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从重庆万州区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物理化学家孙世刚(1 / 2)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729 字 2个月前
🎁美女直播

院士出生地

孙世刚院士,1954年7月出生于重庆市万州区。

万州区地处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

万州区东与云阳县相连,南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和湖北省利川市接壤,西与忠县、梁平区毗邻,北与开州区和四川省开江县交界。

万州区境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遗址。

夏朝人类活动遗址,商周时期为庸国境域。

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秦夺取楚国西部地区后,置巴郡朐忍县(治万户驿,今云阳县双江镇建民村)管辖。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刘备分朐忍西南地界置羊渠县,治今万州区长滩镇,为区境行政建置之始。

此后历经多个朝代的变迁,行政建置不断调整。如隋唐时期属信州、夔州。

五代十国时期,万州境域先后为前蜀、后唐、后蜀占据;宋元时期也有相应的行政区划变化。

近代以来,万县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清末,万县成为川、鄂、陕、湘、黔边区30余县的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9月5日),增辟万县为通商口岸。

1949年12月8日,万县解放。之后经过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1998年6月,万县移民开发区和万县区更名为万州移民开发区和万州区。

万州区是三峡工程的重要区域,累计搬迁安置三峡移民26.3万人,是重庆市移民任务最重、管理单元最多的区县。

万州区域拥有1800多年建城历史,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交融互鉴,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这里是三峡文明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为万州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李白、杜甫、黄庭坚等历史名人曾在万州区驻足流连,留下了众多文化遗迹和诗词佳作。

出生地解码

孙世刚院士出生地重庆市万州区,对他后来成为院士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孙世刚院士在求学过程中经历了一些波折,如学业曾因特殊时期被打断,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

万州当时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为他在知识储备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提供了一定的学习条件和积累知识的机会,让他能够在恢复高考后,凭借自身的努力考入厦门大学,开启科研之路。

万州有着1800多年的建城历史,历史人文厚重,文化交融。这里孕育出的坚韧、拼搏的精神文化特质,对孙世刚院士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科研道路上,他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实验条件的艰苦、科研难题的攻克等,但万州文化中所蕴含的坚韧精神,使他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不断突破自我。

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融,培养了人们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

这种文化氛围可能在孙世刚院士的成长过程中,激发了他的创新思维,使他在电化学和表面科学研究中,敢于突破传统观念,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院士求学之路

1969年,孙世刚从万州高级中学毕业。

1977年,孙世刚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

1982年,孙世刚从厦门大学毕业,随即考取国家教委出国研究生,赴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86年,孙世刚获得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授予的国家博士学位,之后在法国科学院界面电化学研究所做一年博士后研究。

求学之路解码

孙世刚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大影响。

1977年高考恢复,这对于孙世刚来说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遇。

然而,由于此前学业曾因特殊时期被打断,他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挑战。

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成功考入厦门大学。

这个过程锻炼了他的抗压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使他在面对困难时不轻易放弃,为他日后在科研道路上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树立了榜样。

厦门大学作为国内知名学府,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教学资源。

孙世刚在厦门大学本科学习阶段,系统地接受了化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训练,为他日后在化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这个时期的学习培养了他严谨的科学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学会如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为后续的学术发展做好了准备。

法国在化学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巴黎居里大学更是世界着名的高等学府。

孙世刚赴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使他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化学研究理念和先进的实验技术。

孙世刚获得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授予的国家博士学位后,又在法国科学院界面电化学研究所做一年博士后研究。这段经历进一步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让他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为他日后在电化学领域的创新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启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法国求学期间,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及科研竞争等都是他面临的挑战。

但孙世刚积极适应新环境,努力学习法语,融入当地的学术氛围。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国际顶尖的学术机构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段经历培养了他的创新精神和国际合作能力,使他学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为他日后在国际化学领域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总之,从万州高级中学到厦门大学,再到法国的深造,孙世刚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不懈追求。

他不断挑战自我,从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更高的阶段,这种持续学习的精神成为他科研生涯的动力源泉。

他的求学之路体现了对学术的执着和热爱,激励着他在电化学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出国深造后,孙世刚毅然回国投身于科研和教育事业。他的求学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国家在科技领域的需求和发展潜力。

他带着为国家科研事业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国内的科研实践。

这种使命感促使他在科研工作中不断努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为我国化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院士从业之路

1987年,孙世刚回国后进入厦门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历任厦门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化学系系主任、校长助理。

1995年,孙世刚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