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封驳圣旨奸佞误国(2 / 2)

🎁美女直播

何止是胆大妄为!

“封驳了!”

韩尚书轻描淡写道。

皇帝穷兵黩武,作为九卿,必须予以纠正。

“什么?”

李首辅、刘次辅和谢阁老猛地起身,眼前发黑。

封驳。

是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

汉代封还诏书之事多有,然无封驳之名,亦无专官执掌。

唐制规定,凡诏敕须经门下省,如认为有失宜的书可以封还,有错误者则由给事中驳正。五代时废止。宋太宗淳化四年恢复唐制。

元朝不提。

国朝罢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设六科给事中,诏旨至六科给事中,有不便者,给事中可以驳正。

成祖建立内阁后,凡圣旨,皆由皇宫降至内阁,再由内阁传之天下。

内阁“顺理成章”接过了“封驳”圣旨之权。

不经内阁的圣旨,称之为中旨。

可以说。

历朝历代,都有大臣封驳皇帝圣旨,历代内阁,也封驳过历代先皇的圣旨。

可无一例外,皆是先皇们无理无状,于国朝无益,于百姓有害。

譬如成化帝听信万贵妃谗言,欲改立太子储君,威胁国朝皇位正统,时任内阁才有封驳之举。

可以说,只要不是皇帝行事太过分,内阁是不会行使封驳之权的。

“这么说,兵部,也封驳了圣旨?”

刘次辅看着与韩尚书并肩站立的刘尚书,冷笑道。

户部、兵部,同气连枝,光看到户部没动作,却是忘记了兵部也是啥都没干。

“自然!”

刘尚书淡笑答道。

新式军械,哪怕得到陛下赐名天巡,在兵部内,还是不承认国朝军械,从法理上,不能为国朝军队之用。

“是谁给你们封驳之权?”

李首辅欲择人而噬,低吼道。

这是在把他,在把他的家族、亲族,往火坑…不,是往火山上推啊。

“穷兵黩武的圣旨,朝臣人人可以封驳!”

韩尚书朗声道。

言罢。

以不满眼神注视着三位阁老,似是在说,内阁不作为,难道还不让六部尚书有作为?

“汝是在说陛下穷兵黩武?”

“难道不是吗?”

刘尚书接过话,反问一句,没等回答,继续道:“大同城下打草谷,鞑靼历年有之,何故今朝小题大做?

刘瑾家产一万三千万两纹银,被陛下全部充当军费。

自太祖建立国朝,历代帝王的军费加一起,都不到这个数。

假如这些银子用之于民,修路、架桥、建学院、减赋税,国朝又会成就什么样的盛世?

必将远迈汉唐!

鞑靼,不过癣疥之疾。

掠大同,让他们掠就是了,就是延绥、辽东,都让他们掠了,又有何妨?

能伤多少人,又能掠走多少?

再去重建就是了。

量国朝之物力,能结与国之欢心。

与其说是吊民伐罪,不如说是陛下好大喜功罢了。

这与英宗何其相似,主少国疑,难不成,阁老们是想土木堡之事再现?

然而,首辅大人、次辅大人,包括谢阁老,整个内阁,竟无一人纠正陛下,任凭陛下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这与成化内阁何异?

身为托孤大臣,就不觉得愧对先皇吗?”

“竖子狂妄!”

谢阁老拍案而起道。

暗讽陛下是英宗皇帝朱祁镇,暗讽北征鞑靼是土木堡之变再现,暗讽内阁是成化时期纸糊三阁老。

再好的心胸,此刻,也被气的浑身发抖。

“既然如此,请韩尚书、刘尚书好自为之吧。”

刘次辅听完,出奇地冷静,端茶送客道。

好言难劝该死鬼,慈悲不渡自绝人。

户部、兵部,有封驳圣旨的勇气,也该有承担封驳圣旨后果的勇气。

韩文、刘大夏愉悦离去。

阁房内陷入寂静。

李首辅脸上满是尴尬。

作为百官之首,作为茶陵诗派的魁首,此时,似乎被以下克上了。

“宾之,这是个机会。”

刘次辅望着两人的背影,对李首辅发出提醒道。

因为寿宁侯府的事,陛下对内阁多有不满,而今,找到破局之法了。

李首辅愣了愣,恍然道:“确实是个机会。”

只要重获陛下信任,族人、亲族的命,就能保住了。

“嗯?”

谢阁老看着两位老友打哑迷,不知道卖的是什么药。

户部、兵部封驳圣旨,陛下大怒之下,说不定会牵连到内阁。

机会?

什么机会?

“于乔,你说,韩文、刘大夏,有没有犯过大错?”

刘次辅见状,开解谢阁老道。

“是人都会犯错,韩文、刘大夏当然不在例外。”

谢阁老点点头,回忆道:“韩文,是北宋名相韩琦的后代,颇有其祖之风。

弘治元年,韩文巡抚河北,在任上未满三个月,河北地震,黄河决口,大批灾民流离失所,匪盗丛生。

韩文却只管赈灾,对百姓安宁不闻不顾,任由百姓遭到打劫杀戮,致使无数百姓远走他乡。

而刘大夏,在成化时期,有太监劝成化帝效仿成祖,重新下西洋。

成化帝心动之余,还想着一并讨伐日渐猖獗挑衅的安南。

派出太监去兵部查询永乐年间的海图和地图,被时任兵部主事刘大夏挡了回去。

是日夜,兵部大火,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珍贵海图全部被焚毁,河间王张玉之子张辅攻打安南的舆图失踪。

后证明那场大火,与刘大夏有关。

刘大夏阻止成化帝下西洋,攻打安南之事,被当时的言官夸赞是有明一代,最忠臣,最贤能的臣子。

在一群言官庇护下,刘大夏不仅没事,反而因此事平步青云。”

韩文,刘大夏,罪名累累。

幸好是在成化帝和先皇时期做官,要是搁在太祖时期,九族都别想跑。

“两人的罪证,可还找得到?”

“当然!”

谢阁老答道。

说来也巧,巡查河北灾情,和查探兵部大火,两件事,他都有参与。

只是先皇和成化帝没有追究,事情,就先摁下。

但罪证,保存相当完善。

“那么,就请于乔入宫觐见,呈上证据,为陛下铲除奸佞,为朝廷清除误国之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