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今冬的这场初雪,从夜里一直下到第二天清晨,大明宫变成了一片白茫茫的琼宫仙境。
当裴度来到延英殿时,漫天雪花仍然纷纷扬扬地飘着。步入殿中,却见皇帝一身丧服,仿佛大雪从殿外一直落到了他的身上。
一见到裴度,皇帝便命内侍将御案上的奏表拿给宰相。
“裴爱卿,吴元济还是反悔了!”
就在两个月前,宪宗皇帝下令停止了对成德藩镇的讨伐。这场战争是以元和十年六月武元衡遇刺为名发起的,延宕至今无果,却牵扯掉朝廷巨大的兵力和财力。
当时看到诏书,宰相裴度的心情颇为复杂。
身为武元衡遇刺案的受害者,又在刺杀案后立即被擢升为宰相,主持讨伐,没有人比裴度更清楚案件的始末,也没有人比他更理解皇帝的战略思想。裴度深知,皇帝同时对成德和淮西用兵,是为了彰显朝廷的武力和决心,从而对天下各藩形成威慑,使他们不敢也不能私下勾结。
可惜事与愿违。前线作战不力,河东、幽州、义武、横海、魏博、昭义六镇领命共讨成德,却互相观望,踟蹰不前,以至战事毫无进展。淮西一线上,因唐军主帅韩弘养寇自重,下属只能各自为战,无法协调共进,结果屡战屡败。
十年削藩,时至今日,皇帝又不得不面对兵力匮乏、民怨四起的艰困局势。
再三权衡之后,皇帝才痛下决心终止两线作战,集中所有优势兵力,率先剿灭淮西吴元济一镇。同时撤换了淮西主将,以太子詹事李愬为新一任统帅。
这一决策迅速取得成效。
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北路李光颜率军渡过溵水,一举攻陷郾城。淮西军兵纷纷降唐,吴元济慌了。
裴度清楚地记得,捷报传来时皇帝召见自己的情景。当时,皇帝的气色明显比前阵子好了许多。“吴元济上表请罪了!”他嗓音宏亮地说,“裴爱卿,你说朕要不要接受他的归降?”
“陛下的意思是?”
“淮西已到穷途末路,此时乘胜追击,定能剿灭吴元济。所以,朕并不需要受降。”
裴度微笑道:“但是……”
皇帝也笑了:“但是吴元济此表言辞恳切,称愿束身归朝。朕若坚决不受,反显得朕不够大度了。而且,淮西军民已经数十年不知有天子。只有看到朕的宽仁,人心方能真正归顺朝廷。”
“陛下英明,臣也是这样想的。”
“好。”皇帝兴冲冲地说,“朕这便下诏免去吴元济的死罪,命其即日归朝。”顿了顿,又道,“淮西之后,还有成德和平卢。此三镇一直是朕的心腹之患,唯待三镇尽平之日,朕才能稍稍松一口气。然后——”他抬起双眸,饱含激情地望向延英殿外,仿佛在瞻望大唐的辽阔疆域。
裴度屏息等待着。
“然后就是河西、陇右!”延英殿上,皇帝的话掷地有声,“朕听说安西、北庭的百姓虽受吐蕃统辖多年,却仍以大唐为其故国。为了这些百姓,朕也发誓将收复河西、陇右,总有那么一天的!”
裴度也不禁心潮起伏,但他竭力控制住自己。越是这种时刻,身为宰相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陛下。”裴度说,“关于吴元济的归降,臣还有一虑。”
“哦?”
“吴元济虽已惶惶不可终日,一心只求陛下免罪,保他的性命。但其部下中有些人冥顽不化,不臣之心久矣,当不肯轻易归顺。陛下的诏书到淮西时,吴元济很有可能被这些人挟制,无法归朝。”
皇帝的目光一凛:“那就打!”
结果不出所料,当皇帝的受降诏书送至淮西时,吴元济虽然怕死愿降,他身边的牙将却不甘心失败,挟持了吴元济,使者无功而返。
淮西这一战,终究还是要打了。
“昨夜,这场雪下了整整一个晚上,朕亦彻夜未眠。”皇帝望着殿外的漫天飞雪,缓缓说道,“朕要为淮西决战选择一位主帅,甚难决断。须知天子用将帅,如同建造大船,以越沧海。其功既多,其成也大,一日无力,无所不留。但若是乘着一杆芦苇,而蹈洪流,则其功也寡,其覆也速。”他望定裴度,动容地说,“朕今托卿以摧狂寇,可谓一日万里矣。朕将命裴卿为彰义节度兼申、光、蔡四面行营招抚使——裴爱卿,去为朕、为大唐收复淮西吧!”
裴度跪倒阶下,含泪称:“不平淮西,臣绝不还朝。”
皇帝双手相搀,眼圈也泛红了。
稍微平复了一下心情,裴度又郑重道:“陛下的削藩大计,在此一役。如今在淮西前线的李愬和李光颜都是英勇善战的良将,平定淮西当不在话下。但军中皆有中使监阵,将士们进退尝取决于中使。中使虽效忠陛下,毕竟不懂兵法,指挥作战未必最妥。而将士们因顾虑中使,担心胜则被其冒功,败则遭其凌辱,往往不愿出力奋战。这也是削藩久战不绝的重要原因。淮西之战,现已到了决胜之时,臣请陛下去掉诸道监阵中使,令前线将领得以专断专行。”
皇帝的面色变了变:“去掉监阵中使?”他注视着裴度,“谁替朕去看住那些将领们,不让他们胡作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