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奥带来了预料之外的信息。
“是不是确实有就不得而知了。”
“是谁?”
“别摆出这副吓人的面孔我也会告诉你,我就是为告诉你才来的,是个日本人。”
“日本人?”
“有一个日本人住在这儿,性情很怪,专门在哈莱姆区(纽约黑人区)拍照。大叔说不定也给她当过模特儿呢。”
“她?这么说是个女人!”
“是的,在这儿已经住两年多了。”
“那她现在住在哪儿?”
“西区136号街222号,就在哈莱姆医院附近的那幢公寓里。她在这一带颇有些小名气,你一打听就找着了。”
肯没顾上道谢就从马里奥的房间跑了出去。他还不知道有个专门给哈莱姆区的人拍照的日本女摄影师,哈莱姆区是游客们拍照的好去处,旅游车经过这儿时,车窗里许多照相机的镜头都冲着这边。由于这里到处都有危险的提示,真正进到里面来拍照的人寥寥无几。
顶多不过是提个照相机到主街道上转一转,走到125号左右,那就够提心吊胆的。可这女人却长期住在这里,专门从事哈莱姆区摄影,竟然有这样的女摄影师,连最熟悉本地情况的肯也是头一回听说。
马里奥所说的那个日本女人的往处,正好在哈莱姆区和东哈莱姆的交界处。他向路旁的流浪汉一打听,马上就知道了,说不定他们也都是她的拍照素材呢。
那幢公寓也和马里奥的公寓一样破旧肮脏,都将被拆除。这是一座四层红砖建筑,墙壁上有反战标语是用漆喷上去的,还有胡乱涂写的下流话。
门口台阶旁一只装垃圾的塑料桶翻倒在地,野狗正在乱扒。旁边还有位喝醉酒的老人坐在那儿懒洋洋地晒太阳。
令人奇怪的是,这里没有哈姆莱区随处可见的孩子身影。已是午后2点钟左右了,竟看不到一个头上长满疙瘩的小孩子出溜来出溜去,就像是传染病使这里的人都死绝了似的阴森可怕。
这里没有像马里奥那样的“房管员”,也许是住在远处的房主亲自来催收房租吧。
肯立刻找到了那位日本人的房间,在二楼,因为门上挂着一块用罗马字写着姓名的牌子。房里好像有走动的声音,正好有人在家,一敲门里面便有人马上问道:“谁呀?”
一个外国人,而且又是独身女人,能一直住在哈莱姆区可真有胆量,但警惕性似乎也挺强的。肯报了自己的姓名和身份后,说有点事要打听一下。
听说是警察,门马上打开了,里面走出一位个头不高,身材苗条的日本女人。因为她住在哈莱姆区,所以在肯的想象中可能是个很厉害的母夜叉似的女人。然而出来的竟是位二十来岁、五官端正的美丽的年轻女士,令肯颇感意外。
“您是三岛由纪夫吗?”
肯核对了一下门牌上的名字。
“不,我叫三岛雪子。”
肯苦笑了一下,他把对方和日本知名作家名字的发音搞混了。
“我是肯·舒夫坦。不过,可不能因为一说是警察就随便给来的人开门哟,在纽约假警察有的是,就是真警察有时也不能相信。”
肯马上向这位初次见面者提出了忠告。
“噢,哪有那种事儿。我在哈莱姆区从未意识到会有危险,从外表看虽然有些可怕,但这里可尽是些好人。我不明白哈莱姆区为什么会令人恐怖,我倒是觉得离开哈莱姆区外出才可怕呢!”
“这是因为您还不知道哈莱姆区真正的可怕。不,也可以说你还不知道纽约的可怕。幸亏您被当作‘客人’在这儿很受欢迎,您还没有接触到那些可怕的东西。”
“我可是相信哈莱姆区人,相信纽约和美国的。”
“作为一个美国人,我向您表示谢意。不过,我今天突然来访,是因为听说你可能给一位叫威尔逊·霍华德的老人拍过照片。”
“威尔逊?”
“住在东区123号街公寓的一位黑人,6月份死于交通事故,和儿子约翰尼住在一起的。”
“哈莱姆区的居民我拍过很多,可他有什么特征吗?”
“我就是想知道他的特征才来的。”
“他大约多大年纪?”
“61岁,爱喝酒,年轻的时候当过兵,去过日本。”
“去过日本。123号街的?唉,是那位‘日本大叔’吧?”
“日本大叔?”
“是个日本迷,他一直怀念年轻时在日本的时光,所以被称为‘日本大叔’。”
“这一带去过日本的人没几个。”
“若是那位‘日本大叔’,照片我照了不少,你想看吗?”
“非常想看。”
“请进吧!”
他们一直都站在门口谈话。虽然都是哈莱姆区结构相同的建筑,可室内布置和气氛与马里奥以及霍华德的房间却完全不一样,确实像年轻女性的房间,既美观又舒适。
肯跟着进了那间兼作客厅的卧室,里面有餐桌、椅子、床、床头柜、沙发、衣柜、电视机、梳妆台、书架等,东西摆放的位置十分讲究,书架上还可以看到日文书。房子里井然有序,反映出了主人良好的生活习惯。
窗户上挂着粉红色印花窗帘,使房间的气氛显得更加温柔、妩媚。看样子她在这儿住的时间已经相当长了。
这间房子还用布帘隔出一小块儿地方来,后面好像放的是照相器材之类的东西,暗室可能就设在隔壁。
等了一会儿,雪子从隔壁的房间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几张相纸。
“啊,怎么不坐呀!”
她朝一直站在那儿等着的肯惊讶地说道。
雪子将肯让到沙发上。然后递给他几张6英寸的照片。说:“尽量挑了几张看上去有特征的,这就是‘日本大叔’。”
照片上黑人老人的嘴唇很厚,面部深深的皱纹像刀刻的似的,一双毫无表情的眼睛深陷在那老朽而失去弹性的脸上,闪着细微的光芒。饮酒过度使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衰老。已经没什么奢望,只有记忆被封存在那满是皱纹的皮肤底下。雪子从几个角度给他拍摄了一组特写境头。
“这就是威尔逊·霍华德吗?”
“名字我不知道,可要说123号街那位曾去过日本的黑人,就只有这位日本大叔了。”
肯目不转睛地盯着照片。
“您认识他吗?”
对肯那激动得有些异乎寻常的视线,雪子似乎不可理解。
“不,”肯连忙否认,“这照片能借我用一下吗?”
“没问题!我这儿还有底片呢。”
“那谢谢啦。另外,最好把房间布置得再素一些。”
“为什么呢?”
“有点太艳了。”
“您是说有点挑逗人?”
“不,我并没有说‘挑逗’,但请别忘了这里是哈莱姆区。”
“多谢您的忠告,不过,我还是喜欢现在这个样子,迄今为止也没发生过什么事嘛。”
“还有,即使有人称是警察,也别让他进房间。不过,我例外呀。”
肯笑了笑,告辞离开了雪子的房间。
三
肯看了从三岛雪子那里借来的威尔逊·霍华德的照片感到非常惊愕,可他并没有久久地沉浸在这种惊愕之中。他从中受到了启发,脑袋里出现了新的疑问。
这是个至今从未想到过的问题。肯为了证实这个问题,又到市中央登记所调查了威尔逊妻子德莱莎·诺伍德的户口。德莱莎的祖父母是19世纪初从南部过来的黑人,父母亲也都是黑人,1943年起住进了哈莱姆区。
另外,威尔逊·霍华德也是纯粹的黑人。查登记所以前的登记册,也没发现他家和白人或东洋人有血统关系。如果查三代以前的话,得到他们的故乡南部去查。但南部根本不把黑人当人看待,在黑人流浪他乡后,不可能继续保存他们的登记册,再说,美国人没有户籍观念。日本的户籍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而在美国却是以个人为单位登记。因为是以个人或夫妇为单位登记的,所以即使看登记册,也搞不清楚其父母是什么人。也就是说,不是以父子这种纵向的关系,而是从个人或者夫妻这种横向的关系来考虑,在这种制度下,要认祖归宗是极其困难的。而且德莱莎和威尔逊的出生,也是因为进行全国普查,才半强制性申报的,恐怕连他们自己都搞不知道原籍到底在哪儿。
根据肯掌握的情况来看,约翰尼·霍华德不是像纯粹的黑人。在约翰尼最后工作过的运输公司见到的照片也说明了这一点。说是黑人吧,肤色浅了点,而且相貌有点接近东洋人。
黑人和白人、或者和波多黎各人、意大利人的混血儿很多,但和东洋人的混血儿则比较少。
“约翰尼的父亲服兵役时去过日本,也许约翰尼是……”调查又有了新的进展。但约翰尼登记的出生日期是1950年10月,是在他父母结婚后约10个月的时候,他不可能是父亲从日本带来的。
——假如威尔逊谎报了出生年月?
肯的脑子里又闪过了另一种可能性。现在规定申报出生年月必须出示助产医生的证明,但在贫民窟,许多妇女生孩子都不请医生助产,作为“不得已的情由”,也就免去了医生的证明书。
20多年前,二战刚刚结束,到处是一片混乱,可以想象户籍的手续远没有现在严格,申报时把出生年月推迟几年是相当容易的事。反正本人怎么报就怎么登记,很可能登记不实。
完全可以认为约翰尼是在日本出生的,因为什么变故才离开母亲,他一个人陪伴着父亲回到美国,回国后父亲结了婚。当时父亲为了把约翰尼说成是夫妇间生的孩子,申报时有意隐瞒了真实年龄。
“那么,约翰尼的生母就一定在日本了。”
眼前出现的新轮廓越来越清晰了,这样推断也就知道约翰尼为什么要去日本的目的了。
“也许他是去日本见自己的母亲。”
由于饮酒过度变得如同废人一般的威尔逊,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把“日本母亲”的事告诉了儿子,或许约翰尼早就知道自己真正的生母。
威尔逊即使活着也活不了多久,他那被酒精毒害了的身体,对社会无任何用处,只能成为儿子的沉重负担。于是他就“废物利用”,把自己的身体换点旅费好让儿子去日本找自己的生母。
肯对自己的推测十分自信。
“到日本去找母亲,被杀了,他可真可怜。”
此时,肯才可怜起这位素不相识、客死他乡的黑人青年。不,对约翰尼来讲,日本并非异国,而是名副其实的“母国”,他在母国被人杀害了。
他能见到母亲吗?不,大概在这之前就被杀害了吧,母亲要是知道了约翰尼的死讯,肯定会痛不欲生的,也许他母亲还不知道约翰尼到日本来了吧。
想到这里,肯仿佛猛然被强大的电流击了一下,身体变得僵硬起来。一种可怕的念头出现在脑海里,他不敢再往下设想了。
“难道……”
肯静静地望着空中,自言自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