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国的重骑兵是穆明珠曾在前世作幽灵时亲眼见过的。
在最后那场梁国与大周的对战之中,她看到潮水般的梁国骑兵向岸边涌来,而冲在前面的骑兵,不只骑士身上的铠甲反射着月光,连他们胯
下的马身上也有铠甲反光。不但人,连马都刀枪不入。
在扬州时,穆明珠曾几次对齐云提起梁国的重骑兵。一来是她心中担忧,自己也在思考要如何破解梁国的重骑兵;二来是她清楚母皇有意安排齐云往北府军中去,那么齐云迟早要领兵与梁国对战,多一些关于重骑兵的了解、便多一分胜利的希望。
在重骑兵出现之前,譬如从前秦末汉初一统匈奴的冒顿,号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这些“控弦之士”,多是不穿铠甲的轻骑兵,来去迅速、机动灵活。直到梁国南下,占据了大片中原地方,一来是据有青州、兖州豫州等产铁矿的主要地区,又有焦道成这等豪族奸商、为了金银不断从大周境内输送铁矿出去,在制造铠甲的矿石方面,梁国是很充足的;二来是梁国占据中原之后,兼有游牧与耕种之民众,后者为梁国带来了大量的繁衍人口,使得梁国拥有了数万名冶铁、打铁的匠人。据穆明珠前世后来所知,梁国皇帝拓跋弘毅提前数年便把这些铁匠都迁徙至洛州,要他们没日没夜得制造铠甲兵器。
在梁国越来越强大的国力支撑下,经过数年的准备,梁国终于组建起了一支所向披靡的重骑兵。
正是此夜上庸郡的大周将士之所见。
齐云隐在半山腰的山林之中,望见那为首的一列重骑兵,马上骑士都手持一样极为罕见的兵器。
那兵器似长
枪,却有长
枪两倍之长。
因那兵器实在太长,不似刀枪剑戟,骑士便不握其尾端,而是捉着其中段,侧置于身畔。
那兵器长,其锋刃也长,前端寒光闪闪、锋利无比的铁器长过男子手臂。
这正是北境骑兵握于手中,便可威力倍增的马槊。
齐云只是当下一看,也知其与重骑兵结合后的杀伤力,更何况他曾听公主殿下细说过这梁国马槊的厉害之处。需知这马槊长、槊头锋利也就罢了,梁国上好的马槊,其槊锋有打出八棱来,宛如顶级的宝剑。普通的铠甲又或是锁子甲,在这等八棱马槊的攻击下,就好似一张薄纸那么脆弱。因而梁国这等马槊,又名“破甲槊”,是梁国这些年来百战百胜的利器。
而这破甲槊与重骑兵相结合,两军对阵之际,对方的长
枪还未能挨上梁国骑兵的身,自己的铠甲心肺都已经为马槊所破——简直是毫无还手之力。
这样的杀器在手,攻城略地不在话下,哪个有野心的皇帝不想拥有呢?
可是不只是重骑兵的组建养护耗费巨大,就只说重骑兵手中所持马槊,亦是造价不菲。从前只有那些门阀大家的重要子弟,才能装配此兵器。寻常官员也不过佩戴装饰华丽的宝剑以表身份。谁能想到梁国国力之盛,竟能打造出一支配备了马槊的重骑兵来呢?
齐云的目光挪向山脚下的密林之中,那里由白驰与刘肆领兵,藏着万人的结阵步兵与三千人的轻骑兵。他们的任务是埋伏在山脚,阻断梁国大军杀向上庸郡主城之路。虽说是埋伏,但一旦现身,那就是真刀**的明着干,所以领队的将军必须得是经过沙场的老将。与此同时,齐云领兵从半山腰以弓
**协助阻击。而老将军黄威坐镇于主城之中。
“速报信于白驰与刘肆两位将军。”齐云快速沉声道:“来的是甲骑具装的重骑兵,当先少说有五千之数,皆手持马槊,不可与之短兵相接。命他们埋伏在山脚密林中,只以羽箭侵扰。”
卫兵立时快马下山传话。
齐云刹那之间便能如此决断,与此前在扬州听穆明珠所言不无关系。
当初穆明珠同他说起梁国重骑兵之后,曾分析过两种破解之法。其一是针对重骑兵的短处,那就是笨重、不够灵活,因为战马背负着骑士以及两副铠甲的重量,只能进行短途的冲锋,一旦距离过长,战马不但体力不支、而且因为身披铠甲影响散热也难以为继。那么大周的士卒就可以充分发挥机动性,依靠地形的优势打“游击战”。其二则是以战斗体系来破解,因为重骑兵的人难破,但马却容易破,只是需要长时间操练大周士兵,使其配合到位,只要能使“人仰马翻”,那么重骑兵的威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此夜仓促之间,第二条法子是难以施展的。
那么便唯有以机动灵活性,来化解重骑兵的威力。
齐云命卫兵传话后,便立时调集所领的三千弓
**
手,迅速赶往山脚下——因为面对这样甲骑具装的重骑兵,弓
**
手唯一还能起作用的地方,只有骑士与战马不得不从铠甲中露出来的眼睛。
而如果要在黑夜中射中眼睛,无疑需要很近的距离,在半山腰是不成的。
那传话的卫兵常于山林中来去,不走山间石阶,而是从小径上一路扯着树枝、踩着青苔野草“滑”下去,不过片刻便赶到了山脚白驰、刘肆两位将军身边。
谁知那卫兵把齐云的命令一传,白驰与刘肆都嗤笑出声。
白驰擦着手中长刀,冷笑道:“回去告诉咱们那位小中郎将,他若是怕得缩了卵子,尽可以藏在山上,看爷爷是怎么收拾这些杂碎的。等爷爷杀完了贼人,他再穿着那锃亮的靴子站出来,束着两手领功劳便是。”
刘肆也嘲弄道:“总之谁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儿呢?不过就是公主殿下的准驸马,来穷乡僻壤晃一圈,回去建业城里也算是立过功业的人吗?怎么?如今隔着八百丈远,见了几个穿甲的梁人,便吓破了胆?自己要逃命,还要捎带上爷爷们吗?爷爷们跟咱们那小中郎将不一样,爷爷胯
下有东西……”
跟随在白驰、刘肆身周的四五名将领也都大笑起来。
在他们出言嘲弄的时候,梁国骑兵雷鸣般的声响已经越来越近,但是那声音只是巨大,还不激烈——梁国骑兵最先过来的一批,还没有进入冲刺,战马也只是在低速跑动。
白驰与刘肆等人,就在这沉闷的马蹄雷鸣声中,面无惧色嘲弄着齐云所传的命令。
他们的确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当初能从流民或普通士卒一步步做到将军,固然有运气的成分才能活下来,但本身也是胆色过人、临危不惧之辈。在白驰刘肆等人看来,他们对自己领兵作为第一道迎战的防线并无异议,甚至认为这是一种荣誉,哪怕这种荣誉背后意味着所领军部士卒的大量死伤;但是大敌当前,老将军黄威与大军副陶明等人却安排了那小中郎将齐云守在半山腰,只管在两军对战之时放放冷箭,却叫人不忿又不耻了。这等在半山腰放冷箭的任务,只要赢了,功劳一定跑不了;就算是战败了,领兵之人往山林中一藏,也总可以全身而退、部下毫无损伤。
坦白来说,齐云能得以领兵在半山腰伏击,其实的确是老将军黄威与大军副陶明出于军情之外的考虑,才给他的“优厚”任务。
老将军黄威是皇帝穆桢亲自请动出山的,也很清楚自己的存在除了当下稳定军心之外,更是皇帝要为齐云这位少年铺路。老将军黄威在朝中许多年,比时下的人更清楚当初齐云父亲齐石为皇帝所作的事情。有其父必有其子,皇帝穆桢如此栽培齐云,也在情理之中。况且齐石当年已经把世家贵胄得罪了个干净,且多是杀亲之仇,哪怕过了一代到了儿子齐云身上也是化解不开的。这就更强化了齐云的“忠心”。将来手握重兵的大将,御敌的能力固然重要,这“忠心”却也是一等一的重要。因此老将军黄威很明白,对齐云要“栽培”,却万万不可真要他置身绝境,否则一旦有失,他便罪过不小。
而至于大军副陶明这边,当初齐云入北府军历练,就是安排在他部下。近日陶明更是接了宝华大长公主的信件,信中宝华大长公主亲自过问齐云的情形。陶明当初能入北府军领兵,也是多亏了宝华大长公主的举荐,虽然离开多年,但心中常怀报答之意,接了宝华大长公主的信件后,更不可能不对齐云多加照拂。
齐云在北府军中,有此二人在上照拂,虽然身处前线,怕是比在扬州城中还要更安全些。
白驰与刘肆等人都是军中多年的将军,哪里看不出这些门道来?他们平素就对齐云冷嘲热讽,只是碍于权势与尊卑,从前还不曾撕破脸;但是在这敌军马蹄声如雷鸣的暗夜中,白驰与刘肆等人也都撕掉了假面,对齐云的鄙夷再无掩饰。也许不只是鄙夷,还有愤怒。
他们是身经百战的将军,自然清楚这一夜阻击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一想到自己部下的士卒死伤无数,而在半山腰乘凉的齐云却可以跟在后面领赏,怎能不让人愤懑?
“白将军,刘将军……”那传话的卫兵未曾料想到众将领会是这样的反应,想到中郎将所交待的话,急切道:“中郎将有令,这等重骑兵咱们迎上去只是送死,何不保存实力……”
他话未说完,已被刘肆一声怒喝打断。
“够了!再胡言乱语,扰乱军心,我就斩了你!”刘肆手臂一挥,闪着光的长刀已经架在了那卫兵颈侧。
那卫兵立时噤声不敢语。
“什么重骑兵轻骑兵……”白驰擦着长刀的刀刃,他此前经历的战争中从未见过甲骑具装的对手,自然也不知道所谓的重骑兵,只当齐云又或者这卫兵胡言乱语。他面色沉下来,嘲弄之意淡去,目光严肃冷凝,听得那雷鸣般的马蹄声越来越近,道:“迎战计划是黄老将军点了头的。齐中郎将要临阵变更,还需请出黄老将军出面。”他擦完了刀刃最后一下,蹲在暗沉沉的大树下,抬眸看向那被长刀架在脖颈不敢言语的卫兵,冷声道:“若是这一夜我们都没活下来,你记得传话给齐中郎将。若他还有良心,便上表给朝廷,别忘了抚恤伤亡将士的家人。”
那卫兵愣住。
刘肆收了架在那卫兵脖颈上的长刀,嘲笑道:“吓尿了不曾?真是什么人带什么兵,跟着那小中郎将的,胆子怕是还不及老鼠。”他晃了晃脖子,一声呼哨召唤过自己的战马来,提刀上马,便列阵于山脚大路两旁,只等那梁国骑兵杀入包围圈后,领兵跃然而出。
而那雷鸣般的马蹄声,越来越近,终于转过山坳奔上了刘肆与白驰等人所守的大路。
直到这一刻,白驰与刘肆才看清了来犯的梁兵、明白了齐云传话所说的“重骑兵”究竟是什么——那是齐云在半山腰已提前看到的。
“将、将军?”跟随白驰的副官也征战多年,从未见过这这样的骑兵,询问之时声音已经不自觉发颤。