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的认知都是能被我们自己检测和归纳的:他因为善良所以是好人,她因为考了满分所以很聪明等等。
但很多认知和行为的选择是自动的,是依托我们多年的生活经验形成的,是无法轻易被我们检测到的。
比如当我们看见腐烂的食物,我们不需要思考,就会选择丢弃或是远离它。
这种行为的产生过程是自动的,因为「腐烂的食物对健康有害」这样的信息,早就已经写在我们的内隐认知里了,「腐烂」和「坏的」已经自动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看见腐烂时,就会不假思索地自动回避。
这就好像在你的脑子里还住着另一个你,他是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他把你所有忘记的、忽略的或理所应当的东西都记得清清楚楚,默默地在替你做出选择。
用这种角度去分析爱情的话就是——你还没有意识到爱情来了,你脑内的小人就先知道了。
脑内的小人偷偷地让你心跳加速,让你血流变快,让你神魂颠倒,让你想要去接近这个人。
这时候,傻乎乎的你才算知道自己已经坠入爱河。
很多时候使我们爱上某人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而是你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
内隐认知对我们行为的影响经常是以「接近-回避」的形式体现,喜欢就接近,讨厌就回避。
如果你的内隐认知告诉我们眼前的人是「对的人」,我们下意识地就会想要去同这个人接近。
而我们通常又不会去反抗内隐认知(意识到都很难,还怎么反抗),所以当爱情来的时候,它就显得那样不讲道理。
但是随着相处时长的增加,你们一起经历了更多的生活事件,他向你展示了他性格里你不了解的其他部分,这些事情都在默默地影响着你对他的内隐认知。
如果他逐渐地和坏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或是他已经不再和美好的事物有太多联系了,你就会开始不自觉地不再那么想要接近他,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就疏远了。
对方行为的改变无法立竿见影,无法在一朝一夕之内让你回心转意,是因为新的内隐认知在三年、五年、十年之内不断生成和固化,他要改变他在你内隐认知的样子,至少也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所以有时候并不是他变了,他还是他,他的行为可能一直没有改变,只是,你变了,你的认知变了。
3.让爱情保鲜的小方法真实存在并可操作的方法。
确认你的想法McNulty等人2014年发表的研究里指出,当对某人的内隐认知已经形成时,那个人所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