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有个十九世纪的英国文人——是不是walterdeare,记不清了—
—写了一篇文章关于《蒙娜·丽萨》,却说到鬼灵的智慧,深海底神秘的鱼藻。看到画,想
做诗,我并不反对——好的艺术原该唤起观众各个人的创造性,给人的不应当是纯粹被动的
欣赏——可是我憎恶那篇《蒙娜·丽萨》的说明,因为是有限制的说明,先读了说明再去看
图画,就不由得要到女人眼睛里去找深海底的鱼影子。那样的华美的附会,似乎是增多,其
实是减少了图画的意义。国文课本里还读到一篇《画记》,那却是非常简练,只去计算那些
马,几匹站着,几匹卧着,中国画上题的诗词,也只能拿它当做字看,有时候的确字写得
好,而且给了画图的结构一种脱略的,有意无意的均衡,成为中国画的特点。然而字句的本
身对于图画总没有什么好影响,即使用的是极优美的成句,一经移植在画上,也觉得不妥
当。
因此我现在写这篇文章关于我看到的图画,有点知法犯法的感觉,因为很难避免那种说
明的态度——而对于一切好图画的说明,总是有限制的说明,但是临下笔的时候又觉得不必
有那些顾忌。譬如朋友见面,问:“这两天晚上月亮真好,你看见了没有?”那也很自然
罢?
新近得到一本赛尚画册,有机会把赛尚的画看个仔细。以前虽然知道赛尚是现代画派第
一个宗师,倒是对于他的徒子徒孙较感兴趣,像gaugu,vangogh,at
isse,以至后来的picas,都是抓住了他的某一特点,把它发展到顶点,因此
比较偏执,鲜明,引人入胜。而充满了多方面的可能性的,广大的含蓄的赛尚,过去给我唯
一的印象是杂志里复制得不很好的静物,几只灰色的苹果,下面衬着桌布,后面矗立着酒
瓶,从苹果的处理中应当可以看得出他于线条之外怎样重新发现了“块”这样东西,但是我
始终没大懂。我这里这本书名叫《赛尚与他的时代》,是日文的,所以我连每幅画的标题也
弄不清楚。早期的肖像画中有两张成为值得注意的对比。一八六○年的一张,画的是个宽眉
心大眼睛诗人样的人,云里雾里,暗金质的画面上只露出一部分的脸面与白领子。我不喜欢
罗曼蒂克主义的传统,那种不求甚解的神秘,就象是把电灯开关一捻,将一种人造的月光照
到任何事物身上,于是就有模糊的蓝色的美艳,有黑影,里头唧唧阁阁叫着兴奋与恐怖的虫
与蛙。
再看一八六三年的一张画,里面也有一种奇异的,不安于现实的感觉,但不是那样廉价
的诗意。这张画里我们看见一个大头的小小的人,年纪已在中年以上了,波鬈的淡色头发照
当时的式样长长地分披着。他坐在高背靠椅上,流转的大眼睛显出老于世故的,轻蔑浮滑的
和悦,高翘的仁丹胡子补足了那点笑意。然而这张画有点使人不放心,人体的比例整个地错
误了,腿太短,臂膊太短,而两只悠悠下垂的手却又是很长,那白削的骨节与背后的花布椅
套相衬下,产生一种微妙的,文明的恐怖。
一八六四年所作的僧侣肖像,是一个须眉浓鸷的人,白袍,白风兜,胸前垂下十字架,
抱着胳膊,两只大手,手与脸的平面特别粗糙,隐现冰裂纹。整个的画面是单纯的灰与灰
白,然而那严寒里没有凄楚,只有最基本的,人与风雹山河的苦斗。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许多宗教画最陈腐的题材,到了赛尚手里,却是大不相同了。“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