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从明至清的忠君思想(2 / 2)

🎁美女直播

陆陇其:《三鱼堂文集》第二卷,第1—2页。​

</li>

<li>

同上书第二卷,第2页。​

</li>

<li>

罗普:《近代中国的异议》,第100页。​

</li>

<li>

陈荣捷:《〈性理精义〉与17世纪的程朱学派》,第8&mdash;10页;施温彻:《简评〈杨园先生全集〉》;费席尔:《吕留良》,第4&mdash;5页;伦德贝克:《首辅张居正与中国早期的耶稣会士》,第6页;芒杰罗:《耶稣会士在翻译〈四书〉时对张居正注释的利用》,第20页。有人提出,当时社会动乱的这一反作用还产生了一种先天论(就像我们在张履祥的《愿学记》中所看到的那样),这或许就是17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对西方科学漠不关心的部分原因。&ldquo;越来越强调&lsquo;我们的传统&rsquo;、&lsquo;我们的文化&rsquo;&rdquo;,是因为&ldquo;需要重建文人学士作为一个社会集团的道德与理性基础。&rdquo;彼得森:《从兴趣到冷漠》,第82页;又见罗普:《近代中国的异议》,第37页;威尔海姆:《大变动前夜的中国孔教》,第294&mdash;298页。​

</li>

<li>

1717年,康熙帝亲自主持将朱熹的牌位供入孔庙。这样,程朱学派实际上受到了保护,而大批王阳明哲学的追随者却毁掉了他们打算刊行的著作。杨成:《幸存者&mdash;&mdash;清初的思想压力》,第23&mdash;25页。​

</li>

<li>

这种清教式伦理的规范建设的核心是编纂《孝经衍义》一书。虽然吴伟业也参加了此书的编撰,但主要依靠的是一批青年才子的努力。其中有顾炎武的外甥徐元文,他是1659年进士科的状元;还有叶重华之子叶方蔼,他在1659年会试中也名列前茅。两人皆于1661年因江南逋赋案而被褫职,此狱是对昆山士绅的一次特别沉重的打击。1665年平反之后,他们又被重新启用。徐元文于1676年继续督修《孝经衍义》,1677年叶方蔼接替其职。《孝经衍义》的编纂,在集中下一代&ldquo;新人&rdquo;的清教式伦理方面的重要性,与《明史》的编修在集中1644年前后那一代人的历史唯心主义方面的重要性不相上下。徐元文与叶方蔼也参加了《明史》的编修。关于他们的事迹见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327、902页;又见斯特鲁弗:《徐氏兄弟》。注意新儒家的清教思想与17世纪真正的英国清教主义在家庭问题上的不同是重要的。英国清教主义预示着英国的家庭从以父子为核心向以夫妻为核心的转变,并与世俗政治权力的兴起相适应。这样,在清教思想中,这种通过世俗协议而组成,又通过关于家庭统治的清教观念而发展的夫妻家庭,便成了这个君主制国家的组织细胞,从而将个体家庭从大家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新儒家的清教思想则强化父权,抑制家族中成员,尤其是妇女的个人的独立。清代初期,妇女地位的下降或许是对晚明开放的都市文化(带有新女性的特色)的反动。妻子必须温顺,甚至对丈夫出入妓院也要容忍;对妇女贞操的关心更加强烈;缠足现象极为普遍;寡妇自杀最初虽引起清朝统治者的不满,但到18世纪中叶便受到了官府的嘉许。罗普:《变化的根源》,第5&mdash;9页,及其《近代中国的异议》,第120&mdash;125页。关于清教家庭,见沃尔泽:《圣人的革命》,第188&mdash;189页。​

</li>

<li>

1661、1663年间的庄廷鑨案是个孤立的,但不无征兆的事件。斯特鲁弗:《传统中国社会中史学的作用》,第103&mdash;104页。​

</li>

<li>

东亚研究所:《异民族对支那统治概说》,第239&mdash;240页。满族君主也同明朝忠臣一样敬佩明初诸帝。1699年5月14日,康熙帝下诏称他在巡游南京时,已注意到明太祖的陵墓需要维修。他下令修复了这座陵墓,并亲自撰写了一段至今仍保留在当地一块墓碑上的赞语,称明太祖之治远迈唐宋。史景迁:《曹寅和康熙皇帝》,第139页。康熙帝还下令将其墓道拆毁,重建一个较小的门,以便使这一陵墓的规模不会超过他的陵墓。原来的更大的支柱地基的遗迹今天仍可看到。​

</li>

<li>

张其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忠臣》,第7&mdash;8页。​

</li>

<li>

同上书,第8页。​

</li>

<li>

早在1760年诏建开国史馆时,乾隆帝就要求在早期归顺诸臣的传记中对其是非功过加以明确区分。后来,在1765年,他读到《实录》中关于魏象枢和陈名夏非法结盟的记载,又重申了这项命令。兰德彰:《中国的文化主义和根据元代所做的类推》,第278&mdash;279页。​

</li>

<li>

傅路德:《乾隆时的文字狱》,第103页。​

</li>

<li>

同上书,第102页。​

</li>

<li>

同上。​

</li>

<li>

同上书,第103页。​

</li>

<li>

此时,他还开始把降清同晚明的腐败联系起来。1777年1月11日,乾隆帝下诏,令国史馆编写《贰臣传》。他在诏书中解释说,将贰臣同明朝历史上的功臣放在一起是不对的,他们的事迹应以其他方式加以记录。&ldquo;若以其身事两朝,概为削而不书,则其过迹,转得藉以掩盖,又岂所以示传信乎?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勋绩谅于生前;亦不因其尚有后人,原于既死。今为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臣传》一门,将诸臣仕明及仕本朝各事迹,据实直书,使不能纤微隐饰。&rdquo;傅路德:《乾隆时的文字狱》,第155页;又见神田信夫:《清朝国史列传中的贰臣传》,第280&mdash;281页;兰德彰:《中国的文化主义》,第368页。​

</li>

<li>

东亚研究所:《异民族对支那统治概说》,第240页;斯特鲁弗:《传统中国社会中史学的作用》,第225&mdash;226页。​

</li>

<li>

陈子龙:《陈忠裕全集》&ldquo;序&rdquo;。​

</li>

<li>

神田信夫:《清初地方政治中的三藩的地位》。​

</li>

<li>

这里和下面关于三藩之乱的叙述主要依据曹凯夫:《三藩反对满洲统治的叛乱》。​

</li>

<li>

米勒:《派系斗争与清朝的政治整合》,第101&mdash;102页。米勒主张,三藩导致了明珠派对索额图集团的胜利,并使长江下游地区的文人开始进入政府上层&mdash;&mdash;主要是由于康熙帝需要他们的支持。当时,在起义被镇压后的七年中,康熙帝一直处于明珠及其&ldquo;北党&rdquo;和以徐乾学、高士奇为首的&ldquo;南党&rdquo;之间。根据这种假设,康熙帝在1690年使自己成为朝中主要政治势力之前,一直在两派之间挑拨离间。此后,米勒没有解释其原因,这种地区性派系便不复存在了。同上书,第101&mdash;104、138、182、185&mdash;186页。​

</li>

<li>

吴秀良:《权力转移:1660&mdash;1722年康熙及其继承人》,第27页。​

</li>

<li>

朱方增编:《从正观法录》第三卷,第6、7页;国史馆编:《满汉名臣传》第十九卷,第24页;李桓:《国朝耆献类征》第三三八卷,第10页。吴三桂残酷地对待那些拒绝参加其叛乱的人。当马宏儒(1661年武进士)公然反抗他时,吴三桂用铁槌敲掉了他的所有牙齿,然后将其投入昆明的监狱,结果马宏儒死于狱中。赵尔巽:《清史稿》第四九三卷,第1页。​

</li>

<li>

这里及后面关于马雄镇的材料出自五处:蒋士铨:《蒋士铨九种曲》&ldquo;马文毅公传&rdquo;第九册,第3页;蒋士铨:《忠雅堂集》第三卷;邵长蘅:《邵子湘全集》第五卷;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556&mdash;557页;徐乾学:《憺园文集》第三十六卷。​

</li>

<li>

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683页。​

</li>

<li>

同上。​

</li>

<li>

刘献廷:《广阳杂记》,第164页。​

</li>

<li>

蒋士铨:《忠雅堂集》第三卷,第8页。​

</li>

<li>

以下关于范承谟的材料取自他的《范忠贞公全集》第15&mdash;92页;又见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

</li>

<li>

康熙元年,摄政王鳌拜对范文程大加称赞,说他是太宗手下最出色的大臣,并赐其一子入朝为官。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第一卷,第3页。​

</li>

<li>

沈翼机:《浙江通志》第二五九卷,第37&mdash;38页。​

</li>

<li>

范承谟出任浙江巡抚时,该省北部的杭州、嘉兴、湖州一带遭受严重水灾。他发银8万两赈济当地灾民,又平籴米谷,减轻盐税。此外,他和朝廷都意识到,浙江有大量的休耕地被不合理地征收地税。他亲自视察了这些地区后,康熙帝免除了27.46万亩荒地和2.1万亩遭受水灾之田的赋税。范承谟也因经常巡视各地,了解民情而闻名遐迩。他在任职期间,取消了海禁政策中一些较为繁芜的法规,将土地分给士兵耕种,还控告了许多腐败的地方权贵和衙役。李元度:《国先正事史略》第一卷,第4页。​

</li>

<li>

《国朝先正事略》第一卷,第4页。​

</li>

<li>

同上书第一卷,第5页。​

</li>

<li>

1674年1月,吴三桂起兵的消息传到京城,并引起严重恐慌。少数八旗奴隶暴动,城内多处起火。当时,北京有许多人认为,满族人会放弃京城,撤回东北老家。凯斯勒:《康熙和清朝统治的巩固》,第82页;米勒:《派系斗争与清朝的政治整合》,第111页。​

</li>

<li>

清朝对这一荒凉省份的控制相当弱,那里有成群的野狗和老虎在破败的城市中觅食。省府成都直到1659年才被彻底占领,而镇压活跃在该省东部的最后一批起义军又花了五年时间。死于这场内战及1647年之饥荒的四川人到底有多少,无法估计,但以往的估计可能太低。被杀人数肯定在100万以上。当地乡绅实际上被张献忠灭绝了。唐尼索恩:《四川的黄金时期与黑暗时期》第二部分&ldquo;张献忠与黑暗时代&rdquo;,第166&mdash;167页;恩腾曼:《四川与清廷的移民政策》,第37&mdash;38、50&mdash;51页。​

</li>

<li>

1674年5月,康熙帝命尚之信之弟尚之孝袭尚可喜之爵。这原是想保留其封国的一番好意,但自然激怒了于次年控制了兵权的尚之信。他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虐待狂。例如,他豢养了一群蒙古猎狗,专爱看它们撕咬不幸的广州囚犯。他经常因发酒疯而杀人。一次为弄清一名怀孕女仆体中胎儿的性别,他竟然剖开了她的肚子。鲍拉:《满洲对广东的征服》,第95页。​

</li>

<li>

威尔海姆:《1679年的博学鸿儒科》,第63页;又见彼特森:《顾炎武的一生》第二部分,第210页。王夫之至死仍忠于明朝,其墓碑上刻写着:&ldquo;明遗臣王某之墓&rdquo;。1678年,他曾拒绝承认吴三桂。白乐日:《中国传统的政治理论和行政现实》,第38&mdash;40页。​

</li>

<li>

1674年,苏州、常熟、镇江和淮安等府被减免正赋之半;次年,许多因1661年江南逋赋案而被夺去功名的士子又恢复了士大夫身份。郭松义:《江南地主阶级与清初中央集权的矛盾及其发展和变化》,第136页。​

</li>

<li>

康熙帝与三藩争夺军事优势的斗争,也包括武器的竞争。三藩在其控制区内,下令将耕犁改铸为刀剑,用寺院钟铜铸造大炮。最初,三藩的军队由此而获得了明显的优势,而清军则仍在使用常常打不响的旧式土炮。各省的将领将300门旧炮,有的是铜铸的,有的是铁铸的,送到京师,请求更换新炮。1674年,担任钦天监监正,并因常同康熙帝交谈而学会了满文的耶稣会传教士南怀仁,奉旨去修理这些土炮,结果修好了149门。康熙帝还想要轻型火炮用于山地作战,南怀仁遂设计制造了20门半木质、半金属的火炮,各重1000斤,可发射三斤重的炮弹。这些火炮&mdash;&mdash;有的安装在马车上&mdash;&mdash;被运往山西。康熙帝将朝廷的铸造厂迁至南怀仁住宅附近后,又命其制造可发射八或十斤重炮弹的重型铜炮,总共铸成了132门这种重炮。关于南怀仁不太想充当武器制造者的原因,见他写给CharlesdeNoyelle的信。博斯曼:《北京的传教士领袖&mdash;&mdash;南怀仁》,第389&mdash;390、393&mdash;398页;史景迁:《改变中国》,第29页。根据六七年后铸造这种大炮的费用来看,我估计清廷为这种重炮共用银82.5万唡,约占当时中央政府年财政收入的3%;然而各省对这种大炮的需求量很大,都说它们在战斗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依照当时欧洲的水准&mdash;&mdash;那里正在进行17世纪的&ldquo;宪战&rdquo;&mdash;&mdash;这只是个微不足道的数目。沃勒斯坦:《近代世界体系》第二部分,第116&mdash;118页。例如,英法之间的这场战争使英国的军费开支高得惊人。1688年以前,年财政收入约为200万唡。1689至1702年间的财政收入共计7200万唡;1702至1711年间的财政收入则达9900万唡。其中40%用于陆军,35%用于海军。为了弥补赤字,只好发放公债。在西班牙王位之战中,由于英格兰银行的帮助和议会的支持,英国政府借了3500万唡。芬纳:《欧洲国家与民族的形成》,第122&mdash;123页。相比之下,康熙帝只有山西商人的支持,而他们的财力远没有这么雄厚。韦庆远、吴奇衍:《清代著名皇商范氏的兴衰》,第2、10&mdash;15页。关于16、17世纪&ldquo;火药帝国&rdquo;的巩固和&ldquo;大炮与员额有限的帝国官僚的共生&rdquo;,见麦克尼尔:《人类与瘟疫》,第232&mdash;233页;霍格森:《伊斯兰教的冒险:世界文明中的良知与历史》,第3&mdash;15页。​

</li>

<li>

1675年夏,西宁将领王进宝在蒙古军队援助下,收复了兰州,西北地区顿时出现了紧张局势。在其他仍忠于清朝皇帝的汉族将领中,既有年轻时便归顺清朝,因而其整个经历实际都在为清朝效力的人;也有第二代顺民,即辽阳降人的下一代。赵良栋是前者中的一个例子。他23岁就作为张勇的部将归降了满清。他是陕西绥德人,遂被派往宁夏,并在那里成了家。1656年,他在镇守西南的洪承畴部下任督标中军副将。1676年,他作为一名绝对忠诚的将领被推荐给皇帝。随后,他指挥驻守宁夏的所有清军,稳定了当地的局势;又帮助清廷从吴三桂手中收复了四川和云南。孙思克是第二种将领的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把大凌河献给满洲军队的明将孙得功之子。多尔衮进京时,他才16岁。作为正白旗成员,他参加了多尔衮的护军。17世纪50年代他在贵州和云南参加了对南明的战役;1663年,奉命负责甘肃边区的防务。1676年,他协助图赖击败了王辅臣,随后被封为男爵,并被任命为甘肃清军统帅。孙思克因不愿向陕西南部进军而招致了康熙帝的不满(康熙帝在1679年进军四川时让汉绿营兵作前锋,因为他认为在那种山区他们能比满洲骑兵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但1695年由于在昭莫多战役中打败了噶尔丹,他又赢得了康熙帝的宠爱。施拉姆:《甘肃&mdash;&mdash;西藏边境地区的蒙古人》第三部分,第54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77&mdash;78、682&mdash;683页;凯斯勒:《康熙和清朝统治的巩固》,第110页。​

</li>

<li>

耿精忠多次派人劝范承谟投降,但每次都遭到了拒绝。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第一卷,第5页。​

</li>

<li>

范承谟:《范忠贞公全集》,第273&mdash;274页。​

</li>

<li>

同上书,第271、283、312、371页。&ldquo;在屈原的学识中,使君臣之间保持恰当关系的手段是忠君思想。从表面看来,&lsquo;忠&rsquo;要求官吏接受被动的角色,但判断&lsquo;忠&rsquo;包含了哪些内容是不容易的,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对在复杂的生活中如何区分忠的等级,也没有作出回答&hellip;&hellip;我不认为不能作出这样的结论,即所有这些同时发挥作用的忠,都是纠缠不清的概念&hellip;&hellip;它们导致了屈原作品中的悲剧色彩。在《离骚》中,屈原用一种独特的语调唱道:&lsquo;吾闻作忠以造怨兮&rsquo;,&lsquo;忠何罪而遭罚兮?&rsquo;&rdquo;参见施奈德:《楚国的狂人》,第46&mdash;47页。​

</li>

<li>

嵇永仁是无锡人。他在狱中写了一部杂剧,名为《续离骚》。范承谟死后,他也自杀了。王云五:《大清一统志》第八十八卷,第2页;施奈德:《楚国的狂人》,第81&mdash;83页。​

</li>

<li>

范承谟:《范忠贞公全集》,第287页。​

</li>

<li>

同上书,第263页。​

</li>

<li>

一名出身蒙古、名叫嘛呢的打手,对范承谟的勇气和献身精神深为感动,遂要求和他同死。在耿精忠将其寸磔之前,嘛呢说:&ldquo;吾宁与忠臣同死,不愿与逆贼同生。&rdquo;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第一卷,第5页。​

</li>

<li>

范承谟:《范忠贞公全集》,第45页。​

</li>

<li>

戴震在其18世纪所写的叙述范承谟生平的短文中,对此作了描述。见范承谟:《范忠贞公全集》,第65&mdash;68页。​

</li>

<li>

李渔:《祭福建靖难总督范觐公先生文》。见他所著《笠翁一家言全集》第一卷,第68页。​

</li>

<li>

康熙帝对范承谟之弟范承勋也十分钟爱,曾对他说:&ldquo;汝乃盛京&lsquo;旧人&rsquo;&rdquo;。李元度:《国先正事略》第一卷,第7页。​

</li>

<li>

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495&mdash;497页。福建百姓还在道山建祠纪念范承谟。关于康熙帝后来赞誉范承谟的例子,见《范忠贞公全集》,第13页。康熙帝没有忽视他亲自召见范承谟同后者能为清朝事业尽忠之间的明显联系。1683年,他建立了一种制度,规定各省高级官员照例均应被邀至京城陛见,从而又将这种特殊的维系君臣关系的纽带用于各省长官。当时,康熙帝对他的大学士说道:前方将军与总兵,常因久握兵权而变得傲慢、骄横,易于反叛;倘若经常召见面君,便可使其心存敬畏。吴秀良:《中国的交通和帝国的控制》,第21&mdash;22页。康熙帝很好地吸取了教训。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之前再没有发生过由清朝官员发动的地方军事叛乱。​

</li>

<li>

尚之信遭到逮捕和监禁。由于其父的名望,他与他的三个兄弟获准自杀以免受辱。清廷打开了尚可喜墓冢,极其满意地发现其尸首剃了发并穿着满族的长袍。鲍拉:《满洲对广东的征服》,第233&mdash;234页。​

</li>

<li>

孙延龄之妻孔四真率其残众南逃,占据了被吴三桂抛弃的南宁。后来清廷攻破了此城,并将她带回了北京。刘献廷:《广阳杂记》,第42页。​

</li>

<li>

《桂林霜》第十七出。见蒋士铨:《蒋士铨九种曲》下卷,第15页。​

</li>

<li>

蒋士铨:《蒋士铨九种曲》下卷,第15&mdash;16页。​

</li>

<li>

《合葬墓志铭》,见《马氏家谱》未刊本。《马文毅公传》,见蒋士铨:《蒋士铨九种曲》第九册,第1&mdash;2页。​

</li>

<li>

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880页。​

</li>

<li>

最先得知马雄镇死讯的是清广西署理巡抚傅宏烈。傅宏烈是江西进贤人。早在吴三桂叛乱之前,他就警告过清政府吴三桂有谋反之心,这种先见之明使他一度遭到放逐。吴三桂果真起兵后,傅宏烈又训练了乡兵,为清廷效力。在收复了两广许多地区后,他被任命为巡抚,并将马雄镇的死讯传至北京。后来,傅宏烈为吴三桂的盟军所俘,并被送至贵阳。在那儿,他也不屈而死。胡虔:《广西通志》第二五三卷,第72页。​

</li>

<li>

《马文毅公传》见蒋士铨:《蒋士铨九种曲》第九册,第2&mdash;3页。​

</li>

<li>

&ldquo;诰命&rdquo;,见《马氏家谱》未刊本。​

</li>

<li>

《桂林霜》第二十四出。见蒋士铨:《蒋士铨九种曲》下,第48页。​

</li>

<li>

见蒋士铨:《蒋士铨九种曲》下,第40页:又见雍正帝在《御祭文》中对马氏家族的评论,《马氏家谱》未刊本。​

</li>

<li>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标志着清朝统治的巩固已达顶点。可与之比较的是,当时莫卧儿皇帝奥兰赞布(Aurangzeb)的德尔干战争(1658&mdash;1689)标志着大印度帝国开始走向衰落。&ldquo;在德尔干,奥兰赞布的兼并,不是军事征服的过程,而是缓慢、笨拙的机械进程。它靠吸收被收买来的敌军逃兵充实自己的力量。&rdquo;其结果是,莫卧儿贵族的生气大受损失;包税权的转让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基础;阿朗扎布的注意力不断地从印度北部转向南部。阿萨尔&middot;阿里:《奥兰赞布统治下的莫卧儿贵族》,第102&mdash;106、173页。​

</li>

<li>

至1661年,一些江南集镇与城市的人口已回升到16世纪的水平。在1644&mdash;1645年间所有织机都被毁坏的苏州、杭州,纺织业至少在1659年已开始复苏,而到1686年便达到了原来的生产水平。景德镇的制瓷业在1688年也恢复到了原来的水平。至17世纪80年代末,北京居民的生活已同1620年以前一样好。在1683&mdash;1712年间,耕地面积增长了23%,相当于1626年耕地总数的93%。在1650&mdash;1770年间,耕地总数从6亿亩增至9.5亿亩。在1661&mdash;1685年间,赋税收入增加了13.3%,盐税收入增加了43.7%。事实上,至1685年,收入朝廷府库的田税、盐税和各项杂税的总额为2900万两。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之数量分析》,第27&mdash;28页;石锦:《太湖地区的小农经济与农村社会》第三章,第7页;彭泽益:《清代前期手工业的发展》,第6、8&mdash;9、12&mdash;15页;上海博物馆:《上海碑刻资料选辑》,第84&mdash;85页;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第12页;王业键:《1750&mdash;1910年清代的地税》,第7页;威尔:《中国水利的周期性变动》,第278页;墨子刻:《论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根源》,第34页;森正夫:《明朝的士大夫与地方社会关系简论》,第235页;帕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第16&mdash;17、216页;侯继明与李国祁:《清末地方政府的财政》,第571页;麦克尼尔:《人类与瘟疫》,第242&mdash;244页。​

</li>

<li>

匡顿:《游牧帝国》,第283页;又见布罗代尔:《资本主义与物质生活,1400&mdash;1800》,第58页。​

</li>

<li>

科威希尔:《1494&mdash;1789年欧洲的军事与社会》,第125页;布罗代尔:《关于物质文明与资本主义的反思》,第34&mdash;35、102&mdash;104页;沃勒斯坦:《近代世界体系》第二部分,第113&mdash;116、268、278页。在1550&mdash;1560年间,欧洲军队抛弃了西班牙的特西俄(tercio)队形(与郑成功的方阵有些相似),即一种一半人用火枪一半人用长矛的步兵方阵。在古斯塔武斯&middot;阿道夫(Gustavus Adolphus)发明了一种快速发射子弹,并减轻了滑膛枪的重量后,作战阵形变成了长方形的步兵方阵,两翼配以骑兵,火炮由长矛手和快枪手保护。大约在1700年左右,火绳枪为每分钟发射一次、射程为80步的燧发枪所取代。与此相关的是,1680年,窝班(Vauban)发明了插在枪管上的刺刀,这样步兵,包括长矛手和快枪手,便可在一条线上展开,并能够穿过炮火的硝烟,一面射击,一面冲向敌军进行肉搏。芬纳:《欧洲国家与民族的形成》,第105&mdash;108页。当然,正是马克斯&middot;韦伯首先证明,中国的统一王朝被抽去了&ldquo;合理竞争&rdquo;,它没有经历过&ldquo;若干对立的自治城邦永远在备战的武装和平时期。因此,以战争贷款和以战争为目的的各种委员会为条件的资本主义现象便没能出现。&rdquo;马克斯&middot;韦伯:《中国的宗教》,第103页;又见毛尔德:《日本、中国和近代世界经济》,第45、81页。​

</li>

<li>

黄仁宇:《16世纪中国明朝的军费》,第59页;王业键:《清代田赋的财政重要性》,第832&mdash;840页;帕金斯:《政府对工业化的阻碍:19世纪中国的研究》,第487页;侯继明与李国祁:《清末地方政府的财政》,第568&mdash;583页。​

</li>

<li>

齐林:《火耗归公》。​

</li>

<li>

李约瑟与黄仁宇:《中国社会的性质》,第8页。​

</li>

<li>

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第91页。​

</li>

</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