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三四间房,却成了一家人的栖身之所。
刘长贵夫妻如今也跟着做鱼丸,有刘平安销售,一个月能挣好几两银子,比去作坊做事强。
刘福发一辈子都在土里刨食,他喜欢伺弄土地,并没有参与。一家人各司其职,倒也心满意足。
“平安,你回了那边吧,那鱼你舅父不愿卖。”
刘平安惊讶,“给的价钱不低了啊,为何舅父不同意?”
“他是想找赖三千这样的主顾。”
刘平安摇头,“这样的人,可遇不可求啊。这鱼短期内怕是难卖出去了。”
刘福发又叹气。
忽然外边有人在喊,“刘公子,在吗?”
刘平安父子几人面面相觑,统统都走了出去。
一看,是张大明。
“哟,大明哥,你怎么来了?”刘平安笑容满面的迎上前去。
张大明虽然是杨家的家奴,可他是杨瑞的随从,村里哪个不给他半分面子?
张大明冲他点头打招呼,微微弯腰,对刘福发说,“刘老爷,主子说,让您明日和我爹放塘捉鱼。”
刘福发一愣,“这么快就找到买主了?”
“奴才不清楚,您明日捉便是。渔网、木桶、鱼篓等您得备好,大小鱼儿一起捉了,等来年重新放鱼苗。”
刘福发道,“全捉啊?那得年后一二月份才有鱼苗,足足三个月空着呢。”
“主子说了,大鱼咱捉了,小鱼小虾让乡亲们捞,大家一起乐呵乐呵。”
刘福发眼睛一亮,抚掌大乐,“如此甚好。”
养大的鱼拢共也只有那么多,做不到全村人都送。
但是,让他们自己捞小鱼,不费力,还送出人情,何乐而不为?
张大明点头,又看向刘平安,“主子让您明日随他外出一趟。”
刘平安愣了片刻,也没问去哪儿,便答应了,“行啊。”
张大明把话带到,便回了杨家。
也没去哪儿,就钻伙房里帮忙洗洗切切。
乡下人,什么都会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