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直播

一个手电筒不能同时照出两种光。

所以变聪明的秘诀就是: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撒手。这样,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地出现。

阿基米德就是因为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鉴定皇冠真假的办法,所以准备去公共浴室彻底放松一下,但在他的身体进入澡盘的那一瞬间,溢出的水就给他带来了灵感。很多例子都表明,科学发现或其他智力上的突破都是在当事人毫无期待、正在想别的事情的时候出现的。

可见,好的学习模式是,在做A的时候彻底关注A,在做B的时候彻底关注B,A和B两件事情之间有非常清晰的界线。如果在做A的时候想着B,在做B的时候又想着A,那么意识工作的深度不够,潜意识也无法顺利开启,这种边界不清的习惯对能力提升伤害很大。李大钊也说过:「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说明界线分明的习惯对人性情和能力的培养都很有好处。

第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一般而言,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识别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以及为什么会存在不足。缺少反馈,我们既容易出错,又容易走神,而且很难快速提升个人能力。因此,有教练指导是极好的事,有老师批评也是好的,闭门造车式的练习不仅容易让人分心走神,也会让自己长期在低水平层面徘徊。所以,想方设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反馈是不断精进的重要条件。如果条件有限,反馈也可以通过书籍影像、与他人交流或者自我反思来获取。

第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一味重复已经掌握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但挑战太难的任务也会让自己感到挫败,二者都无法使人进入沉浸状态,好的状态应该介于二者之间。

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模型(见图4-3):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厌倦时,说明应该提高难度;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焦虑时,说明应该保持这个水平专注练习,如此反复交替就可以让自己进入心流通道,沉浸其中。

图4-3 心流通道

我们每个人都必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因喜欢一件事而沉醉其中,忘记时间,不知疲倦,不管这件事是娱乐消遣还是学习研究,这种沉浸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自发状态。但若想在某方面有所成就,就不能依赖这种不稳定的自发状态,必须建立稳固可靠的行为模式。因为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兴趣,还有让人心生畏惧的核心困难。

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都要做那些让自己感到有些困难但又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的事情,即跳出舒适区,避开困难区,处在拉伸区。

好在我们可以依据上述四点建立主动沉浸的行为模式(见图4-4),时常练习则能将其固化为深度沉浸的底层能力,从而辐射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4-4 刻意练习四要素

学完刻意练习这个理论的当天,我就开始了实践。

以前女儿练钢琴时,她妈妈会要求她把新学的曲子弹10遍,只要次数够了,任务就完成了,现在我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改变了练琴方法。

我先听她弹一遍,发现有很多不熟练、易出错的地方,于是我要求她今天只练第一节,后面的先不练(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然后只练刚才弹错的地方(在拉伸区练习),只要能连续流畅地弹3遍不出错就算完成(目标具体清晰)。练习过程中,我会及时纠正她的指法和按键错误(及时有效的反馈),这样,她很快进入了专注状态(沉浸其中),不一会儿就把第一节弹得很好了。

虽然结束时女儿直呼好累,但明显成就感满满,因为她已经不畏惧最难的地方了。如果不这样要求,她就会一遍一遍地弹自己熟悉的地方,难的地方就一带而过,中途还经常会漫不经心地停下来,这样的练习非常低效。

细心体会上述四个要素,我们就可以进入深度沉浸状态,从「聚焦」走向「卓越」,当然,要做到真正的卓越离不开另一个要素:大量的练习。

这种大量练习需要到什么程度呢?小钢琴家陈安可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参考答案。她三岁半开始练琴,一年半后就上节目演奏8级难度的钢琴曲。在一次节目采访中,她坦言自己每天要练4小时琴,而在更早的采访中她就说:「我每天都练,没有一天不练。」

可见,天才也需要大量的练习,或者说正是「正确的方法」加「大量的练习」造就了天才。无论是谁,拥有深度沉浸的能力后,就一定能走向某一领域的高处。

所以,从现在开始,好好地审视自己吧。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

·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

·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

前人的智慧足以使我们走向卓越,只要用心拾取,我们一定能在进化的大潮中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