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2 / 2)

天行有常 长恨歌行 1029 字 4个月前

欠的章节越来越多,我有点想狗带QAQ

第181章亲族

虽然发生了这么多事,但是时间才堪堪到了泰昌元年的二月。

唐王府的事情也不是一年半载的了,让锦衣卫的人在那边继续盯着之后,在为宗室的事情考虑、顺带为解救朱聿键走出危局想法子的同时,朱常洛还得处理政务。

如今朝堂上,在东林党与齐楚浙三党的人之外,终于出现了朱常洛提□□的第三方势力,他们虽然和其他人有各种同乡、同僚、同年之类的关系,但是作为朱常洛依照关系亲近程度破格提拔的朝臣,他们大体上还是忠于朱常洛这个皇帝的。

典型例子就是曾经担任过朱常洛的谕德官的朱国祚,大明姓朱,朱国祚,这么吉利的名字,万历十一年殿试之后,他被举为进士第一,前途一片光明。

后来他进入了太子朱常洛的东宫当侍讲官,后进谕德官。

为了定皇储,他曾经上了数十次奏疏,等到转任为吏部左侍郎后不久,本是前途一片大好的时候,被御史参了个“纵酒逾检”的名头,然后,朱国祚回乡隐居十八年。

这样的人,朱常洛自然是能相信的,所谓的从龙之功嘛,这些人依附他得到好处,那自然也得诚心实意地祈祷他这个皇帝一直坐在皇位上,不要再经历一次改朝换代,丢掉好不容易来的富贵。

泰昌元年三月,朱常洛发明旨,整修、扩建皇极门及左右建筑,之后又改令在皇极门后新建一宫,名曰弘文宫。

并言“凡神宗一脉宗亲居于顺天府者,子嗣满七岁,则入弘文宫,皇子并诸王宗室共进学,以敦亲睦族”。

大明除了皇太子另外有一套授课班底——其实历朝历代大多如此——外,其余的皇子共同在皇极门右厢接受课程,当然了,这地点是从应天府迁都顺天府之后改的。

皇极门右厢的位置,加上宫中的皇子、北京城中适龄的宗亲之子,其实人数并不多。

朱常洛加了个神宗一脉的限定前提,就给入宫的藩王子嗣限定了范围,所谓的宗亲居于顺天府者就只有他的兄弟,除了福王之外,虽然受封却没有就藩的几个先帝之子,那么入宫的藩王子嗣就只有他的侄子。

然而大明历来对非继承人的皇子就是防范的,朱常洛这样反其道而行之的想法让群臣一阵紧张,但是明太祖朱元璋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子孙昌盛、亲族和睦,朱常洛用“敦亲睦族”做借口,大臣们也不能说什么。

而且在翰林官们讲学之余,朱常洛还特意设置了每半旬两次的太子讲学,虽然名义上是让太子给诸皇子并皇侄授课讲学,但是主要还是拉近太子和他们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