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心理的主要成因,就是在进入科研之后,既没有做好万全准备,也不适应这样的高强度工作。
除了一些学生从小就对学习感到恐惧外,另一个原因则是高估了科研的难度。
其实,科研也是一种项目的完成。
要克服困难,可以把难以逾越的问题化解为若干个可以轻松完成的小目标来做,拆解科研的每个细节,只要能一步一步做下去就好。
英语能力不足(技能因素)弥补英文能力的不足是没法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步积累,按部就班就可以提升阅读能力。
而提高英文能力要从「阅读文献需要的英语技能」入手,能通过英语四六级的考试,其实就对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已经有所掌握了。
不过,英文文献可比阅读理解长多了,所以,对英语能力,就要做好持久提高的准备——「无他,唯手熟耳」。
不明白为什么要读(目标因素)这个问题与「科研是什么」一样,这种心理其实是目标不明确、不匹配导致的。
很多学生都有「我这是给老板打工」、「我不喜欢这个科研项目」的思维惯性,进而产生了对文献阅读的抵触情绪,也是大多数同学觉得论文「读不下去」的最本质原因。
科研为何要从「读论文」开始大学做科研与初高中做课程作业截然不同。
高中、初中的作业其实都有「标准答案」,也可以说知识点全部都在书本上,只要按部就班地做就能完成。
这种特点会负面影响一些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求学,因为大学的科研是直击科学问题的最前沿的,也就是全是教材上没有,甚至教授们都不会的内容,否则哪里算探索未知呢?
课程作业没有无中生有,只是反复操练而已;而大学科研是需要「掘地三尺」的,需要你发现前人没发现,甚至完全意想不到的东西。
既然要攀登科研高峰,文献就是「巨人的肩膀」,只有充分阅读文献之后,才有能力理解科研的脉络和进展,终能开始实验探索。
内心中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