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创建大唐开元盛世的玄宗皇帝李隆基和他的前儿媳杨玉环在华清池鸳鸯共浴、极其缠绵的时候,是否想到了千里之外的范阳城,那个大腹便便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在干什么?他也许想到的是这个杨玉环的干儿子正在为守卫着自己的大唐江山,想到的是安禄山正在恭恭敬敬的给他写奏折,陈述自己的忠诚。
李隆基想到这些,肯定会更加惬意,然后尽情享受杨玉环带给他的无上快感。做皇帝其实也非常辛苦,一旦失了势,比鸡犬尚且不如,梁武帝一世英雄,最终却落得个饿死台城的下场。李隆基能把皇帝做成这样,已经很知足了。
安禄山也确实是个人物,以“少数民族”的身份,能做到范阳、平卢、河东等三道节度使,手控重兵,生杀自与,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没两子那是万不能做到的。除了立下不少战功之外,安禄山为人实在太聪明了,他知道仅有皇帝喜欢他不行,皇帝身边的那些能说得上话的人一个也不能得罪。
李隆基身边三个最能说得上话的人:号称唐朝第一美女的杨玉环、号称唐朝第一奸臣的李林甫以及号称唐朝第一大太监的高力士,都被安禄山耍尽手段笼络过去,至少这三个人不在李隆基面前说安禄山的坏话。李隆基的小舅子杨国忠本是成都一个赌钱撒泼的无赖徒,因为堂妹杨玉环入侍大内,杨国忠也跟着一步青云,做起了李隆基的“财政主管”,深厚李隆基赏识。
不过自从安禄山得宠之后,杨国忠感觉有些失落,小人往往都是这样,不仅嫉贤忌能,而且还喜欢狗咬狗。看到安禄山一脸得意色,杨国忠醋劲大发,经常在李隆基面前播弄是非:“禄山阴怀首鼠,反骨露于外,人心不测,请陛下严加防备。”李隆基以为杨国忠在吃安禄山的醋,大笑不信。
杨国忠扳不掉安禄山,自己别想睡安稳觉,又在李隆基面前嚼舌头:“禄山必反,陛下若不信,可以下诏让禄山入朝,臣敢说,禄山绝不敢来!”李隆基有点动摇,那就试试吧,于天宝十三年(公元 754年)正月,诏令安禄山入朝。安禄山对这个暴发的“干舅舅”极为痛恨,自然不愿向杨国忠低头,但现在还不是他起事的时候,来就来吧。
安禄山得到私见李隆基的机会,便趁机告杨国忠的刁状:“臣是个胡人,大字不识一个,本不念及此,赖陛下恩信,才做了节度使。只是杨国忠素来鄙视臣,必会对臣下手,只怕以后再也见不到陛下了。”说罢号哭,当然是装出来的。
李隆基七十多岁的人,耳朵根子软,何况安禄山对他这个“干爹”极为孝敬,且顾及杨玉环的面子,哪里肯相信这个安胖子会造反?赏了安禄山一大笔钱,打发回北京。皇太子李亨也对安禄山没好感,屡劝父皇要提防安胖子,李隆基已经被安禄山灌了迷魂汤,打死也不信。
当是时,天下太平,盛世空前,对此杜甫有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李隆基坐了四十年太平天子,大唐国势如日中天,李隆基以为自己开创的大唐开元盛世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可他哪知道这个大唐盛世不但没有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而且就是在他自己这个开创者手中彻底毁去,让他亲自看到了盛世的毁灭,让他在生前就知道自己将背着千古骂名离开这个世界。而“帮助”他成就千古骂名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最信任的“干儿子”,会跳回旋舞、会在杨干娘身上撒娇的禄儿-安禄山!
安禄山在“专制三道,阴蓄异志,殆将十年,”经过十年苦心钻营,安禄山在河北营造了一个庞大的军事政治集团,已经不再满足于天天给李隆基这个糟老头子做奴才了,他想干点大买卖。不过他也知道李隆基待自己其实太过厚道,这就样背叛李隆基,于心略有愧疚。
安禄山本想等到李隆基死后再造反。不过安禄山的死敌杨国忠依然不肯放过他,寻找一切下手的机会栽安禄山的脏,不把安禄山弄死,杨国忠绝不善罢甘休。安禄山被逼到了墙角,实在无路可退,只好提前举事。至于老头子,现在已经管不了这么多了。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 755年)十一月,唐范阳、平卢、河东等三道节度使安禄山打着清除奸臣杨国忠的旗号,纠集奚、契丹、室韦各部,以及本部兵马十五万,号称雄兵二十万,气势汹汹的杀过黄河,直取洛阳,准备一鼓作气拿下长安,让大唐皇帝李隆基做第二个梁武帝,成就他安氏的万代基业。
由于天下承平日久,数十年不见刀兵,军民人等,各安旧业,谁也不会想到,一场蹋天大祸向他们袭来。安禄山起兵南向,河北河南军民惊骇不已,乱兵所到之处,州牧县宰,均望风而逃,河北一带,土崩瓦解。
此时的大唐皇帝李隆基还在温柔乡里,刚听到安禄山造反的消息还不相信,而且告诉他消息的正是安禄山的死敌杨国忠,等到告发安禄山造反的奏章雪片般飞送到李隆基的手上,这个糟老头子才相信“干儿子”居然敢反老子,又是伤心又是气愤,又无可奈何。七十多岁的老头儿估计几夜没睡着觉,这个难过啊,怎么办?还去华清池洗鸳鸯浴吗?没兴趣了,还是先把反贼安禄山摆平再说吧。
先后派出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一时名将前去剿逆,种下的是希望,可收获的却是绝望:三大名将全都败给了安禄山,全军覆没,跑回来的都没几个。当再次得到消息的时候,安禄山已经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难道是慕容垂的后代?),做了圣武大皇帝。“燕”军又下河东、华阴,锋镝直逼长安门户潼关险障。
这下可把老头子吓坏了,叛军都到了潼关?那还了得,潼关要丢了,长安还能保得住?自己还经常嘲笑梁武帝,哪曾想到造化弄人,自己亲手复制了一个 “侯景”,马上就要把自己复制成“梁武帝”了,难道自己真是梁武帝转世?想来想去,绝对不能做梁武帝第二,干脆跑吧,反正这会还来得及。
还别说,李隆基、安禄山这对活宝象极了二百年前的萧衍老公和侯景,唯一不同的是,萧衍饿死台城前还见过侯景,臭骂侯景负恩。而李隆基和安禄山则山水遥迢,永无相见之日。
杨国忠是蜀人,自然怂恿逃到西川,虽然陇西也可以去,但陇西地势平坦,不如蜀中地形险要,想来也只有西川这个大后方可供自己落脚了。唐至德元年(公元 756年)六月,李隆基带着皇子皇孙、妃嫔美人、贵族大臣狼狈的朝西川逃去。最可笑的是,逃就逃吧,居然还弄个“西征”的旗号,安禄山在东边造反,他却向西“亲征”,西边有贼吗?呵呵。
长安不要了,祖宗社稷也不要了,顾命要紧。一大帮子贵人们跟流民似的,争先恐后的朝西边跑。李隆基这个皇帝当的可真够窝囊的,临老时还要受这个气,何况这个气还是他自找的。哪知道亲征也是件苦差使,一路上颠簸受惊,半路上还被一个老村头痛骂了一顿:“禄山久有反心,天下共知,独陛下纵奸肆回,致使四海崩乱,一发不可收拾。当年宋璟为相,善言进纳,天下是以太平。而今庙堂之上,多苟蝇谄谀之辈,陛下深居宫中,不知天下事,仆虽草野荒服之人,亦知国事危殆如此,然臣微身无路进白,何以启达天聪?”李隆基惭愧不已,流泪长叹。
这些倒没什么,脸皮一厚,都过去了。最让李隆基终生不能释怀的是,在马嵬坡,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儿媳妇”杨玉环被自己手下的士兵逼死,这比要了他的命还难受,杨国忠也被乱兵所杀。李隆基辛辛苦苦,好容易跑到成都,庆幸自己终于不必做“梁武帝”了,实在不行就做“刘备”吧。
这年七月,皇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没有经过李隆基的同意,公然称帝,奉李隆基为太上皇帝。李隆基顾命要紧,把这副烂摊子甩给儿子也好。
唐至德元年(公元 756年)六月,安禄山的“燕军”耀武扬威的进入长安,这场中华民族历史转折点的安史之乱达到了高潮,但随之也陷入低潮,安史起事注定只是一场战乱,一个历史转折点,而不是改朝换代。除了唐朝气数未尽这一宿命论观点之外,更重要的是安禄山,以及之后的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老而昏愦的李皇帝,而是以郭子仪为代表的一大批忠于大唐的名将。
安禄山以及手下那帮马仔没有一个是郭子仪、李光弼,甚至是张巡、许远的对手。加上唐朝各地的兵力恢复元气,以及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最终将这场唐朝历史上的超级大祸扑灭,唐朝继续苟颜残喘下去。这场叛乱的第一主角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掉,安庆绪又被史思明杀掉,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杀掉,史朝义被部下李怀仙杀掉,执头献与唐廷,一场大乱,就此收场。
安史之乱虽然被平定下去,唐朝也再一次“中兴”,但这场空前规模的叛乱给唐朝的打击是致命性的。安史乱后,唐朝一阙不振,各地掌握军政财权的军阀们乘势而起,开始武装割据,不服中央政府管辖,经常和中央对抗。唐朝打掉了安禄山,可又冒出来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安禄山”,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 “藩镇割据”。终唐之世,藩镇之祸也没有解决掉,虽然唐宪宗时平定淮西,藩镇着实老实了一阵子,但这不过是狂潮汹涌前可怕的平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