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tt-title">第373贾后虏美男纵欲
却说晋朝廷闻周处战死,明知是梁王司马肜与建威将军周处有矛盾,催促周处攻打氐族领袖齐万年,然后断绝后援,使其周处兵败战死的。
可所有权臣贵戚,反私相庆幸,没一人为周处呼冤,就是张华、陈准等人,亦不敢纠劾梁王司马肜,不过有向晋惠帝司马衷上表奏陈周处将军之忠勇,应该优待体恤。于是晋惠帝有诏赠处为平西将军,赐钱百万,葬地一顷,又拨给王家近田,赡养处母,便算了事。
转眼间又是一年,已至元康八年(298年)。梁王司马肜与夏侯骏等人,逗留关中,毫无战绩。
张华、中书令陈准,因复保荐积弩将军孟观,出讨齐万年。孟观奉命出发,所领之宿卫兵士,类皆是趫捷勇悍,一往无前。既至关中,梁王司马肜等知孟观为宫府宠臣,不敢与较,索性将关中士卒,尽付调遣。
孟观,字叔时,西晋时勃海东光(今山东东光县)人。孟观少年时特别爱好读书,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才华出众,当时获得了人们赞颂。晋惠帝司马衷即位时(公元290年),年轻的孟观就已经被朝廷提升为殿中中郎。殿中中郎相当于皇宫中的警卫队长。
当时西晋朝廷分成两党,太后党和皇后党。太后党以晋武帝皇后杨芷为首。晋武帝死后,杨芷升任太后,她依靠父亲杨骏执掌西晋军政大权,控制晋国大权;皇后党是以晋惠帝皇后贾南风,主要力量是依靠当今皇帝的圣旨发号施令,晋惠帝司马衷昏庸无能,皇后控制了皇帝,发圣旨的权力全由皇后掌握,所以,皇后贾南风也是权倾一方。皇后贾南风是一个心狠手辣,工于心计的女人,她的实际年龄已经三十四岁,比太后杨芷还大二岁,她自然不是名义上称为婆婆的年轻的杨芷太后能镇得住的。双方的力量对比是势均力敌,难决胜负。
元康八年(公元298年),西晋朝廷派孟观前去参战。孟观所带的士兵是皇帝的禁卫军,武艺高强,勇猛无比,战斗力特强。朝廷又把原来齐万年的部队划给孟观指挥,这样,孟观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军事指挥官。在战斗中,孟观亲临战场,身先士卒,在枪林弹雨中冲锋,与齐万年的部队大战十几次以上,齐万年的军队连连失败。
司马伦初封琅琊王,后改封赵王。元康年间,任征西将军,镇守关中,因刑赏不公,统治残暴,引起氐羌反叛,朝廷将其召回,任车骑将军。时贾后专权,司马伦极力奉承贾氏,欲求录尚书事、尚书令等职,但被张华、裴頠阻挠,后任右军将军。
司马伦,字子彝,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西晋宗室大臣。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晋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异母弟,母为柏夫人。是后来“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之一。
原来赵王司马伦奉召返回京都,官员解系复上书弹劾司马伦,并请当今皇帝晋惠帝司马衷诛杀孙秀以谢氐羌。
孙秀,字彦才,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西晋时孙吴宗室、将领,乌程侯孙匡之孙、长水校尉孙泰之子、吴大帝孙权侄。
孙秀出身宗室,又拥兵在外,被吴末帝孙皓忌惮。吴建衡二年(270年),孙皓派宠臣何定带士兵到夏口狩猎,孙秀害怕自己会遭到诛杀,便携妻室及亲兵数百人投奔西晋,被晋武帝司马炎任命为骠骑将军、交州牧、开府仪同三司,封会稽公。
当初,西晋朝廷对孙秀、孙楷等投降者尊重恩宠,是想利用他们招来吴国人。等到吴国灭亡了,孙秀就被降职为伏波将军,开府如旧;孙楷则被降为度辽将军。但孙秀因为是亡国宗室,名望不高,北方士族都耻于任他的掾属,而后来的东晋名将陶侃也出身南方寒门,因而被孙秀召为舍人。
张华亦知孙秀不法,曾秘密托梁王司马肜令他收诛,偏被孙秀闻知,暗贿赂梁王的参军傅仁,替他解免,方得随司马伦入京。秀见贾氏权势日盛,劝司马伦厚贿贾郭,为侥宠计,司马伦遂如秀议。果然是钱可通神,非但贾、郭与他结交朋友甚欢,就是连恣肆中宫的悍后贾南风,亦渐加亲信。
(贾郭,是西晋权臣贾谧和郭彰二人的并称,贾谧是西晋权臣贾充嗣孙,出身平阳贾氏,郭彰出身太原郭氏,二人都是当时的权门士族。贾谧依靠贾后参管朝政,郭彰是贾后从舅,积极参预贾谧权势,二人均位列金谷“二十四友”,时人讽称为“贾郭”。)
皇后贾南风遇司马伦上奏,往往曲从,此番亦着了道儿,看下文便知。
赵王司马伦因此得劾免解系,且复求为录尚书事,后亦意动。偏张华、裴頠固言不可,司马伦又求为尚书令,又被张、裴二人阻挠,自此,司马伦深恨二人,要与他势不两立了。
晋朝廷终无能所用,眼见得外族日盛,侵逼中原。当时匈奴左部帅刘渊,已进任五部大都督,号建威将军,封汉光乡侯,威振朔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刘渊(252年/253年-310年8月29日),字元海,新兴郡(今山西忻州)人,一说西河隰城(今山西汾阳)人。匈奴族。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304年-310年8月29日在位),军事统帅。匈奴冒顿单于之后(一说为刘氏伪冒之称),南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
刘渊的母亲呼延氏也是匈奴人,大约在曹魏嘉平四年(252年)或嘉平五年(253年)生下刘渊。刘渊自幼就十分聪慧伶俐。呼延氏去世时,他年仅七岁,就像大人一样号哭不绝,哀感四邻。宗族部落的人都为之赞叹。当时的司空王昶听到此事,也派人送来办丧事用的财物,以褒奖刘渊的孝道。
成年后的刘渊,身高八尺四寸,胡须三尺余长,体态魁伟,一表人才。屯留人崔懿之、襄陵人公师彧以善于相面着称,据说他们在见到刘渊后,大惊失色说:“此人形貌非凡,平生头一次看见。”于是对刘渊非常崇敬,甘居其下与之交结。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浑也虚襟与刘渊交友,命其子王济拜见刘渊。
太康十年(289年),西晋改五部帅为五部都尉,刘渊任北部都尉。杨骏辅政期间,又以刘渊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汉光乡侯,正式承认了刘渊在匈奴五部中的领导地位。元康(291年-299年)末年,由于受到叛逃出塞部民的牵连,他被免官。就在此时,镇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奏请刘渊为行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使其脱离五部,在邺城任官。
此外尚有略阳氐杨茂搜,亦据住仇池,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
杨茂搜,本姓令狐,杨飞龙的外甥。元康六年(296年),杨飞龙因无子,所以收养外甥杨茂搜为养子,改其姓杨。杨茂搜躲避齐万年的扰乱,于同年十二月,从略阳率领部落四千家回去保卫仇池,自己封号为辅国将军、右贤王。关中地区躲避战乱的人,很多都去依附杨茂搜,杨茂搜对他们接纳安抚;想要离去的人,也保护他们,送给他们财物。
除杨氏以外,更有巴氐李氏,巴氐人的祖先最早定居于四川西部的宕渠,称为“板盾蛮”,因巴人称赋为“賨”,故又称板盾蛮为“賨人”。
秦汉时期,賨人主要居于四川嘉陵江、渠江及川东长江流域一带。据《华阳国志》载:“汉高帝……王巴蜀,阆中人范目(板盾人)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说帝,为募发民(板盾蛮),要与共定秦,罗、朴、鄂、庹、夕、龚、昝七姓不供租赋。”
从前秦始皇并吞六国,在巴地设黔中郡,薄赋人口,令每岁出钱四千,巴人呼赋为賨,故号为賨人。东汉季年,张鲁据汉中,賨人李氏,挈族依鲁,鲁为魏武帝曹操所灭,徙李氏全族五百家,至略阳北上,名曰巴氐。
他们的部落首领李虎被曹操授予将军之职,后又迁到略阳以北的氐族地区,因是巴人居住到了氐人的地区,故称之为巴氐人。又《蜀录》云:李特祖父归降曹操,“徙内者即散居陇右诸郡及三辅、弘农,所在号为“巴人”。
当时李虎之子李慕和孙子李特,既是巴氐人的首领,又是朝廷的官员。李特后来率巴氐人、羌人入蜀,是因为西北氐人齐万年叛乱,“关西扰乱,频岁大饥”,所以“入蜀就食”,后来又占据四川,建立了割据政权,并不是因为失地问题。十多万巴氐人、羌人进入四川后,其实是靠抢劫为生,“特等聚众,专为寇盗,蜀人患之”。
西晋元康六年(296年),氐人齐万年造反,关西一带兵祸扰乱,再加连年大荒,略阳、天水等六郡的百姓流亡、迁移,寻找粮谷进入汉川的有几万家,其中包括李特兄弟。在迁移路途中,常有病和穷苦的人,李特兄弟救助赈济、保护这些人,从此得到众人之心。流亡的百姓到汉中后,上书请求在巴、蜀寄食,朝廷不允许,派侍御史李宓持节前往慰劳,同时监察他们,不让他们进入剑阁。李宓到达汉中,接受流民的贿赂,上表说:“流民有十万多人,不是汉中一个郡所能够救济,如果东往荆州,水流湍急危险,而且没有船只。蜀地有粮食储备,百姓丰足富裕,可以让流民前往那里解决吃饭问题。”朝廷听从李宓的意见。从此,流民散布于梁州、益州,不能禁止。李特到剑阁时,观看当地险峻的地势,不由得长叹说:“刘禅拥有这样的地方,竟然还投降别人,难道不是才能平庸、低下的人吗?”同李特一起逃荒的阎式、赵肃、李远、任回等人都很惊叹,认为李特很不是一般。
日后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作者在此先一一介绍五胡。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趁中原八王之乱时期衰弱之际陆续建立北方政权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以匈奴、羯、鲜卑、氐、羌为代表的“五胡”纷纷入主中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原地区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格局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晋初年,曾经是汉族聚居的关陇地区变成了“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的局面,到西晋末年,关中及以西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已经数倍于汉民族的人口。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更迭频繁,统治中心不断转移,被迫强迁的人口数量多,规模大,民族成分复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