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上与陛下所言极是。”左雄执着的只是考试,而非主持考试的人或部门,陛下和圣上能采用他的奏表已经是万幸了。
想到考试,刘隆笑起来,他可是一路考试过来的。
“母后,这考核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考试的内容必会为众人关注。”刘隆笑眯眯说道。
考试最怕什么?最怕没教材没真题,连考试范围都不知道。
刘隆继续说:“尚书郎说了,儒生考家法,文吏课笺奏。如何考笺奏让尚书台出了一个章程,并出几份模拟试卷和参考答案。”
“至于儒生嘛,东观的校书郎们学贯古今,有他们负责策划考试内容再合适不过。”
邓绥闻言笑起来:“如此甚好。左尚书郎,你将今日讨论的内容拟成一份章程,待明日朝会讨论。”
至于最后一条将儒生召集到太学由海内大儒□□授,邓绥本能地不太感兴趣,也没有提这个。刘隆则是想起了后世科举制的县学和国子监,但大汉现在还没有实力这么做。
“下臣遵命。”左雄的声音带着激动和颤抖。
邓绥又派人去了东观和尚书台,下令让他们各草拟一份孝廉考核的章程来。
马融等人接到诏令后,面面相觑。这是怎么回事儿?该如何草拟?他们几人都是一头雾水。
难道像考核弟子那样考核这些孝廉吗?考核到什么程度?
马融也知道现在的孝廉良莠不齐。然而,考核难了,通过的没几个不好看;考核简单了,都通过了,失去了考核的意义。
众人一致看向马融,马融不明所以。一人道:“马校书郎,你与圣上素来亲厚,你去问问圣上口风?”
马融转头看向张衡,张衡摊手笑道:“经书非我所长,还是马校书郎去为好。”
一人劝道:“马校书郎,这可是积阴骘的好事儿。若做好了就是择选良才进贤退不肖,做不好……马校书郎想必认识不少遗留乡野的贤能。”
张衡笑起来:“刘校书郎所言极是,这可比乡野品评更能检验一个人的学识。”
马融闻言,脸上露出担忧的神情,叹息道:“我只怕众人为了考核为考核,反而忘了读书的本心。”
张衡不以为然,道:“朝廷选的牧民官员,只要廉直刚正一心为百姓,虽经史不通,但内心已得古之圣人要旨。马兄,莫要着相了。”
马融
听了,心中一动,虽然不甚赞同张衡所言,但他说的话也有几分道理,无奈道:“罢了,我去问圣上便是。”
次日一早是大朝会,朝臣果然对左雄的上书大多持反对态度,但是左雄也不是吃素的,口若悬河仗着年轻人反应快体力好,越辩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