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端,字正夫,号月川,河南渑池人,是明初著名的学者、理学家。其学以躬行实践为务,而以存养性理为大端,对理学重要命题多有修正、发挥,被论者推为“明初理学之冠”。
建文年间,曹端放在书房里的两匹丝绢被盗,同住一个院子的人们都很惊讶,曹端却说“人失人得不足介意。”有邻居已经看见偷盗丝绢的人,劝曹端到官府去告他,曹端却说,区区两匹丝绢将一个人告上法庭,这个人一生的名誉就被败坏掉了,这样做不值得。自己家里被盗,曹端想的却是盗贼被揭发出来今生今世不好做人,所以根本不去调查追究,足见其为人厚道。
曹端代理渑池儒学的事情,吏部使者查对文卷,以前任官员违反法式,误将曹端投入监狱。曹端光明磊落,泰然处之,作诗自遣,曰“仰天心无愧,俯地意不惭”。时间不长,事情终于弄清楚了。
永乐年间,曹端参加了河南乡试中举人第二名,随后赴京会试,以副榜第一授山西霍州儒学学正。曹端到霍州之前,霍州考取举人的甚少。自从曹端到霍州后,省里每次举行乡试都有霍州人中举,多的时候甚至一次考取五六人。霍州学者李德与曹端同时讲学霍州,等他见过曹端回来对学生说:“学不厌,教不倦,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而且他知识渊博,博古通今事理,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人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你们得到了真正的人师啊!”于是李德避席不在霍州讲学。曹端知道这件事后,赞扬李德的谦虚和情意,叫学生聘请李德继续在霍州讲学。曹端每次上课,均衣冠整洁,学生问之,据理答之。一言一行,皆有规矩;一动一静,尽合准绳。接人温和,不计短长,不言货利,以诚心待人。他教导学生,在课堂上学过的那些做人的道理,务必从自身做起。四面八方来听曹端授课的学生日益增多。
霍州饥荒,曹端把自己的俸禄接济贫困学生,又积极劝赈,使不少贫困百姓存活下来。霍州一个砍柴的卖了柴买米,意外的在米中得到了一个金钗,砍柴人第二天发现后立即还了失主。有人问:“砍柴那么辛苦,现在得到了一个金钗,为什么就轻易归还了呢?”砍柴人说:“曹郡博(曹端)有道人也,以有道者倡教吾霍,可不知化乎!”曹端听说这件事后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他寻访砍柴人姓名入了郡志。曹端三十九岁时,参政张公到霍州考察,才知道曹端举止卓异,握着曹端的手说:今天我算知道了曹正夫了。张公大书“廉静”二字赠给了曹端。
四十三岁的曹端,在霍州任职了九年,就在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