂经过时说过的一句寓意深刻、十分美妙的话。顺便问一下,你知道‘真心的忙’的本意吗?”

“好了,好了。”费玛屈服了,“诚心所愿。咱们俩来个公平交易。你不要给我讲什么罗尔拉比的故事了,我在你那些粉刷工的事情上也就依你了。让他们星期天上午过来好了,就这样吧。”为了阻止父亲答话,他赶紧把他朋友早先说过的话给用上了:“等我们见面的时候再谈其他的事吧。我可真的要跑着去了。”

他打算嚼一片胃灼热药片,然后到购物中心将那个摔坏的收音机修一修,有必要的话就换一个。可突然间,他眼前出现了一幅清晰的画面,是那么清晰,仿佛触手可及,那是一个虚弱又近视的东欧犹太人,披着一条祈祷披巾,他在一片黑暗的森林中溜达着,自言自语地念叨《圣经》的经文,尖利的石头划破了他的双脚,与此同时,雪花轻柔、悄无声息地飘落,一只夜鸟发出一声不祥的尖叫,狼群在黑暗中发出一阵干嗥。

恐惧感攫住了费玛。

就在他把电话听筒放下来的当儿,他突然想到自己还没有问一问父亲最近身体怎么样。他把要带父亲到医院做检查的打算给忘了个精光。他甚至忘了留意老人的胸口是不是还有口哨声。他觉得当时听到了一声细细的尖叫,但转念一想他就不再肯定了:也许没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是轻微的感冒而已。要么也可能是父亲一直在哼哼着一首调子比较高的哈西德派小调。要么那噪音就是因为电话线路出了什么故障。这个国家的一切系统就要瘫痪了,只不过没人理会罢了。这也是我们痴迷于占领地而导致的一件副产品。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实是,将来的某位历史学家肯定会发现,赢得1967年战争的人其实是纳赛尔[28]。我们的胜利注定了我们要走向毁灭。复国主义试图密封在瓶子里的弥赛亚精灵在羊角号[29]于哭墙旁边吹响的那一天突然就会蹦出来。他笑的时间最长。而且,顺着这条推理线路执着地推理下去,直到其痛苦的终点,或许最终的结论是:笑到最后的人其实也不是纳赛尔,而是希特勒。说到底,他现在还在那里残酷地迫害犹太人。现在正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都这样那样地源自希特勒。好了,我刚才准备要干什么呢?去打个电话。是一件什么紧急的事。可打给谁呢?是什么事呢?还能有什么可说的呢?我也迷失在森林中了。就跟那位老圣徒一样。

【注释】

[1] 君特·格拉斯(1927——),德国著名作家,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主要作品有《铁皮鼓》、《猫与鼠》、《狗年月》等。参加过希特勒青年运动,十六岁应征入伍,在战斗中负伤并被美军俘虏(1944——1946)。

[2]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在德军服役六年,所写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德国艰苦生活的讽刺小说取得广泛成功。作品有《火车正点》(1949)、《亚当,你到过哪里?》(1955)等。

[3] 独立战争,即第一次中东战争,是以色列建国后与阿拉伯国家发生的第一次战争,从1948年5月15日开始,到1949年7月20日结束,以色列获胜。

[4] 《帕尔马赫之歌》中的歌词。

[5] 摩西·莱文杰拉比(1935——),生于耶路撒冷,希布伦极端右翼定居者的领袖。

[6] 梅厄·卡亨拉比(1932——1990),生于美国,在美国创建犹太防御联盟。1971年移居以色列,后在以色列创建了一个极端右翼的党派,并于1984年进入以色列议会。他所创建的党派由于反阿拉伯的种族煽动于1986年被宣布为非法。1990年在纽约遭一埃及杀手杀害。葬于以色列。

[7] 乔治·斯坦纳(1929——),英籍犹太裔文学批评家,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反对以色列人。

[8] 阿米尔·吉尔博亚(1917——1984),以色列诗人,主要作品有《朕兆》(1942)、《七块领地》(1949)、《清晨之歌》(1953)等。

[9] 吉乌拉·科亨(1925——),以色列女政治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以色列政界最活跃的人士之一。

[10] 纳塔尼亚,以色列中西部城市,位于特拉维夫雅法与海法之间的地中海沿岸。

[11] 可食,符合犹太教饮食规定的洁净食品。“可食”现已作为一种比喻,表示“可靠”、“正统”、“纯洁”之意。

[12] 利维坦,犹太教神话中的一种兽。各种资料以利维坦为鲸、鳄鱼或蛇,众说不一。

[13] 《塔木德》,犹太教的口传律法总集,是犹太教仅次于《托拉》的主要经典,也被称为“口传《托拉》”。

[14] 撒拉弗,一种生有六个翅膀的天使,于上帝呼召以赛亚作先知的时候在上帝的宝座旁边侍立。见《旧约·以赛亚书》六章。

[15] 尤里·茨维·格林伯格(1896——1981),杰出的现代希伯来诗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强烈主张犹太人拥有自己的家园,强调作为犹太民族语言的希伯来语的复兴,这一切都成为其诗作所表达的主题。主要作品有《严重威胁和月亮》(1925)、《男子气在增加》(1926)、《军团幻景》(1928)、《家犬》(1929)等。

[16] 语出《新约·马太福音》五章三十九节: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17] 基什尼奥夫,前苏联摩尔达维亚首都。1903年4月6日于基督教复活节时这里曾发生了一起残酷迫害犹太人的事件,欧美社会舆论深为震惊。1905年10月席卷俄国的反犹浪潮也波及基什尼奥夫,共造成该市多名犹太人被打死打伤。

[18] 即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约1595——1657),哥萨克人首领(1648——1657),曾大肆屠杀犹太人。

[19] 对着墙壁小便的人,即男丁。

[20] 信仰者集团,以色列宗教犹太复国主义者的一个兼具定居与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出现于1968年。该组织强调“以色列国土的不可分割性”、“全部以色列国土都是犹太人民的专有财产”,反对撤出以色列在“六·五战争”中所占领的任何一部分阿拉伯土地,认为犹太人和以色列政府有权尽量征收这些地区的阿拉伯人地产,不受限制地在这些地区建立犹太移民定居点,使这些土地上的犹太人口和阿拉伯人口比例最终变得对犹太人有利,并将这些地区正式吞并。

[21] 犹大·哈列维(约1075——约1141),西班牙希伯来语诗人、中世纪犹太哲学家。其许多诗歌日后都成为犹太会堂礼拜仪式的内容,为人们永久传唱。

[22] 即犹大·罗尔(约1520——1609),《塔木德》学者、犹太哲学家。通称马哈拉。1553年作为捷克尼科尔斯堡拉比享有声誉。1579年起担任布拉格犹太大拉比,直至逝世。他认为,犹太人在圣地以外的生活属于一种不正常状态,犹太人要想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就必须结束这一非正常生活状态。

[23] 西奈山,上帝授摩西十诫之处。见《旧约·出埃及记》十九章。

[24] 不可杀人,十诫之一,见《旧约·出埃及记》二十章十三节。

[25] 约瑟·哈伊姆·布伦纳(1881——1921),以色列作家,现代希伯来小说的开拓者之一,生于乌克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尖端四周》、《伤痛和死别》,中篇小说《在冬天》、《神话》和《从各地而来》等。

[26] 耶洗别,希伯来王国分国时期北国以色列国国王亚哈的妻子。据《旧约·列王纪》记载,耶洗别性情乖张,阴狠毒辣,主张暴政统治。她甚至为丈夫出谋划策,霸占平民财产。耶洗别和亚哈王的倒行逆施招致了天怒人怨。亚哈王死后,将军耶户发动政变,命令宦官将耶洗别从窗户扔了下去,她被活活摔死。其尸体未及埋葬就被野狗吃尽,只剩头骨、脚和手掌。在西方语言中,耶洗别这个名字泛指无耻恶毒的女人。

[27] 有生命的假人,犹太民间传说中被赋予生命的泥人。在现今希伯来语中,其含义包括“蠢人”、“不会动脑子的人”、“容易上当的人”、“不会为自己考虑的人”和“机器人”。

[28] 纳赛尔(1918——1970),埃及总统(1956——1970),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1952),废除君主制,成立埃及共和国(1953),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1956),抗击英、法、以色列武装入侵,提倡不结盟,著有《革命哲学》等。

[29] 羊角号,犹太教宗教礼仪用品,由公山羊角制成,用于重要的公共活动和宗教活动。犹太教认为,号声有报警、敬畏和欢庆之意,象征犹太民族对上帝的顺从和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