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从四川内江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冶金材料专家干勇(1 / 2)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377 字 26天前
🎁美女直播

院士出生地

干勇院士,1947年8月3日出生于四川内江。

内江,古称汉安、中江,别称甜城,现为四川省辖地级市。

内江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沱江下游中段,位居重庆、成都两大城市中心,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成渝之心”之称。

内江是国家重点交通枢纽之一、“一带一路”重要交汇点、四川第二大交通枢纽和西南陆路交通交接点。

内江历史悠久,夏商时期为梁州之地,西汉首设资中县,东汉设汉安县,南北朝汉安县更名为中江县,隋朝因避讳得名内江县 。

1950年设内江专区,1985年改建省辖内江市 。

之后行政区划又有调整,逐渐形成如今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威远县、代管隆昌市的格局 。

内江人文底蕴深厚,圣水寺被誉为“川中第一禅林”,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依山沿江而建,含东汉崖墓、唐宋石窟造像等历史遗存 。

内江牌坊文化源远流长,隆昌古牌坊群堪称中国石牌坊之冠,现存石牌坊共17座,石碑4座,建造于清道光十八年至清光绪十三年,建筑格式多为四柱三门三重檐等 。

内江古镇文化独特,罗泉镇、云顶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其中,罗泉古镇有1700多年历史,有“九宫一寺八庙”等古建筑。

云顶镇素有“古寨之乡”美誉,境内云顶古寨是全国两大古寨之一 。

内江人才辈出,它是国画大师张大千、新闻巨子范长江的故乡 。

此外内江还涌现出孔子之师苌弘、西汉辞赋家王褒、东汉教育家董均、宋代理学家陈抟、被孙中山授予四大将军之一的喻培伦大将军等杰出人物。

出生地解码

干勇院士出生于四川内江,内江的地理、历史、人文等因素从多方面对他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内江地处四川东南部,是重要的交通和物资集散地。

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其接触各类科学知识和研究资源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当地的矿产资源等,可能激发了干勇对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兴趣,为其日后从事相关研究埋下了种子。

内江的山水等自然环境,培养了干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好奇心。

如沱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地质地貌等,促使他思考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锻炼了他的科学思维能力,引导他探索自然规律,为其科研之路奠定了思维基础。

内江历史悠久,从古代的建制到近现代的发展,历经诸多变迁。

这种深厚的历史底蕴,让干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激发了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立志在科学领域为家乡、为国家争光添彩,以科技成就为家乡和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内江文风鼎盛,历史上人才辈出,如张大千、范长江等。

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学术传统,营造了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社会环境,激励着干勇追求学术卓越。

这为他树立了高远的人生目标,促使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进取。

内江众多杰出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对干勇产生了直接的激励作用。

张大千在艺术领域的创新精神、范长江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等,让干勇明白,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从而激励他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不断探索创新。

院士求学之路

1965年09月—1970年08月,干勇在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就读大学本科,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79年09月—1982年06月,干勇在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炼钢专业攻读硕士,并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1983年03月—1987年12月,干勇在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钢铁冶金专业攻读博士,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干勇院士的求学之路,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思维方式等多方面,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东北工学院热能工程专业的本科学习,让干勇打下了扎实的工程学基础。

他掌握了热能转换、能量传递等基础知识,为其后续在钢铁冶金等领域涉及的热工过程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科阶段严格的课程学习和学术要求,培养了干勇自主学习、系统学习的习惯。

这使他能高效地吸收新知识,为其后续深入科研学习奠定了良好的习惯基础。

热能工程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课程设计、实验等环节,干勇初步形成了工程思维。

他学会从实际工程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思维在他日后科研中用于解决钢铁冶金工程问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硕士转读炼钢专业,干勇的研究领域从热能工程拓展到钢铁冶金的核心环节。

他深入学习了炼钢工艺、金属材料等知识,拓宽了专业视野,为其综合研究钢铁生产全流程奠定了基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硕士期间,干勇参与科研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锻炼了他的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科研能力,为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积累了经验。

上海工业大学的学术氛围及与外界的学术交流活动,让干勇接触到炼钢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先进技术。

同时 这也激发了他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思维,促使他关注学科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找准切入点。

在钢铁研究总院攻读钢铁冶金专业博士,干勇得以在该领域进行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他聚焦前沿课题,掌握了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在钢铁材料组织性能控制等方面形成了深厚的专业造诣。

钢铁研究总院作为行业顶尖科研机构,拥有先进设备、丰富科研资源和优秀科研团队。

干勇在此能开展高水平实验研究,与同行专家交流合作,提升了科研水平和影响力,为取得创新性成果创造了条件。

博士阶段面临高难度科研挑战,干勇在攻克难题过程中培养了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他面对复杂的钢铁冶金问题,能持之以恒地探索解决方案,这种精神是他成为院士的重要品质。

院士从业之路

1970年08月—1979年08月,干勇在四川内江电力修造厂担任技术员。

1988年01月—1993年10月,干勇在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炼钢室工作,并担任室主任。

1993年11月—2001年03月,干勇担任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

1994年11月,干勇出任连铸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2001年04月,干勇出任钢铁研究总院院长;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06月,干勇当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主任。

2009年06月—2011年08月,干勇担任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