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信任是关系到社会治理的深层次问题。信任嵌入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个体以及群体关系的「黏合剂」,是人们心理相容和相通的媒介。在社会道德层面,信任与忠实、真诚相融合,诚信价值被人类社会普遍提倡和推崇。在经济层面,信任与信用相连接,是市场交易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条件。在政治层面、法律层面,信任也都是必须继承的文化传统,以及制订规则时不可缺少的要件、准则和标尺。同样,正像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渴望公平正义,渴望
书名:包容共享视域下的信任修复
作者:佚名
来源:回答
信任是关系到社会治理的深层次问题。信任嵌入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个体以及群体关系的「黏合剂」,是人们心理相容和相通的媒介。在社会道德层面,信任与忠实、真诚相融合,诚信价值被人类社会普遍提倡和推崇。在经济层面,信任与信用相连接,是市场交易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条件。在政治层面、法律层面,信任也都是必须继承的文化传统,以及制订规则时不可缺少的要件、准则和标尺。同样,正像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渴望公平正义,渴望促进普遍性的共享一样,人们也渴望建立和维系普遍性的信任关系,以期在面对风险和解决重大问题时具有可靠的同一性基础。
当前社会总体信任水平偏低
当今中国正经历着一个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各种问题相互叠加,社会信任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一些多年积累的优良传统被破坏或淡化,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以法治为基础的运行规则尚待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源于人们善良本能的包容与信任也受到了严峻考验,原本内在的同质性与凝聚力逐渐弱化,社会总体信任水平遭受冲击。现实中一些人不愿相信媒体上传播的好人好事,对他人的关怀和友善行为抱有怀疑态度,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能否贯彻落实也持不信任态度。一些官方发布的信息、统计数据或者对公共事件的解释往往遭到质疑。此外,官民之间、警民之间、医患之间、买卖之间、邻里之间等主要社会关系,也都呈现出一种低信任状态。如果社会总体信任水平持续下降,那么人们的心态就会变得越来越消极,就会更加愿意接受各种毫无事实依据的负面信息,社会环境也就更加缺乏包容性。
失信现象层出不穷,使坦诚沟通的信任机制难以真正建立起来。特别是各种事故频发,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环境污染严重,一些公共信息不透明甚至被遮蔽,诸如此类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会使人们感觉不公平、不安和怀疑,继而产生对公权力的不信任。事实上,低信任已经成为许多重大或突发事件发生的心理土壤和情绪催化剂。而对于政治不信任问题尤其要引起重视。政治不信任既来自于怨恨、谣言和语言暴力,又产生新的怨恨、谣言和语言暴力。古罗马政论家曾将此类现象归纳为一个着名的政治学定律,即「塔西佗陷阱」。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也提到了「塔西佗陷阱」:「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他指出:「我们当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谓不严重,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而一旦社会信任到了无法修复的地步,那么社会发展也将陷入困境。
提高社会总体信任水平,才能逐步改善和优化社会环境
信任是一种能够反映需求意愿强度的人际预期。信任感作为一种对社会问题最直接的心理反应,涉及到公众对生活质量和社会秩序的评价态度与情感取向。一般来说,当社会出现急剧转型时,也正是社会冲突频繁发生、社会心理危机大量涌现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总体信任度也会降低。不信任心理会导致人们产生消极怀疑和抵触情绪,导致社会冲突增加,社会冲突又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信任,并由此产生恶性循环。
应当强调,完善的信任机制构成了现代性道德的内核,公平的信任关系因其符合行为的客观本性而被社会所推崇。正因为如此,自1992年党的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