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明着赐婚,但变相地让祝青亦名这个“公主夫人”有些正言顺了。
这“赐婚”也让周家少爷气得吐血。但包括周家在内各大势力都没有大臣置喙祝青亦的诰命,百姓也于此也没有非议。只因——契丹再一次南侵了。
民间百姓群情激奋,特别是曾被契丹人迫害过的北方百姓及其亲朋,对契丹恨之入骨,将文武双全、爱惜百姓的“忠义侯”祝侯爷奉为当世名臣楷模、百姓守护神。
祝青亦是侯爷的女儿,也受到淳朴百姓们的偏爱。她嫁给公主,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以风月韵事来诽谤她,而是联想到她从前公开场合下遥遥拜谢公主的旧事——她曾扬言公主手刃她的杀父仇人,是她的恩人,愿此生做牛做马相酬。
这时候驸马被公主收拾的事儿还在民间传得活灵活现,说驸马损了为国征战的镇国公主的颜面。也因此,为了挽回公主的颜面,祝姑娘不惜把“做牛做马”换为“以身相许”来报答公主的恩情。
在刚刚建国、武风盛行、推崇忠义的今朝,这是值得人们称赞的好事啊。
直到后来祝青亦又被封为公主妃,京城百姓才渐渐明白了真相。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公主和这位祝姓女驸马的事早已被天下杜撰了无数个版本,以至于祝青亦真的封了妃、入了皇室名册,人们早就不觉得稀奇了。
而朝野之中,新朝初建,文臣武将中有许多是前朝旧臣。这些人始终担心自己前朝降臣的身份会被诟病、被追责,会被皇帝“狡兔死走狗烹”,利用完了就找个理由抛弃,甚至处死。他们心中惶惶,和皇室若即若离,不敢用命,也不敢辞官。有些旧臣还为逃亡海外的前朝皇室提供遮掩,暗通款曲,为自己留后路。
太祖皇帝借着公主这件风流韵事追封前朝探花,还给了“忠义侯”这样好的封号,无疑是间接表达了圣意——不会再追究他们在前朝的事,反而要重用旧臣办事。于是旧臣们无不松了一口气。这些人对公主和祝青亦发自内心献上祝福,唯恐这面旗子被人泼了污水。
可以说谁敢诽谤公主与夫人,谁就是这个群体的公敌。民间的舆论之所以往好的方向发展,这群旧臣中的文人也功不可没。
祝青亦作为前探花的独女,不但精通琴棋书画,还善诗词、能文章。入公主府后肩负起了教导郡主的职责。
因公主从前在外征战,小郡主难以见到母亲,父亲是个在公主面前唯唯诺诺、背着公主花天酒地的妈宝男,对孩子毫不上心,加上小郡主天生内向敏感,以至于养成了胆怯的性子。
在亲眼见到冷漠的父亲被陌生的母亲打得半死的时候,还被吓得晕了过去。公主心疼又无措,又恨铁不成钢。另有几分悔意,但外族在侧,就算再选一次,她也仍旧会选择披甲上阵。
幸好祝青亦温和可亲,代她安抚小郡主,并亲自教养郡主,如师如姐。
祝青亦有一个父族这边的远房表兄,叫秦海,比她大三十岁,品行高洁,学问也不错,就是为人迂腐了些,不会专营,家境贫寒,在枣城的私塾授课。
秦家表兄家有个儿子,也就是祝青亦的表侄儿,叫秦逸,与祝青亦一般年纪,年仅十七岁,喜好修史,也能诗词,但更喜欢刀枪武学,不喜做文章。原本定有一门婚事,但未婚妻所在宗族随朱家起义,如今官运亨通,便想解除婚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