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对于学业有成的李心桥来说,摆在他面前的路,原本有三条。
第一,留在他求学的一线城市,行医或者任教。
他当时的导师因为惜才,所以在这两方面都已经帮他做了一些铺垫,只要肯留下,他的人生,就可以比大多数人都顺利。
第二,返回老家,用自己学到的医学知识,协助建设自己的故乡。
这也是他刚进城上学时,自己给自己定下的志向。
第三,接受那个名叫吴臣的外地‘说客’的邀请,跟吴臣回他的老家,一个名叫北安的北方农村,凭自己的一身本领,帮当地提升医疗水平。
三个选择,一个利己,一个是曾经的梦想,一个充满了道德高度。
就在李心桥犹豫不已,根本做不出选择时,忽然‘变天’了。
上头忽然下达了新政策,鼓励城市里的大学生去农村发展,支援各地的农村建设…而且最好是去陌生的农村,这才显得胸怀宽广,心系国家。
大潮之下,无论是李心桥的导师,还是他故乡的亲人,都很支持他和另外几个陌生同龄人一起,去支援那个叫北安的小地方。
毕竟相对于其他农村来说,当时的北安虽然也穷,但竟然很难得的主动提出了‘人才引进’的思想,当地政.府保证过,只要真是人才,来到北安,一定会被优待。
时代的滚滚巨轮裹挟着每一个小小的个体,李心桥怀揣着临时为自己编织出的新梦想,来到了彼时的北安。
他不是第一批来北安的医生,也不是最后一批,他来时,北安人已经习惯了他这类人的出现。
当时的北安百姓都知道,这些从城里来的白白净净的大学生,都是有真本事的。
而且不管他们本身家庭如何,只要来到北安,从他们踏上这片土地开始,他们就比绝大多数当地百姓都要富有。
‘来了就是北安人’,既然是本地人,那怎么能在本地没有房呢?
所以只要来到北安,他们首先得到的,就是一本房产证。
房子所在的地点,就是老县医院后面,专门为他们这类人盖的一片新房。
算起来,这片新房算是在北安拆迁的第一阶段建起来的,由此也可见本地政.府对他们确实重视。
除了房产外,装修,家具,也都不用他们操心,村里全都按统一标准给他们准备好了。
而且在当时来说,称得上是最高标准。
住房问题解决了,日常吃饭问题,村里也给包了。
一日三餐都在医院食堂免费吃,荤素全有,一分钱不用花。
隔三差五的,村里还会给他们发放‘代金券’,也就是后来全北安百姓都有份的那种代金券,身在北安,那东西和现金完全等值。
要是哪天不愿意在食堂吃了,医生们拿着代金券就能‘下馆子’。
除了这些基本问题能够完全得到保障以外,赶上节假日,各种实惠的福利更是数不胜数。
光这些东西所代表的价值,就已经很让人羡慕了,而除了这些之外,每个月,他们还可以得到一笔相当丰厚的工资。
没有特殊需求的话,在这种基础福利下,这笔钱他们就是想花都花不出去,只能硬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