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耶,苏大宝请客!”另一辆马车里面也是传来了众人的欢呼声音。
最后也只是在汴京周围逛了一圈,马车都没有下,一群人在车上看周围的风景。
早就和苏景先刚来汴京时候大不一样了。
最显着的区别,在苏景先眼里,不是那从木窗换成玻璃窗户的商家,也不是门前挂上了一些晾晒出来做腊肠之类食物的普通人,而是人来人往中多了很多一眼看去就不是大宋面孔的人。
有一些是商贩,因为敦煌那边开始主动交互出现的商贩,这些人可能是被带过来的,也有可能是主动来的。
总之不再只是大宋这边往辽单方向的生意了,这些人在汴京,自然是有暗探的功效,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大宋没有那么弱势的体现。
而另一部分让苏景先觉得很不错的,是多出了很多看起来就很有武力值的人。
而且这些人也不在是走在人群中只能得到“忽视”“鄙夷”,亦或者是当做反面教材,来教导自己的儿子要好好读书的类型了。
更有一些是仰望的,是敬佩的,是让自己的儿子看看什么是保家卫国的。
大宋的重文轻武的风气或许还没有彻底根治成功,但是大宋已经不再是那个提到入军营就闻之色变的那个大宋了。
真好。
苏景先想着。
这样的大宋,以后改变那让人只要一想都觉得心脏抽痛着疼的“靖康之耻”,应该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吧?
“等等。”苏景先看着自己的官职认定,又看着被同步送过来的人。
“这不对吧?”
苏景先指着面前的小孩,说小孩其实不正确,因为这人的年纪和他是一样的。
被送来的人正是原名赵宗实,现在正式改名为赵曙的,苏轼的好友。
“为什么把他给我送来啊?”
苏景先不理解,苏景先看着传旨的太监,苏景先想闹,但是不敢。
太监也早就认识苏景先,加上刚刚也有苏景先塞的“不值钱的小玩意”,是一个眼镜,苏景先看着太监眯着眼睛说话,以为是视力有问题,所以顺手拿了两副眼镜往人怀里塞。
被关怀的感觉还是不错的,特别是被苏景先这样年少有为的天才关怀。
但是……
“是官家的意思。”
这事儿还真不归这太监管,他看了一眼在装听不见的赵曙,悄摸摸给苏景先做了个口型“他自己要求的”。
是的,赵宗实自己要求的。
现在最兴来的年纪也不小了,六岁,不是一个会轻易死掉的年纪,所以官家也自信地把赵宗实还给了他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