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习惯是,初稿一旦形成,马上调好格式,再进行润色,这或许是一种怪癖,但我总觉得只有看到三号仿宋字,才能进入公文的氛围,才能坐直身子,投入其中,一板一眼地扮演起领导来。
不少领导会用「干净」称赞一篇公文,说这篇文章行文干净,毫不拖泥带水。
「不拖泥带水」,实在是很难理解的一种抽象感觉。如果说改稿有什么四两拨千斤的绝技,能马上让一篇啰唆的文章清爽起来,那必定是无脑删去「的」和「了」等助词。
我改的稿子多了,认识到一件事:对于大部分稿子,「的」「了」普遍处于严重过剩状态,看都不看删去一半也不会影响文章理解。
大刀阔斧地删去「的」和「了」,就能迅速使文章呈现「干净」状态,更为精确、简练。这需要我们刻意为之,随时检视。
在正式公文里,「了」字用多了,会破坏文体风格,显得不够专业、严肃和简洁,感觉整篇文章漫不经心,口语色彩很浓,语言水平有问题。例如下面这段话:
17日下午14点,单位召开了今年第四季度工作计划会。李副主任主持了会议,就本单位上一个季度的工作做了总结,在为全体员工部署了下一个季度的工作任务的同时,指出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以上段落,五个「了」字全部都是冗词,全部可以去掉,并不影响原意。
相反,去掉之后文章变得铿锵有力,动词直接作用于名词,中间没有缓冲和停顿。
召开会议就是召开会议,做总结就是做总结,部署任务就是部署任务,没必要「了」来「了」去。感受一下删掉之后的效果:
17日下午14点,单位召开今年第四季度工作计划会。李副主任主持会议,就本单位上一个季度的工作做总结,在为全体员工部署下一个季度的工作任务的同时,指出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了」之所以会让文字感觉拖沓,原因有两点:一是「了」严重口语化,不适合作为公文语言,而且凡是大规模使用「了」字的文章,文句本身一定存在表述不清的问题。
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