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几个青年男女当兵对父亲来说不是太困难,他们很快被父亲接收了下来,并打发他们的父母或长辈离开,这些乡人终于满意地离开了。车票自然又是父母给买的。
父亲便在夜晚的床上叹气,母亲仍沉浸在乡人们的喜悦里。母亲不知不觉已经和那些乡人又一次融合在了一起,乡人们的快乐,就是母亲的快乐。母亲就在床上冲父亲说:这些当兵的孩子不容易哩。父亲又叹口气。
随着这些青年男女当兵,更艰巨的任务又落到了父亲的肩上。这些青年男女不简单地满足于当兵,他们还要在部队发展,于是便接二连三地在星期日或某一天的晚上,一次又一次出入家门。他们在家里不称父亲为首长而是称姑父或姨父,这样显得亲切,和一家人似的。他们在亲切地称呼完之后,便一个个提出了自己远大的理想,有的想当汽车兵,有的想入党,有的想提干。父亲毕竟是首长,他们的出现父亲还能应付,有的三言两语地打发走了。更多的时候是对他们提出些希望,诸如艰苦奋斗、学习雷锋什么的,他们还是走了。
父亲应付不了的是那些乡人。他们把自己的孩子留在部队,并不放心自己的孩娃单枪匹马在部队会闯出什么名堂来。于是他们又三三两两结伴来到家里,来看望自己的孩娃,还要和父母深入地商量自己孩娃将来在部队的前程。父亲很忙,一天到晚很少有时间回家,乡人们并不急于见父亲,他们和母亲商量。母亲的语言在乡人们面前总是轻描淡写,把一些紧要的事情说得轻飘飘的。母亲说:小宝在部队干得不错,俺看入个党当个干部啥的没问题。
乡人就很感动,谦卑地笑着说:他姑,孩子可交给你了。日后孩娃有个出息,俺一辈子忘不下你的大恩德哩!
母亲说:小三干得不错,现在开车的技术学得不赖,等给他姨夫开车、给首长开车,日后还会有啥说的。
乡人的笑在脸上灿烂着说:他姨,小三可就仰仗你了。
母亲和乡人们在勾画着美好的蓝图,他们等待着父亲来填写这张美丽的蓝图。
父亲有不尽的蓝图需要他填写,他刚解决一批便又来了一茬。母亲家乡的孩娃们在一茬一茬地成长起来,他们像一群蜜蜂似的向家里飞来。渐渐,父亲的态度变得冷淡下来,他有许多事情要忙。而母亲却乐此不疲的样子,她热情而又频繁地接待着老家来人,她在老家乡人面前极有成就感。
老家一来人,她照例是要看报的。这就使乡人不住地啧舌,说着一些表扬母亲的话,目光里写满了神圣和尊敬。母亲不仅看报纸,时不时地要给这些乡人们上一课,讲国际、国内的一些大事,什么尼克松访华;柬埔寨问题;批林批孔;反修防修……母亲在乡人们的眼里,俨然成了一个政治家。
母亲老家的事情,越来越使父亲感到麻烦。这些一批一茬的青年男女,父亲没理由也不可能都安排在自己的守备区,在母亲的鼓动下还是要办。按母亲的话说,不给他们办,对不住这些亲戚哩!在母亲的情感里,已接纳这些乡人为亲戚了。父亲无法回避母亲,母亲和父亲说这些事时,地点仍选择在床上,父亲无法回避床上的母亲。
好在父亲有许多战友,父亲在四面楚歌中向战友们求救。
父亲在电话中说:老张,帮帮忙吧,老区的后代找上门来了,你给安排几个吧。多谢了!
父亲在电话里还说:老李,老区的后代找上门来了,安排几个吧,求求你了,拜托了……
父亲一提起母亲的老家总称老区,他知道这些战友中,对老区人民是有感情的。
就这样,在母亲的策划下,由父亲亲手安置的青年男女们,一茬一批地在部队茁壮成长。每逢年节时,这些青年男女们结着伴,仨仨俩俩地来到家里。给父亲拜年或问好。母亲这时便极有成就感。这种盛况,一直持续到父亲离休。虽然,仍有一些成长起来的孩娃们仍战斗在部队,有的已经是营团一级干部了。随着父亲的离休,他们对父母的热情也随之冷淡了。有几次碰到这些已成长起来的孩娃们,在自己身边走过,却没人再称她姑,或姨了,而是称她为老邱。他们说:老邱还好吧!问候一声老邱的还算是好的,有的干脆点点头,有的连头都不点了。
这种结局,使母亲感慨万分,伤心不已。在那一时刻,母亲真希望时光能倒转。晚年的母亲,似乎才懂得了人情冷暖。
父亲在十三岁那年离开老家,离开那间四面漏风的小屋,便再也没有回去过。这很符合父亲的性格。父亲的亲人和家乡,令他伤心、难过,往事不堪回首。
即使这样,父亲老家的乡亲还是来过几次。父亲的老家在北方,父亲的部队也在北方,父亲的老家距离部队并没有太远的路,坐火车再坐汽车,也就是不足十个小时的路程。
那一年夏天,父亲的老家发了一起罕见的洪水。这一消息父亲是在收音机里听到的,因为老家太平常了,于是老家的名字很少出现在报纸或收音机里。父亲还是第一次在收音机里听到这阔别已久的老家的名字,第一次听到,便伴着这样的不幸。
那些日子,父亲的心情很不好。没人知道他为什么不好。在家里他很少说话,收音机的声音开得大大的,他一边听收音机,一边闷头吸烟。母亲几次想把收音机的音量调小一点,都被他阻止了。父亲的心情不好,还体现在他骂人上,父亲身为一方首领,以前是很少骂人的。在那一阵子里,父亲骂了一回后勤部长,骂了一回军需部长。父亲骂后勤部长的理由是:后勤部一间粮仓闹了鼠灾,只一个月工夫,存在库里的粮食被老鼠糟蹋了几百斤。父亲知道后,劈头盖脸地大骂后勤部长:龟孙子,我日你娘,那粮食不是你家的是不是?!
这个后勤部长就是父亲当团长时,他当后勤处长那位。为了买半卡车白菜而死了一名战士,那一次严重后果,父亲都没有骂他,现在生活好了,为了几百斤粮食父亲骂了他。这使他内心无法承受。在父亲早就忘了这事时,他却向父亲打了一纸转业报告,后来那纸转业报告被父亲撕得粉碎扔在他的脸上。
父亲骂军需部长的理由是:军需仓库不慎失了一次火,烧坏了不少军用服装,父亲不仅骂了军需部长还差点要扇军需部长的耳光,这一点也使军需部长无法承受。原因是,前一阵营区盖礼堂,礼堂马上就要盖好了,因一个民工吸烟,而引起一场大火,把价值近几十万元的礼堂烧毁了。那一次,父亲也没有骂人,更没有要打人的耳光。
这一切,自然和家乡发水灾有关系,当然没有人知道这些,他们都感到父亲有些不可理喻。
父亲老家来人是在家乡受灾的那一年深秋时节。营院里的树叶已经落光了,北风刮得正紧,看样子第一场雪说来就要来了。就在这时,父亲的老家来人了。父亲老家来了两个人,一个是队长,另一个是会计。
他们来家时并没有急于进家门,因为是白天,父亲还没有回来。他们便一直在门口徘徊,这使母亲很疑惑。她探出头向外张望了几次,队长和会计便很小心地冲母亲微笑,这使母亲觉得这两个人不正常,于是关紧房门。
傍晚的时候,父亲回来了。他们看见了父亲,父亲也同时看见了他们。父亲一眼就认出了眼前站着的两个人是老家的人,他们的装束和举止使父亲很快相信了这一点。虽然父亲有几十年没回过老家了,但老家人的一切包括气味仍在他的心头徘徊不散。父亲看到两个老家人,心里就一颤,他的步子便慢了下来,队长就冲父亲喊了一声:老石?是老石吧!
父亲就立住了,他借着朦胧的亮光打量着来人,队长就先说:我是二蛋呐,刘二蛋。
父亲想起来了。刘二蛋,童年和父亲一起要饭的那个刘二蛋。父亲急切地向前走了两步又停住了,队长刘二蛋以为父亲上前要和他握手,手伸出去了,就那么双手迎着,结果父亲却没有向他伸出手,父亲立住了。刘二蛋手回收在胸前搓着,刘二蛋干干地说:老石,我们来看看你,别的也没啥事!
父亲立了一会儿,很冷地说:那就屋里坐吧。
队长和会计就很小心地随父亲进了家门。母亲正在做饭,看了父亲身后的来人,一时什么都明白了。母亲历来对父亲的家乡不感兴越,父亲十三岁前的一些事,母亲是知道一些的,她比父亲还要恨父亲的老家。在父亲老家人面前自然没有什么好脸色,队长自然看出来了,会计也看出来了,于是他们坐下的屁股便不自然了。父亲的声音也是冷的,父亲说:你们找我有事么?
队长和会计就对视一眼,最后刘二蛋说:老石,咱们老家遭灾了。
父亲说:知道啦。
队长和会计就没话可说了,他们低着头,搓着手,一副难为情的样子。
父亲又说:现在是新社会了,有政府、有党!
队长和会计说:那是,那是!
父亲还说:就这样吧,我晚上还有个会,要不你们在家吃顿饭?
队长和会计忙看母亲,母亲冷着脸在翻看报纸,只要家里一来人母亲自然是要看报纸的。队长和会计看完母亲之后便说:不啦,不啦,我们吃过了。
两人便站起身,队长冲父亲说:老石你忙吧,那我们就走了。
队长和会计就走了。
那一夜,父亲一夜也没有睡踏实,他又想起和刘二蛋一起讨饭的童年。刘二蛋走在前面,他随在后面,他们顶风冒雪一个村落一个村落地讨下去。后来他们就遇见了狗,狗追着两个人,父亲屁滚尿流地向前跑,刘二蛋在后面喊:石头,别怕,有我呐。父亲的小名叫石头。狗终于被二蛋打跑了。
父亲想起往事,无法入眠。
第二天一早,父亲去上班,路过楼下自行车棚里又看见了队长和会计,看样子他们昨夜是躲在车棚里过的夜。此时,他们正在啃着自己带来的干馒头。
父亲生气了,立在他们面前气愤地说:你们这是干啥,是在丢我的人!
队长刘二蛋就哭了,一边哭一边说:老石,我们遭灾哩,村子里的乡亲,没吃没穿的。眼看就冬至了,要冻死人哩。
父亲半晌没说话,他想起了妹妹在雪里伸出的两只小手,他站了一会儿,又站了一会儿,长长地叹了口气,最后带上队长刘二蛋向办公楼走去。
那一次,父亲批给老家一百件旧军用棉衣,还有五百斤粮食。他吩咐后勤部长一直把这些东西送到火车站,并帮助托运到老家车站。
刘二蛋和会计眼泪哗哗地走了。
在父亲的记忆里,老家的乡亲们还求他办过一件事。那是家乡发水灾几年后的事,队长刘二蛋又一次出现在他的面前。第一次见到刘二蛋时,便发现他已经有白头发了,几年不见,刘二蛋此时的头发差不多全白了,不到五十岁的人腰也弯了,但刘二蛋的气色要比几年前受灾时要好。
父亲在心里同情着家乡,同时也在拒绝着家乡,家乡留给他太多有关童年酸楚的记忆。刘二蛋虽说是父亲童年的伙伴,又有了上一次的接触,父亲仍对他很冷淡。刘二蛋这次开门见山,向父亲说起了村里要建一个小型水库,一来可以防洪水,二来可以种稻米。只因修水库要开山放炮,缺少些炸药。炸药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出来的,刘二蛋公社、县里都跑过了,都没弄到炸药,后来乡亲们便想起了父亲,便又一致推荐他来找父亲。
父亲想起家乡后山沟里流淌着一条小河,父亲还知道家乡一年四季只能吃粗粮。这次刘二蛋来,便给父亲背了大半口袋高粱米,说这是乡亲们的一点心意,等水库修好了,种上稻米一定给父亲送点尝尝。在父亲的记忆里,家乡的高粱米异常地好吃。新米碾过了,焖着晶亮晶亮的米饭,别说吃闻着都让人流口水。父亲在离开家乡以后,也吃过无数次高粱米饭,但他从没吃过像家乡那么香的高粱米饭。父亲很感谢刘二蛋为他带来的高粱米,于是他便对刘二蛋说:你在这里等一下,炸药的事我去联系。
父亲走时又对母亲说:晚上做两个菜,喝杯酒吧!
刘二蛋坐在家忐忐忑忑地等父亲,母亲不和他搭讪,看报纸。母亲看报纸时把报纸翻得很响,刘二蛋便如坐针毡,他试图打破和母亲的这种僵局,巴巴地笑着想和母亲说几句家长里短,母亲都用一副冷面孔回绝了。刘二蛋度时如年。
好不容易推到了晚上,父亲终于回来了。父亲告诉刘二蛋炸药的事为他联系好了,是守备区一个施工点的炸药,那个施工点就在距老家不到百里的一个山沟里。
父亲把这消息告诉刘二蛋时,刘二蛋高兴地摇着父亲的手一遍遍地说:谢谢你了老石噢!
父亲又问:介绍信带来了么?
刘二蛋忙从怀里掏出了介绍信。父亲便在介绍信上先是画了个圈,想了想又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次父亲写的是石荣光。看了看觉得不对,又划掉重写,这次写对了。父亲做这些时,刘二蛋一直虔诚地望着父亲,在他的眼里,父亲俨然一位大得了不得的官。
父亲把介绍信交给刘二蛋说:你拿着信去吧。
刘二蛋仔细地把签有父亲名字的介绍信揣了,便要走。
父亲说:上次来没让你们吃上一口饭,这次一定要吃了饭再走。今晚咱俩喝一杯。
刘二蛋便不好再走了,然而酒是没能喝上。原因是,母亲并没有做莱,而是做了一锅面条,面条和菜一起煮的,很稠的样子。
吃饭的时候,父亲不知为什么情绪不高,不想说一句话,刘二蛋低着头,完成任务似地把一碗面吃下去了。放下碗便告辞了,他说连夜去车站,坐最早一班车回去,村民们正等着炸药开工呢。
父亲没有送刘二蛋,刘二蛋冲父亲摆了摆手便推门走了。父亲望着门,久久,一动没动。
刘二蛋带来的那半口袋高粱米父亲也没能吃上,让母亲偷偷地卖了。那时家里的生活比以前好了许多,大米、白面基本够吃。母亲的理由是:有细粮谁还吃粗粮。结果就让母亲给卖了。父亲没说什么,却有一股说不清的东西一直在心里梗着。
这么多年,父亲一直对母亲很宽容,能将就就将就。父亲很忙,很少着家,他自然不会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放在心上。
母亲对自己老家人和父亲的老家人的形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敏和权身为局外人印象深刻,有一度,母亲对自己老家人,那些所谓的侄、孙等人过分的热络,而忽视敏和权。这令敏和权在感情上有意地疏远了母亲,后来又因为两人各自的婚姻。因此,敏和权对这个家的感情一直很淡,也就是说,他们对待父母的情感很一般。
许多年以后,敏和权关于父母有一段对话。
敏说:父亲太宽容母亲了。
权说:父亲是个没出息的男人。
敏说:母亲没文化,活得太贱。
权说:父亲也一样。
……
父亲对母亲宽容,能和母亲相濡以沫一直到老,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敏和权都忽略了,那就是,父亲一直把母亲当成了自己的妹妹。那位夭折在风雪之夜的妹妹,对父亲影响太深了。因为母亲使父亲想起了妹妹,而最后才娶了母亲。因此,母亲所有的缺点父亲都能忍受,包括母亲那些所谓的亲人。
父亲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了泡影,政策就是改策,父亲终于被宣布离休了。那些老战友没能保住他,包括自己的亲家,他们也同时被宣布离休了。父亲离休那一年,刚好五十有六。父亲觉得五十六岁正是干事业的大好季节,可就这么让他离了,离得他心不甘情不愿。他最不愿意的是住进干休所,但他还是别无选择地住进了干休所。
以前他曾无数次地来过干休所,那时他还是守备区的司令,他来干休所是来慰问的。这个干休所里住着一些老资格,他们有的是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最差的也和日本人拼过刺刀。父亲来到他们中间,自然属于小一辈。他们不叫父亲司令,而称父亲为小石,父亲并不在乎这些。父亲每次来干休所都把这些老前辈集中起来慰问,父亲照例是要讲的,父亲一讲话便找到了优越感。他冲这些老前辈说着一些很司令的话,父亲讲话时是站在高处的,于是父亲的优越感便水落石出了。
终于父亲也和这些老前辈为伍了,他别无选择。父亲一出现在干休所里,那些老前辈们便围了过来,他们为自己又来了新伙伴而显得神情亢奋,每当干休所来了新成员时他们都要这么亢奋一阵子。这种心理很复杂,无法言说,外人又是无法体会的。
他们七七八八地把父亲围了,然后又乱糟糟地冲父亲说:小石,离了?!
离了,离了。父亲说。
你咋没整个少将就离了?
离了,离了。父亲一味地这么说。
离了也好,早离晚离都是要离的。老前辈似乎在安慰着。
离了,我老石离了!父亲更大声地宣布着,他似乎在发泄着心中的怒气。
咋就是老石了,是小石。一个人纠正着。
老石!父亲说。
是小石!
就是老石!老石!老石……父亲一叠声地说。
众人就幸灾乐祸地冲父亲笑,父亲不笑,冲众人一本正经地说:我是老石!
其中一个人就说:小石都离了,老石就老石吧。
众人觉得有理,便一起点头。从此,众人便又都一律称父亲为老石了。
从此,父亲真正的离休生活开始了。
起初的日子,父亲和干休所的生活总是格格不入。一大早,干休所的一些老头老太太们便起床了,他们总是要比父亲早起一些。年龄越大觉越少,这一点体现出与他们相比还比较年轻。父亲起床的时候,那些老头老太活动已有些时候了,他们仍在活动着,做气功,打太极拳或练练剑。父亲是不做这些的,他也不会,他只会跑步,战争年代他跑步冲锋抢山头,和平年代他跑步出操,于是他就跑步。在众目睽睽之下他绕着干休所的院子似磨道上的驴一样,跑了一圈又一圈。老前辈们看着就很新鲜,目光随着父亲的身影一圈又一圈地转。他们有人就说:老石别跑了,这么大岁数了,别跑坏了胳膊腿。
父亲不理,仍跑。
又有人说:老石,来打拳吧。
父亲仍不理,跑得呼吸粗一声短一声的。
还有人说:老石,来练剑吧。
父亲继续跑,跑得气喘如牛。
终于有人忍不住道,操,这老石,让他跑去,看他能跑到啥时辰。
父亲没跑到什么时辰,毕竟是五十有六的人了,以前出操也就是做做样子,真跑起来也跑不上多远,父亲便不跑了。其他人仍没有收招的意思,仍在甩臂踢腿的。父亲自然不与这些人为伍,便匆匆回家了。
母亲已准时地把饭做好了,早饭依然是稀饭馒头。父亲就吃饭,匆匆忙忙的样子。以前父亲吃饭总是很匆忙,吃完饭他还要去上班,部队上下有许多事等待他去做指示。
父亲匆忙地吃完饭,习惯地站起身,他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并不非得要去上班了。一时间他很茫然,手脚一时没处放的样子。母亲瞪大眼睛望着他,于是父亲冲窗外说,这天还真不赖呢!
父亲不上班也无法在屋里呆下去,最后他还是走了出去。这时,外面的阳光的确很好,父亲站在很好的阳光下一时竟不知自己在哪。他望着其他的人,有的去送孙子上幼儿园,有的提着网兜不紧不慢,呼朋引伴地去买菜,一切都显得那么悠闲而又有条理。
路过父亲身边的人就说:老石站着干啥,还不买菜去?
又有人说:过来老石,咱们去打门球吧。
还有人说:走老石,咱们去杀两盘。
父亲恍恍惚惚,仿佛是在梦里。他觉得自己迈步向前走去,他不知自己为什么要迈步向前,也不知其中什么声音在召唤着他。鬼使神差,他又来到了昔日的军营。此时这里已变成了施工现场,推土机、砸夯机、吊车轰鸣着、忙碌着,昔日庄严宁静的军营一下子热闹起来。随着守备区的撤消,父亲的离休,这里便再也不是军营了,而变成了施工现场,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将矗立起无数座写字楼、商场和花园。父亲仍恍如梦中,直到他被施工安全员吆喝出去,他才清醒地意识到,他的军旅生涯已经结束了,施工的人群中有人认出了父亲,他们指指戳戳地说:以前他是这的司令!众人便朝父亲张望。
父亲转身往回走时,眼角潮湿了,三两滴泪水砸在他的脚面上。
干休所里很宁静,一伙人在玩着门球,还有一伙人围在花坛旁的凉亭下,观战一盘棋的走势。
有人说:老朱,跳马呀,跳马呀。
另一个说:老王支士,支士,你支士看他能咋样。
阅报室的门是开着的,有几个老头老太戴着老花镜正在费力地读报。父亲向那里走过去,以前他也是要看一看报的。那时看报是为了休息,很多事忙完之后,喝口茶,吸支烟,顺手翻一翻报纸。其实报纸上写的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他也认不全那上面的字,他看报纸都是选择标题和图片看一看,反正上面写的事他都知道了。收音机、电视他是雷打不动要听要看的,那里播放的新闻都是一些要紧或不要紧的事,报纸上写的也是一些要紧不要紧的事。既然这样,父亲觉得这些报纸是可有可无的。他看报纸是为了休息,另外,坐在办公室里翻翻报纸,也是一位司令的身份体现。
此时,父亲坐在老头、老太中翻看报纸心情是别样的。没翻几张便不翻了,他无处可去,孤独地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又站了一会儿,最后他别无选择地向家走去。
母亲坐在屋子里也是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她竟不知自己该干点什么好。屋子收拾过了,菜也买过了,接下来还应该干点什么呢?她的心里空落得无依无傍。以前她喜欢出去买菜,或者随便在营区里走一走,迎接她的是尊敬的目光,或一声又一声亲切的问候,出入营门,卫兵总要给她敬礼,因为她是司令的夫人。回到家里仍显得很忙乱,电话几乎不停歇地响起,有找父亲的,也有找她的。不管是找父亲的,还是找她的,总要和她说上几句,甚至一些部队上的大事,她总要对这些事情进行品评,打电话的人一律恭敬地听着。
那时,每到晚上或者星期天,家里的客人总是络绎不绝,有老家的那些侄儿、外甥……有父亲的下级,也有友邻其他单位的人,那时的母亲显得忙乱而又充实。有客人在的时候,报纸是要看的,现在她不必看报纸了,就是看也没有了,以前她看的都是父亲带回的报纸。电话沉默着,电话曾经响起过两次,有一次是打错号的,有一次是干休所通知去领苍蝇药的。
父亲敲门的时候,母亲很快把门打开了。母亲看见是父亲显出很失望的样子,随口说了声:是你呀!
父亲也反唇相讥道:不是我是谁?!
父亲一下子显得老了十岁。
离休后的父亲开始找茬和母亲吵架了,起因是吃饭。这么多年了,都是母亲做饭父亲吃,母亲做啥,父亲吃啥。父亲从没在吃上说过一句不满意的话,现在父亲觉得吃啥都不对胃口、都没有滋味。父亲终于把碗重重地放在桌子上,冲母亲大声地说:这哪里是饭,是猪食!
父亲这是第一次对母亲做饭的水平挑三捡四。母亲被这突然而来的打击弄得不知所措,她张口结舌了半晌才说:这饭怎么了,不是好好的么?以前不也是这样做么?
父亲咆哮了一声:猪食,呸,猪都不吃!
说完重重地躺在了床上,不再理母亲。
母亲望着桌上被父亲称为猪食的饭菜流下了眼泪。这是有始以来,父亲第二次这样粗暴地对待她。第一次是因为母亲在饥饿的年代偷拿了食堂的一棵白菜,而遭到了父亲一记耳光。这是第二次,母亲无法忍受,于是她就哭。
从此,父母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每次沙架他们就相互揭短,以此来击中对方的要害。
父亲指责母亲:你好,你看你老家那些亲戚,你那些侄子咋都不来看你了,连个电话也没有。
早在父亲的守备区风雨飘摇前,母亲那些侄子纷纷找上门来,要求把他们调离守备区,因为他们年轻,在部队还都有前程。于是父亲在母亲的劝说下,父亲也有着对下一代负责的态度,纷纷满足了他们的要求,有的被父亲推荐到了上级机关,有的被推荐到了友邻部队。守备区撤消了,父亲离休了,母亲的那些侄子便没了消息,没了踪影。
母亲被揭了短,心里自然难过,但她也不甘示弱,于是揭父亲的短:你也不比俺好哪去,以前围前围后的那些部长、处长都哪去了?他们咋都当缩头乌龟了!
父亲、母亲用最致命的招数打击着对方。他们吵累了,吵够了,便望着对方咻咻地喘气。
父亲说:不是我说你,你瞧瞧你们老家那些人。
母亲说:俺老家人是不行,你老家人也不咋地,给他们办完事了,连个影也没有。
父亲突然感到了一层深深的悲哀,他不再和母亲吵了,面窗而立,泪流满面。
母亲也在哭,嘤嘤的。他们一时都显得很脆弱。
父亲不仅和母亲吵,和干休所的工作人员也吵。
干休所在外地买来一车西瓜,干休所一发东西总像过年一样热闹。车刚回来,一群老头老太便把车围了,李所长便亲自为每家每户分西瓜。
唯有父亲和母亲没有去,母亲想去,她说:你不去俺去,去晚了怕没好的了!
父亲说:不准你去,我不吃西瓜。
父亲不让母亲去,母亲就不好去。
西瓜终于热热闹闹地分完了,这时李所长才想起父亲。这时的大瓜已经被挑走了,李所长感到很为难,但还是让两个战士抱了几个瓜,自己也亲自抱了两个瓜向楼上走来。
李所长敲门,一边敲一边说:首长给您送瓜来了。
父亲不开门,也不让母亲开门。父亲冲门外说:我不吃瓜。
李所长听见父亲的语气是生气的,便检讨地说:这次对不起首长,瓜是小了点,下次一定给你补上。
李所长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母亲过意不去,便把门打开了。李所长带两个战士趁机把瓜送了进来。李所长一边赔着不是,一边说:首长都怪我糊涂,一忙就把您忘了,下次一定补上。
父亲大声训斥道:告诉你小李子,我不吃瓜!
李所长以前给父亲当过公务员。
李所长检讨再三,父亲不理,李所长最后讪讪地走了。
李所长前脚一走,父亲便抱起西瓜一个又一个地从窗子扔了出去,像当年扔手榴弹一样,母亲拦也拦不住。
这就惊动了干休所里所有的人,他们聚在父亲窗下,仰头向上望着。李所长惶惑无助地望着大家。大家就仰着头,冲父亲的窗口说:这老石,脾气还不小!
参加过长征的一个人就说:小石这就是你的不对了,瓜是小点,可都是好瓜,你看看这瓤有多红,熟透了。
这人一边指着地下摔碎的西瓜一边说。
另一个参加过抗战的人说:我说老石呀,你也太小心眼了,几个瓜算啥,不给你也不算啥。
另一个也说:操,我说老石,你现在不是司令了,和我们一样了,你这样做让李所长以后还咋工作?
……
父亲听了这些话想骂人,走到窗前又忍住了。他明白,这些人都是老资格了,骂是不能骂的,于是站在窗前父亲大声地说:我操,我告诉你们,我老石不吃瓜!
说完“砰砰”地把所有窗子都关上了。
底下的人便摇着头劝慰李所长道:这老石还不习惯哩。没啥,没啥。
说说劝劝,众人便都散了。
李所长便指挥战士清理地下摔碎的西瓜。
父亲觉得处处憋气,他想吵架,他想骂人。母亲无可奈何,她只能叹气抹眼泪。
一晃,半年就过去了。父亲在干休所里仍显得很孤独,他与那些买菜的、打门球的、下棋的人们,仍显得格格不入。
母亲似乎已经习惯了,适应了。她先是熟悉了干休所里那些老太太,接下来,她和那帮老太太学着练气功,然后又跳舞、扭秧歌。适应了这里的母亲反倒劝父亲:老石哇,咱走啥路穿啥鞋吧,这样也没啥不好。
父亲不理母亲,更不与母亲同流合污。
每天吃过早饭,母亲都要动员父亲和自己一道去买菜。父亲便说:荒唐,让我去买菜?休想!
母亲不计较父亲买菜不买菜,她拿起兜子随那些干休所的老头老太集体去买菜了。
父亲孤独地站在干休所的院子里,远望着昔日军营方向。那里的施工仍在继续,一座又一座大楼已显出了轮廓,工地上热闹非凡,于是父亲就抑郁寡欢,他在费劲地想着什么。
事情的转机是父亲老家又一次来人。
那一天,父亲的老家就突然来人了,来人就是刘二蛋。刘二蛋父亲是认得的,不认识的是刘二蛋身后那些年轻后生。
父亲开门看见了眼前的刘二蛋便愣住了,刘二蛋一如以前的谦恭,他叫了声老石哇,便说不出话了。他在仔细打量着父亲,父亲老了,白头发多黑头发少,父亲一脸孤独的神情吓了刘二蛋一跳。在刘二蛋的记忆里,父亲满头黑发,满面红光,一双目光虎虎有威。
半晌,刘二蛋说:老石哇,我们给你送大米来了,水库早就修好了,咱家乡人也吃上大米了。
刘二蛋说完,便有几个年轻后生把一整袋大米抬了进来。父亲不知是感激还是惶惑,他从口袋里抓出一把家乡的大米,久久地摸着、看着。最后他拿起几粒大米放在嘴里嚼着,最后他竟咽了。
父亲这才从恍怔中回过神来,冲仍站在他面前的刘二蛋和几个青年后生说:这次来有啥事?我老石可离休了!
刘二蛋忙说:没事,没事,现在家乡可不比从前了。
父亲就点头,然后吩咐母亲去炒菜。母亲就热情地去了厨房。
刘二蛋忙说:不打扰了,不打扰了,我们该走了。
父亲动了感情说:吃了饭再走,饭是一定要吃的。
于是,两个童年一同讨过饭的朋友终于有机会坐在了一起。喝了两杯酒之后,父亲才知道,刘二蛋他们这次是来城里观光的。老家富了,不再为吃穿发愁了,于是他们便集体出来旅游。父亲这才察觉到,刘二蛋的精神比前些年可有了很大的改观。在父亲面前,刘二蛋仍然谦恭,精神却极好。
刘二蛋就说:老石哇,村子里都念着你的好哇。那年发大水,要不是你支援衣服和粮食,是要冻死,饿死人的哩,你要不批炸药给我们,村人咋能吃上大米……
说到这刘二蛋的眼睛潮湿了。
父亲不语,只是一杯又一杯地喝酒。
半晌,刘二蛋又说:村人们没忘下你,在后山上还给你修了碑呐!
修碑?父亲迷惑地望着刘二蛋。
咋能不修个碑哩,你是咱们村里出去的将军,又给村里办了那么大件好事,村人们修个碑算啥!刘二蛋说到这已是泪眼哗哗的了。
父亲终于放下酒杯,呆愣愣地望着眼前的乡亲们。
刘二蛋又说:村人们都想来看看你,我说你工作忙,才只来我们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