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中所描述的是一种乍看起来相当乐观的就业前景,但这种范围广阔的出路背后并非没有代价:
更广的出路以扎实的知识体系为基础,而掌握一套扎实的知识体系,难度远远高于掌握一门技能或单纯的混毕业。
从物理系毕业并不需要扎实的数理基础,只需要把解最基础的模型的方式大致背下来。甚至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也和数理基础扎实没什么必然关系,只会调参数做模拟的博士一抓一大把。
从电子系或工物系毕业也不意味着那三种基础能力真的都足够强,哪怕在清华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也屈指可数;能精通两个方面就已经算是不错。如果把视角放低,很多院校里要求不高的硕士可能直到毕业也就是画画板子和有限元网格。
仪器类、自动化类交叉学科看似「万金油」,但大部分人终究只能学成个博而不精的样子,不仅没有上文中所说的广阔的选择范围,相反还很可能落得哪个方向都找不到好工作的尴尬境地。
……
归根结底,那些作为选择权核心的,基础的知识体系或交叉的知识体系,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基础智力和长时间的精力投入才能掌握,并不是从随便哪个不是天坑的理工科专业毕业后就自动获得的:掌握这些知识体系可比混毕业困难多了。
所以从数据和网络舆论出发,对各类理工科专业的就业前景的评价往往两极分化非常严重。
在这里同样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我们所提供的这套专业文章在这里也有局限性:
比如说介绍核工程专业的文章里就提到了「转行容易」,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核工程专业学到容易转行的程度。倒不如说,在顶尖名校之外的普通院校里,这个比例往往相当小。
而如果仅以混毕业一类的低要求为目标,实际上并没有把这个专业的知识体系理清楚,那么最终毕业之后能掌握的也仅仅是一门或几门技能。
比如做有限元、画板子、养细胞等等,这些技能不难掌握,也没什么与大众印象里的硕士、博士学位相匹配的含金量。像很多人描述的一样,「抓个高中生过来都能干」。
4天坑的形成
与上文中描述的几类专业相对,所谓的「天坑专业」指的是这样一些专业:它们的知识体系与其它各专业几乎没有重合,或其培养方案直接面向特定行业的就业。这使得毕业生出路相比前文中提及的各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