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1 / 1)

忘前尘 某不知名写手 1016 字 2个月前
🎁美女直播

>

这时候,他们又接到了服役的命令,且这一去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自然而然地,这群人逃跑了。

按理来说,他们去年已经服了那么久的徭役,不应该再征他们去服役,可一来,那是去年的役,今年是新的一年,有新的徭役;二来,封地上的百姓不服朝廷的徭役,他们要为自己的主子干活;三来,当官的人和他的亲戚也不用服役;最后,有钱的人可以交一笔钱,让胥吏去抓别人。所以,服役的往往是同一批人。

这些人逃跑后,就得重新抓人。于是徐风四处都在抓人,都在跑人,廣野原本有很多乞丐,现在乞丐也不敢上街,怕被抓走服役。孟琅每次去岳府时,都会经过那些原本车马骈阗而今已冷冷清清的的街道。但岳府门前却不断有人进进出出,这些人都是来找岳丞相的。

岳丞相手握大权:他估测需要多少钱、多少兵,分摊到各个地区又是多少,什么时候这些兵和钱一定要征到,征不到又该如何补救。不断有问题出现:有人逃跑,有地方歉收,有百姓闹事,还有大臣抗议。

是的,随着各地的乱象和战况的恶化,有大臣跳出来非议孟诚了。他们认为,要不是孟诚没有处理好北方的匪乱——尽管他是去赈灾不是去剿匪的,国库就不会如此空虚,朝廷也不会这样左支右绌。他们还认为,要不是孟诚没能继续维持和瀛水的结盟,他们现在就能朝瀛水借兵了,兴许,长明还会因顾忌瀛水而放弃进攻呢。

这时候,前线传来了一个噩耗。

孟诚一行在梦厝河遭到了瀛水的袭击。那些精通水性的瀛水人竟然在这数九寒冬潜入了冰冷的河水,在徐风的军船行过时用钩子钉穿了船板。五艘军船沉了三艘,五千士兵死了七百,逃了一千,讽刺的是,瀛水人弄穿船后就跑了,那些士兵不是被打死,而是淹死的。

孟诚之所以选择水路,一是因为这样能大大节省时间,二是因为去年秋天瀛水人抢夺了长明的边境,却给徐风王的母亲送了寿礼,虽然不多,但总归是一种友好的表示。孟诚便判断瀛水与长明关系依旧紧张,不会阻挠他们走水路。

可他判断错了,由此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他因落水得了伤寒,几乎丧命,不得不滞留在一座小城。孟诚派了两位使者,一位回朝廷报告情况,让徐风王警惕瀛水,一位则去了南关,告诫那里的将领防备瀛水的偷袭。同时,那名使者还找到了孟琅,给他带来了他父亲的口信。

孟诚要他赶上岳安国,务必随军抵达前线。

孟诚坚持要孟琅去前线的原因是他想让儿子替自己试探议和的可能。遇袭后,孟诚立刻意识到长明早已勾搭上瀛水,寿礼和掠边都不过是做戏。长明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太子早就筹划好了一切,此人心机之深沉令这位老臣不禁感到忌惮。他有预感,这场战争不会轻易结束,而徐风绝对经不起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与大儿子的看法不同,孟诚认为就算对方是头老虎,只要给予足够的利益就能让它按照自己所想行事。长明太子还有四位哥哥在国内虎视眈眈,议和并非绝无可能。若能让长明不战而退,对徐风来说将是最好的结局。

孟琅从繁杂的公务中抬起头,乘一匹马昼夜奔驰,他终于理解了大哥当时急奔回廣野时是什么心情。他从没骑过这么长时间的马,积雪未消的泥泞土路上,看不见一户人家。他不知何时徐风竟已如此荒凉,他以为徐风到处都是廣野般的迷烟繁华。赶上岳安国时他几乎走不了路,他的大腿内侧全让马鞍磨烂了。

他看到的是因漫长的行军而疲惫不堪的士兵。他们不是岳安国原先统领的那支精锐部队,而是徐风王临时征起来的杂货军。这些士兵穿着自己的衣服,拿着样式不一的武器,拖着沉重的脚步向信关前行。半化不化的雪使得道路泥泞不堪,雪水浸透了士兵的鞋,他们的脚都冻得失去了知觉。

看到孟琅出现,这支队伍甚至没有反应过来,好一会几个士兵才拿刀对准他,惊慌失措地大声叫喊。这些人平时没有作战的训练,实际上,他们是农民、匠人、小贩或其他什么人。他们唯独不是士兵。

这里面唯一有军人气概的是岳安国和他带来的几百亲兵。他们装备精良,有箭有马,与后边那群乞丐般的军队简直是天壤之别。

此时,岳安国十分烦躁,他根本不想打这场仗,也不想带这么一支完全没有战斗力的军队,遭到瀛水偷袭时他还以为他们能换条路,结果他竟然还得朝信关出发。

这么久过去了,谁知道信关还在不在?要是信关失守,他们就是在送死。最好的办法是让徐风西边北边的那些封王去支援,可他们一个二个都宣称得了病,压根不接见徐风王派来的使者。那些受封的王子也装聋作哑,心安理得地蜗居在王府里。

岳安国不想去信关,他想从礼关突袭,收回义关,解除长明对信关的压迫之势,同时还能挽回已经有些孤立的仁关,但大王命令他去义关,他不能违抗王命。

这一路上最让他烦心的就是那个七王子。这位王子没穿过比绫罗更粗糙的衣服,没用过比粱肉更简单的膳食,没走过一里以上的远路,也没骑过一个时辰以上的马,自然也没打过仗。

七王子所知道的战争是戏里的大杀四方,是书上的功成名就,是画中的塞上长城,他所经历的却是没完没了的行军,大腿内侧给鞍鞯磨得破烂,脸和手被寒风冻得红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