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另一层含义,就是标题中或是正文中表示顺序的数字一定要正确连贯,比如,一项工作本来有四项要求,按照一、二、三、四的顺序排列下来了,但领导觉得第三部分没有必要给删除了,结果标题却没有改过来,就少了一个第三点,这种情况在写初稿的时候很容易忽视。
尤其是当标题层级比较多,而每级标题包含的小观点也比较多时,要认真检查层级标题序号是否有交叉,同一层级内标题序号是否有重复,或是序号与实际不一致。
核实文中表示顺序的数字,还要注意数字格式的统一。无论是直接用序号:一、(一)、1。,还是用文字性的一是、二是、三是,第一、第二、第三,同一层级的数字格式一定要统一起来。
我刚入门曾犯过这类错误,第一个标题是:第一,提高认识。写第二个标题时大意了,就变成:二是强化落实。第三个标题又转回来了:第三,完善监督。「第一、二是、第三」,这就是典型的序号格式不统一,必然要被领导批评的。
用典是提升材料文采的有效途径,我主张多用典。但同时,也强烈提醒大家注意核实文中引用的古文、领导讲话等典语,千万别出现错误,画虎不成反类犬。
有次我改别人的初稿,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孔子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为浮云』。」用来描述廉洁自律的重要性,相当贴切。
但我没有被这句古语妖娆的外表蒙蔽,因为我有个习惯,不管是自己写的初稿,还是改别人的初稿,碰到古文等引用,都会逐句核实。核实的方法也很简单,把整句拷贝下来放到百度中一搜,找到原文来源即可。
就这么一搜,出问题了,论语《述而》中的原话是,「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也就是说,不是「于我为浮云」,而是「于我如浮云」。于是马上将其改正。可见,越是不熟悉的引用,越要严肃核实!
有些成语词性、含义比较复杂,难以从字面看出,需要我们在校稿时特别留心。成语之所以被误用,主要是因为没有理解其真正含义,使用时望字生义、先入为主,被其中的某一关键词诱导。
比如,「曾几何时」普遍被误作「曾经」的意思使用,其本意是指时间没过多久;「差强人意」本义表示事情结果还不错,却常被反过来当作「不如人意」来使用;「莘莘学子」本来已含有众多的意思,后面却偏偏再加上个「们」字;「灯火阑珊」本意是指灯火稀疏、人烟稀少、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